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治疗可促进高职“三教”改革,拓宽高职美育的实施路径,国内相关实践表明,绘画治疗可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解决大学生所遇到的心理问题。我校是一所专科师范院校,在将绘画治疗应用在美术基础课、团辅活动、学生危机事件处理等一系列实践中都取得了预期成效。经过实践得出绘画治疗可深化高职“三教”改革,以“隐藏式”的方式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且有助于在“职业化”背景下形成高职美育特色体系。
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不断走向规模化、多元化、职业化和终身化。职业教育也需不断进行完善和发展,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绘画治疗是一种融合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美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将其运用于高等教育当中,可帮助学校达到培养身心健康的未来接班人的目的。
绘画治疗融入高职“美育促心育”的必要性与创新性
一、高职美育优化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三教”改革的必要性。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提出“三教”改革的理念。“三教”改革是指对教师、教法、教材的改革,目的在于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这将成为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同年,《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推进“三教”改革,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并且深化美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为高职院校实行“三教”改革指明了方向。
拓宽高职美育路径的必要性。2021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美育填补了职业教育的功利性缺陷,使学生在陶冶情操中接受教育和感化,并且在美的规律之下激发创造性思维,满足实用性与审美性高度统一的市场需求和人才需求。除在高职开展美术基础课程之外,还需在课外和学生日常管理中融入美育力量,将美育“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浸润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之中。
二、绘画治疗融入高职美育的创新性
绘画治疗的科学依据。绘画治疗以心理投射理论和大脑偏侧化理论为基础,以绘画作品或绘画创作为媒介,通过释放绘画者潜意识中的压抑情绪,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达到评估心理状态和疗愈心理疾病的效果。绘画治疗可采用个体、团体辅导的形式在课上和课外对学生心理健康起独特支撑作用,不仅能丰富高职美育的内容,帮助教师更加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还能在构建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同时提升个体的心理素质,在审美教育和人文关怀共同驱动下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绘画治疗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近年来,我国将绘画治疗运用在非医学领域的案例逐渐增多,并取得实践性成果。在中国知网所收录的资料中,与“绘画治疗”相关的文献共449篇,研究对象涵盖老年人、大学生和青少年,研究问题涵盖中学生同伴依赖、青年就业、空巢老人孤独感、妈妈教育焦虑等多个方面,可见绘画治疗运用之广。目前,绘画治疗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运用仍处于探索期,理论类文献较多,记录实际操作的文献较少。现将有实际操作记录的典型文献整理成表1,文献证实了绘画治疗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培养自信心、改善人际关系等方面均有正面影响,说明此类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绘画治疗融入高职“美育促心育”实践过程
一、绘画治疗在高职美术基础课程中的运用
本次绘画治疗的参与对象为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五年制大专二年级的学生,此类学生采用“2+3”的课程模式,前2年学习高中水平的文化课程和技能基础课程,后3年学习大专类课程。主要培育立足于本地,富有理想信念,厚植乡村教育情怀,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身心健康的“全科+专长”型农村小学教师。该班共有56名学生,其中男生25名、女生31名,平均年龄为16岁。
首先向学生介绍绘画治疗的基本功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然后进行“圆圈多维添加画”测试,让学生初步体验绘画治疗的过程。最后进行“房树人”绘画测试,抽取个案进行具体分析。
学生A画面解读:如图1所示,画面中物体较小,多使用连续性的线条,画面下方被纸张切开,说明他内心没有安全感,比较自卑;画面中人物以叉腰抬脚的姿势站在最前方,无手也无脚,表明他目前在现实面前有深深的无力感;脸部戴着面具,想要隐藏真实的自己,耳朵很小,表示他在日常生活中不愿意听取他人的建议。
