摘 要: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快乐读书吧”着重强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整本书阅读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发展,通过持续的文学熏陶逐渐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这种教学理念提倡在阅读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培养学生探索文本内在逻辑与情感脉络的能力,促进语言素养与审美体验的同步提升。本文基于“快乐读书吧”探究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期望对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有益思考。
关键词:“快乐读书吧” 小学语文 整本书阅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0.001
整本书阅读教学以其完整性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整本书阅读教学不仅可以为学生带来丰富的语言知识,还可以通过深层次的文本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深入的阅读实践,学生能够领悟到文学的叙事结构,并在接触多样的文本风格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独特的审美意识。这种教学理念将阅读与思维紧密结合,在语文教学中创造了一种系统且有深度的学习路径。
一、基于“快乐读书吧”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作用
1.培养阅读兴趣
通过整本书的阅读,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故事的脉络,感受人物的成长,体验文学的多样性和深刻性,从而自然形成对阅读的热爱。整本书阅读能够在情节推进中让学生感受到连续的叙事节奏与人物发展脉络,在完整的故事世界中获得浸入式的体验。这样的教学方法强调持续的阅读积累,逐步为学生打开通往文学世界的大门,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更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整本书的阅读教学还关注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将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融入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连贯的阅读计划,学生不仅可以在每一章节找到前后联系,还可以在整体的阅读框架下形成阅读观念。学生不仅通过文字世界获得想象空间,更在情节的起伏跌宕中产生情感共鸣,深刻体会到文学作品所带来的感动。由此逐渐养成长期的阅读兴趣,并在独立阅读时主动寻找合适的文学作品进行探索。整本书阅读教学让学生得以接触多样化的作品风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拓展阅读视野并形成文学知识体系。这种丰富的阅读体验有助于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追求去寻找适合的书籍,形成对阅读的热情。
2.提升思维水平
整本书的阅读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需要学生抓住故事情节的细节,同时在不同章节之间寻找内在联系。通过这种阅读模式,学生逐渐学会总结故事的主要脉络并将各个部分的内容有机整合,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整本书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情节、人物和主题信息,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整合并分析这些信息,从中找到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锻炼了归纳能力,逐渐形成了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学生会对人物的行为提出疑问,或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产生假设,并通过进一步的阅读检验这些假设。整本书阅读教学让学生在不同主题、风格方式的文本中拓宽视野,通过接触多样化的作品来增强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学生在比较不同类型作品时,不仅能够提升类比推理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形成灵活且深入的思维模式。
3.丰富文化积累
通过整本书的完整阅读,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情节与主题,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每一本书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在阅读中,学生可以追溯不同文化的发展过程,体验各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汲取丰富的历史智慧。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增强文化归属感,并在多样的文学世界中找到自我定位。整本书阅读教学通过完整呈现作品的故事脉络、人物塑造与风格特征,帮助学生在深入阅读中形成整体性文化认知。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关系,均可以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在深入探究的过程中拓宽文化视野。在与文本互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不同文化元素之间的联系,进而在头脑中形成丰富多样的文化图景,这不仅培养其跨文化思维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整本书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文学作品中不断加深对不同文化体系的理解。无论是古典文学还是现代小说,每一类作品都蕴含独特的艺术价值,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学生可以积累深厚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解。
二、基于“快乐读书吧”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措施
1.营造阅读情境
营造阅读情境是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措施,通过构建富有感染力的阅读氛围,学生在生动的场景中产生情感共鸣。阅读情境不仅是对书中故事情节的直接表现,还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形象的图景,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可以激发想象力,将书中的角色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体验,还能帮助学生在沉浸式的情境中自然掌握阅读技巧。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快乐读书吧”中的《安徒生童话》为例,在学习《海的女儿》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美人鱼的故事,描述其生活的海底世界,展示海洋的神秘。学生在这个故事情境中不仅能够感受到大海的美妙,还能将美人鱼的追求融入自身情感世界。在讨论美人鱼的选择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辩论情境,让学生在思考其放弃一切追求爱情的动机时,进一步感受故事的多元情感与人物的复杂性。在学习《丑小鸭》时,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情境让学生体验丑小鸭的成长经历,模拟一个农场的环境,展示丑小鸭在农场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设立这样的场景,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丑小鸭的心情,感受丑小鸭的孤独,并且在它最终变成美丽的天鹅时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同样,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可以营造寒冷的情境,让学生想象寒冬的街头与小女孩孤独无助的画面。通过播放一些风雪声的音效或在课堂上营造寒冷的氛围,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小女孩的境遇与她手中火柴的微弱光亮。在这样的阅读情境中,学生自然会对小女孩的命运产生同情,并从中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与善良。
2.阅读难度分层
通过分层设计,教师可以在不同文本中设定由浅入深的阅读任务,逐步引导学生从基础的内容理解过渡到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训练。这种方法既能照顾基础薄弱的学生,帮助其打下稳固的语言基础,又能鼓励能力较强的学生挑战更复杂的概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分层设计的阅读难度不仅让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还能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启发,形成一个具有共同目标的阅读氛围。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快乐读书吧”中的《中国古代寓言》为例,对于初学阶段的学生,可以从《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结构简单、寓意明确的故事入手。这些故事在故事情节上相对简单明了,容易让学生理解主人公的行为以及寓言中的道理。通过对这些寓言故事的基础阅读,学生能够积累关于寓言的基本概念并了解古代智慧的基础逻辑。随着阅读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寓言故事中较为复杂的主题,例如《叶公好龙》《郑人买履》这类在叙事结构上更为复杂、寓意上更具思辨性的作品。此时,学生需要分析不同人物的心理动机以及行为背后的逻辑推理,并思考这些行为与社会道德规范之间的关系。在这一阶段的阅读中,学生可以逐渐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深入挖掘故事的多层次含义,进而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古代智慧。对阅读能力更高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理解较长的寓言故事,例如《愚公移山》《鹬蚌相争》。这些作品的篇幅较长,人物关系更加复杂,涉及多种观点。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情节的发展来分析不同角色的行动逻辑,培养学生在多重观点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3.阅读互动教学
