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声音,是同频的回响。最好的教育,是家校社共育的凝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合作、同向发力,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
由此可见,学校应切实把家校社共育作为破解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突出问题的着力点,努力探索促进合作共育的新途径、新内容、新方法,构建“共育、共建、共享、共生”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使得家校社合作由碎片化走向系统化、由分散用力走向整合推动,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同向合力育人的良性教育生态链。这也是时代之需、现实之需、教育发展之需,更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完善三个机制,优化家校社共育组织
(一)完善以学校为主导的联席共议机制
学校成立以党支部书记校长为总负责人、街道社区主任、家委会组长、法治及科技副校长、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及校外辅导员为顾问团队的“家校社联席共议工作委员会”,定期开展家校社共育研究,共同参与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共同商议谋划学校特色项目和研学活动方案,审议校服材质款式价位、策划组织大型文体活动等全面参与学校顶层设计与管理,学校积极征求意见、听取建议,及时完善调整管理举措,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全方位建构共育工作新模式。
(二)完善协同育人的评价激励机制
学校建立家校社共育工作评价办法,推行“以评促建”的工作体系。一是评价指标具体化。每学期初和期末以问卷形式,了解家长学生对各项工作的满意度,成为学校、教师评价依据;二是每月考核时效化。依据家长问卷结果,结合工作实际,依托学科组管理体系,开展月考核活动,提高评价时效性;三是评价结果可视化。通过自评互评、学校总评,考核汇总后定期公示,让评价结果可视化,激励、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三)完善专业人员的联智共育机制
结合学校、家庭与社区的实际情况,学校主动联系相关部门、单位,与司法局、卫生所、派出所、社区等部门形成协同联动体系,构建家校社共同体,通过聚合资源,联智共育、多方发力,创建更多家校社育人平台,推动工作走深走实。
一、建立四支队伍,夯实家校社共育基石
把家校社共育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立讲师团、助教团、护学团、心理健康教育师队伍,发挥学校主导和带头联动作用,调动家社融入共育,赋能学生全面发展。
(一)建立家校社讲师团队伍
积极建设家长学校,吸纳社会各界专家、本校不同学科教师、家长群体中有专业特长者组成讲师团,定期对全校家长进行分层面、分主题的培训,切实更新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
(二)建立家校社助教团队伍
学校建立以社会各行业专业人士、家长代表和关工委“五老”工作人员为主体的助教团队伍,面向全体学生开讲,让他们成为专题活动、社团课程、校外基地实践课堂的主力军。同时,邀请团队成员定期走进课堂听评课,从家长、孩子的角度检验课堂学习的成效,以此实现三方深度融合形成育人合力。
(三)建立家校社护学团队伍
以学校为主体,联动家长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片区责任民警组成护学团,每逢学校举行重大活动,护学团成员都是重要安保资源,共同为学生撑起一张和谐有力的保护伞。
(四)建立家校社心理健康教育师队伍
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融入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各个方面,外请心理卫生科专家、内育学校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及班主任团队,建立家校社心育师队伍,探索以点带面的心理辅导新方法,关注特殊儿童、特殊家庭,关注儿童性格和情绪变化,做好育心、暖心、舒心的学生心理疏导和减压工作。
三、实施五项课程,拓宽家校社共育渠道
围绕认知提升、习惯养成、情绪管理、品格发展、社会适应、家庭关系六个方面,以“面上铺开、线上深入、点上突破”的原则,设计构建全学段、全学年、系统性、实操性较强的家庭教育课程,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一)智慧父母课程。邀请优秀家长走上讲台讲述经验,为其他家长和学生讲授课本以外的知识,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和视野,加强了家长之间的交流,实现了家庭与学校更为平等、更为广泛的教育互动,提升了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亲子共读课程。积极实施“海量阅读”课程,以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载体,开展师生亲子共读及教师整本书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让共读共写促进家庭教育水平提升。以班级为单位,设立亲子书社,倡导家长与孩子同读一本书,共讲一个故事,共编一份读书小报,拓展思维、促进亲情、提升素养。开展“月小结、月交流、月展示、学期沙龙”、读书节展演,在师生亲子读书交流中,让热爱阅读成为每个家庭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
