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食单》是清代文坛领袖袁枚撰写的美食著作,涵盖了从食材选取到佳肴品鉴、美酒名茶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作者数十年间饮食理论与实践的经验总结,以细腻的语言将美食描摹得绘声绘色。
以往的美食著作往往就饮食论饮食,袁枚的作品则独辟蹊径,超越了一般的食单。它既有烹饪杂文,又有作者借美食而彰显的修身治国之宣言;既展现了传统文士的仁爱之心与雅致情怀,也传达了节俭、仁爱的美食理念。在袁枚的笔下,饭菜不应是奢侈、浪费的象征,更不应去追逐那些稀奇古怪的食材。相反,他主张用寻常的材料烹饪出美味佳肴,认为能将普通食材化为令人回味无穷的美食之人,才是真正的烹饪高手。正如《随园食单》中所言:“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强调了对食材本味的尊重。
《随园食单》中的《戒单》,犹如一位智慧的长者,向我们娓娓道来饮食中的种种错误。这其中,“戒外加油、戒同锅煮、戒纵酒、戒强让”等十四戒,每一条都仿佛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饮食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不当行为。而在这众多的戒律之中,“戒目食”无疑是最为引人深思的一条。
“目食者,贪多之谓也。”这简短的几个字,却如同一记重锤,敲打着我们内心深处的欲望之弦。在当今这个物质丰富、追求视觉享受的时代,我们常常会陷入“目食”的陷阱。无论是在豪华的餐厅里,还是在家庭的聚餐中,我们总是容易被那杯盘罗列、层层叠叠、种类繁多的美食所吸引。那些精美的摆盘、丰富的色彩搭配,很容易在瞬间就抓住我们的眼球,让我们误以为这就是美食的极致。然而,我们却常常忽略一个最根本的问题:美食的真正意义在于满足我们的味蕾,而不是仅仅满足我们的视觉。“是以目食,非口食也。”我们在追求视觉效果的同时,却忘记了用嘴巴去品尝,用心灵去感受美食所带来的愉悦。正如袁枚所说:“烹饪之法,全在火候得宜。”而我们却常常在追求外在形式的时候,忽略了烹饪的本质。
袁枚曾经参加过一场宴会,这场宴会的奢华程度令人咋舌。“上菜三撤席,点心十六道,共算食品四十余种。”丰盛的菜肴摆满了整个餐桌,让人目不暇接,但当宴会结束时,多数菜肴却未被动过,仅仅成为了人们眼中的风景,成为了“目食”的对象。主人或许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富和地位,精心准备了这场盛大的宴会,但他却没有意识到,这种过度的奢华和浪费,不仅违背了美食的本质,也折射出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虽然宴席上杯盘罗列,但袁枚在散席回家后仍需煮粥充饥,这一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目食”带来的并非真正的满足,而是一种空虚和浪费。
这一情景,不禁让我联想到我们生活中的婚宴酒席。在结婚这一重要时刻,人们往往希望通过丰盛的菜肴展示自己的热情和诚意。然而,在很多时候,那满桌的饭菜虽然让人眼花缭乱,但却无从下口,最后被浪费掉。参加宴席的我们也常常有着和袁枚相似的经历,回家后可能还需要下面条来填饱肚子。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对食物的浪费,更是对我们生活态度的一种反思。正如《随园食单》中所讲:“大抵一席佳肴,司厨之功居其六,买办之功居其四。”我们在注重烹饪技巧的同时,也应该合理安排食材,避免浪费。
做饭菜如此,做人更是如此。人生在世,我们面临着无数的选择和诱惑,就如同在美食的世界里挑选食材一样,此时,我们需要懂得适度、懂得取舍,重视“口食”,而非“目食”。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被那些表面的繁华和荣耀所迷惑。我们追求物质的丰富、地位的显赫、名声的远扬,却忘记了内心真正的需求。我们以为拥有更多的财富、更高的地位、更大的名声就能获得幸福,但当真正拥有这些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并不快乐。这是因为我们犯了“目食”之病,在追求这些的过程中,忽略了那些真正重要、能够滋养我们心灵、让我们感受到生命意义的东西。
饮食如人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正如袁枚所说:一个有名的厨师,一天之中所做的好菜也就四五道而已。名手写字,多则必有败笔;名人作诗,烦则必有累句。欲望不可多,贪多嚼不烂,多到如“目食”,难有愉悦感。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也应该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不要盲目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价值观来选择自己的职业、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不要为了迎合别人的眼光和期望而改变自己。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的乐趣,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戒目食”,看似只是关于饮食的道理,实则道出了人生的真相。我们要过好这一生,重要的在于汲取“口食”中的养分,而不在于贪慕“目食”中的奢靡。适度就好,切勿贪奢。让我们以“戒目食”为鉴,在人生的道路上懂得取舍,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用心去品味生活的真正滋味,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让我们摒弃“目食”的贪奢,回归“口食”的质朴,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用一种适度的态度去追求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