阅读互动教学通过组织学生与文本、教师以及同学之间的积极互动,帮助学生在共同探讨中挖掘阅读内容的多样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获取知识,而是通过主动交流、讨论与思考获取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设问、引导讨论等方式,营造开放包容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不同的视角,逐渐培养批判性思维,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快乐读书吧”中的《十万个为什么》为例,阅读互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邀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彼此的观点。在阅读与讨论“为什么夏天白天长、冬天白天短”这个主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轴的倾斜以及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轨迹对昼夜长短的影响。在互动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并通过他人的解释进一步深化对这一现象的认识,逐渐形成较为科学的世界观。针对一些更具趣味性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海水是咸的”,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前预习,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每个小组可以准备一份关于海洋盐度的简短报告,阐述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实验观察得出的答案。在每个小组分享完观点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全班同学对这些答案进行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在小组内部进行深入交流,还能在全班互动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了解更多关于海水成分的科学知识。
4.引导阅读讨论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围绕文本进行讨论,可以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倾听他人的见解,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还能在不同视角的碰撞下拓展认知维度。教师在引导阅读讨论时,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在小组或全班范围内畅所欲言。通过这种讨论模式,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同时能够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氛围。引导阅读讨论也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具体地讨论主题,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快乐读书吧”中的《中国民间故事》为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讨论,能够让学生在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民俗智慧。在学习《牛郎织女》故事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关于故事情节的引导性问题,例如“牛郎和织女为什么要分开”“学生的爱情象征着什么”等。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会思考人物的行为动机,探讨故事背后的情感因素。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可以交换各自对牛郎和织女不同选择的看法,并在观点碰撞中深化对爱情的理解。在学习《白蛇传》故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是否应被祝福”“法海的行为是否合理”等问题。通过分析角色的行为以及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学生能够更深入理解传统文化中关于爱与善恶的价值取向。在讨论中,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通过倾听他人的意见来拓宽视野。教师可以在此过程中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把握讨论的方向,鼓励学生从不同维度探索故事的多层次含义。通过讨论,学生能够从故事情节中提炼出社会价值观念,并在文化背景中找到相应的解释。在阅读《中国民间故事》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故事背后的民俗信仰。通过分析《嫦娥奔月》中的月亮崇拜、《夸父追日》中的执着精神等,学生能够将这些故事与相关的文化传统联系起来,从而形成更全面的认知体系。
5.制定阅读日志
在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日志可以记录其阅读体验,归纳主要情节,提出问题,阐述见解。阅读日志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并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日志不仅是对故事情节的复述,更应该成为思维碰撞的舞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持续记录,学生能够对其学习进度产生清晰的认知,并且在书写过程中找到自己阅读的节奏。制定阅读日志还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文本之外的知识,使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体验更具层次感。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快乐读书吧”中的《西游记》为例。在读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时,学生可以在日志中记录孙悟空的机智,思考其与唐僧之间的矛盾以及白骨精的多次伪装。通过分析孙悟空在事件中的判断,学生可以在日志中讨论唐僧为什么会误解孙悟空,以及白骨精利用伪装的意图。通过详细描述故事的主要情节与角色关系,学生能够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进一步思考故事情节背后的道德寓意。在阅读到猪八戒与沙僧的故事情节时,学生可以在日志中总结两人各自的性格特点,并讨论其在取经路上的贡献与不足。猪八戒的懒惰与沙僧的忠诚形成鲜明对比,学生可以对比两人面对困难时的不同反应以及各自的优缺点。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学生能够在日志中提出对这两位角色的看法,并借此探讨团队合作的主题。这样的写作练习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也让其更容易发现角色之间的联系,为深入理解整个作品提供基础。在阅读《西游记》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日志中记录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提出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疑问,并试图用自己的理解去解答这些问题。例如,学生可以针对《女儿国》情节中唐僧与女王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唐僧为何能够坚持佛门清规戒律。通过记录日志,学生能够逐步深入挖掘《西游记》各个情节的内涵,并与自身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系。
综上所述,整本书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其独特价值,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阅读体验。在“快乐读书吧”理念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深入体验文学的多样性,培养独立思考和欣赏能力。整本书阅读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在完整的故事结构中发现自己的兴趣,通过对情节的探讨,学生逐渐形成全面的阅读框架,增强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 钱燕萍《基于“快乐读书吧”的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思考》,《贵州教育》2024年第Z1期。
[2] 邱晓虹《基于“快乐读书吧”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究》,《生活教育》2023年第8期。
[3] 柯玉琼《基于“快乐读书吧”提升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有效性的策略探究》,《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