(三)亲子体验课程。每学期由家委会策划亲子体验课程主题,制定活动方案,发放家长意见征询单,并负责组织开展活动。在亲子体验课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增长见识、磨炼意志、培养品质,更拉近师生、亲子间的距离,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包容。同时,在活动中可以发现不同家庭的教育亮点以及存在问题,为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共性与个性交融的家庭教育指导提供了方向和目标。
(四)亲子健体课程。开设以“亲子游戏”为主要内容的健体适能“日”课程,由体育老师推送,以家庭锻炼形式进行,实现全家健身,有效弥补忽视学生体能锻炼的短板;倡导每月开展一次全家户外运动的“月”课程,如爬山、郊游、露营、骑行、滑雪、游泳、健身等;开设以亲子运动会为主体的“年”课程,全校师生和家长共同参与,让孩子和家长在竞技运动中体验运动的快乐,树立规则意识、团队意识、合作意识。
(五)仪式教育课程。“开学礼、开笔礼、升旗礼、毕业礼”“四礼”仪式课程是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些隆重的仪式和各类主题活动,家长共同参与策划、组织和表演,一起见证孩子成长。
四、开展六大活动,凝聚家校社共育合力
(一)家长督学活动。建立班级、年级、校级家长督学“三级管理”制度,实现社会、家长、学校“三位一体”现代管理新模式;履行家长督学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评议权“四项权利”;赋予家长督学走进学校看环境、走进教室看课堂、走进班级看管理、走进活动看成长“四项职能”,让家长把孩子送进校园安心、放心。
(二)家长会活动。创新家长会形式,让音、体、美、心理健康教师同语、数、英老师一起亮相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全面发展与成长,让家长了解各学科教学特色及意义,携手培养孩子健康、高雅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塑造他们积极向上、快乐阳光的心态。
(三)教师访千家活动。为持续深化家校沟通,不断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携手的“融教育”格局,学校领导班子及教师全部走出校门,走进家庭,按照覆盖有“广度”、交流沟通有“深度”、合作有“效度”的“三度”原则,对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家访。通过广泛的家访活动,了解学生成长环境、在家表现、家庭氛围、家庭结构、亲子关系等,向家长宣传学校发展及“双减”工作落实等情况,宣传《家庭教育促进法》,明晰家校之间的职责,听取家长的意见、建议,和家长一起分析孩子心理、品德、学业上的问题与原因,寻找办法,共同制订帮扶方案。
(四)家风家训传承活动。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论述精神,让好家风可触可感可知,成为延续传统精神、涤风励德、淳风化俗、立好人生坐标的文化载体,学校开展“寻家族文化根”系列活动。学生和家长在寻姓氏来源、谈家族名人、聊家风家训、绘家谱族亲、思祖训传承活动中,潜移默化的传承一个家庭或家族良好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真正帮助每个家庭建立起“我的家族文化观”“我的好家风家训”,传承家族文化,整体提升家庭素养。
(五)典型案例评选活动。发挥榜样示范引领的作用,在全校家长中评选书香家庭、优秀家长志愿者、优秀家长讲师、家风好故事、优秀家庭教育案例等,发现榜样、表彰榜样、言说榜样,让家长教家长、家长谈家教、孩子议家长、学校评家长,形成“同心、同步、同向”“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育人新格局.切实更新更多父母的家庭教育理念,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六)校外基地实践活动。学校积极利用有效社会资源,建立校外各类研学实践基地,定期开展活动。让社会实践基地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教师的第二讲台,父母的第二舞台,从而让社会资源更充分更稳定地发挥效用,拓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空间。
五、实现七种改变,提升家校社共育品质
通过实践,盘活社会和家长资源,深耕家校社共育“过程链”,家校社共育实现了七大可喜变化:未成年人教育从只关注学校教育向全社会关注家庭教育转变;家长的育人观成才观从重智轻德“望子成龙”向“望子成人”转变;家长从只看孩子成长向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转变;家长从传统经验型家教向科学民主型转变;家长从注重学业教育到注重生命生活教育转变;学校管理理念进一步转变、教师师德师能的进一步提升;使学校教育更加具有深度、厚度和温度。
发展2024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