学生B画面解读:如图2所示,画面整体由重复的圆圈和直线交织而成,将她的焦虑状态展露得一览无余;单薄无力的树干上有一个门,树上吊着一个三角形的树屋,说明她的家庭支持不够,且伴随压力,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人物只有背影,说明她不愿意展露自己的内心。
本次绘画治疗过程促进了老师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利于发现学生的潜在问题,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强烈兴趣,有助于绘画治疗与高职美育创新融合的顺利完成。
二、绘画治疗在学生危机事件处理中的运用
本次绘画治疗为个案研究,对象为我校21级学生C。18岁,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等心理疾病,在校期间遵循正常请假手续去外市复查心理问题,不料在返程高铁途中成为新型冠状病毒(下文简称“新冠”)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被送往医院进行隔离。学生在隔离期间十分焦虑、内疚,害怕自己被感染,也担心影响到校友,因此经常独自痛哭。
本次绘画治疗在个案隔离返校后进行,目的在于缓解学生C对隔离的阴影,帮助其建立信心,回归正常校园生活。此次绘画治疗活动分为三次,每五天进行一次,每次时间为40分钟左右。
如图3所示,画面整体空旷、单薄,并且写上“空”“静”等文字,表示学生C内心的无助与空虚;人物比例非常小,头部较大,表示她对现实的无能为力;脸上画着哭泣的表情,附加了“……”对话框,表示内心的悲伤情绪无以言表;手机不断收到信息,且将手机放置较远位置,表示自己想远离外界的信息。
如图4所示,画面整体变得丰富起来,人物也不再是单线条,表示其生活逐渐丰盈,自我状态良好。画面分为四个情景,分别是她从走出隔离医院、在回校的的士上收到朋友的问候与祝福、在校收到同学送来的鸡腿等食物并与同学们交谈、最后和同学们一起上课,并且还附加“恭喜”“热闹”“Happy”“回归正常”等字词,无论是人物表情、状态,还是文字,都表明了她回归校园生活后的愉悦心情。
本次绘画治疗引导学生C将此次危机事件重现一遍,对学生的真实情绪进行测评,帮助她疏解对“坐高铁”和“隔离”的阴影,可见她已经消除了内心的恐惧和内疚情绪,已顺利回归校园生活。
三、绘画治疗在高职团辅中的运用
本次绘画治疗团辅活动选取了我校2021级艺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共20名,其中男生2人、女生18人。
本次团辅活动开展的时间为2023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学生刚刚经历了新冠感染高峰期,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经历新冠后的心理状态,避免学生留下心理阴影,利用绘画治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并且帮助其对未来展开积极规划和畅想。具体操作流程如表3所示。
学生D画面解读:在描述对新冠的感受时,D同学绘画的作品名为《乌云笼罩的时光》,如图5所示,画面上方有许多黑色色块、圆弧线和网格线,代表了压抑的情绪;画面中间有一张贴了封条的大门、被打上红叉的人物和饭碗,表达了学生D当时出行和饮食都受到了限制;画面下方有一棵枯萎的花和黄色的草地,表达了当时外面萧条的景象,也如同她本人的内心世界一般寂寥。在对未来进行畅想画时,学生D表现出与图5完全不同的画面内容,如图6所示,画面上方有云朵和太阳,天气晴朗,代表她内心豁达开朗;画面下方画了小人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旅行、听歌、吃美食等场景,说明她内心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计划。
学生E画面解读:如图7所示,画面中间一个红色的恶魔正在用刀叉住一个小人,人物头绑绷带、眼睛发晕、脸上贴着创口贴,一幅受伤的形态,表示在感染病毒期间她头疼欲裂和发烧的状态。在图8中,她的画面线条流利、色彩丰富,大胆且轻松地描绘出和好朋友环游世界的美好景象,也表明了她对未来保持着无限美好的遐想。
在第一阶段作画当中,学生说话较少,被提问时不愿过多回忆,画面多出现有关负面情绪的文字和符号。在第二阶段作画中,师生之间交流较多,画面色彩丰富,线条干净利落,多出现表示积极事物的图像。本次绘画治疗有效地帮助学生释放对新冠的恐惧情绪,并且引导学生积极、乐观地走向未来。
绘画治疗融入高职“美育促心育”的思考
一、“创新式”深化“三教”改革
教师以绘画治疗为契机,主动探索高职美育改革新路径,以课程建设为统领,以课堂教学为枢纽,以学科融合为手段,精准实施“三教”改革。一是教师要不断挑战自我,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要率先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二是鼓励各专业教师携手共进,根据学校的发展走向和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活页式”特色教材。三是教师要紧随时代的步伐调整教学方法,抓住国家政策和社会热点话题对学生进行实时教育,主动将绘画治疗融入自己的教学课堂和与学生的相处当中,积累经验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尝试。
二、“隐藏式”提升心理健康
一是大学生对自身的心理问题不具备明显的意识,羞于求助心理医生,与教师谈话或填写问卷调查时隐瞒真实情感等,这些都将影响教师对其心理状态的判断。绘画治疗则是以图像的方式进行潜意识的表达,一点一线皆是揭露内心的“钥匙”,学生很难通过画面进行信息掩藏。二是绘画治疗可围绕端午节、中秋节、元旦节等中国传统佳节,或根据恋爱与性、人际交往、入学适应等大学生典型问题,开展“绘画日志”活动或进行绘画治疗团体辅导,解决学生在生活、学习、社会交往等方面遇到的成长难题。隐藏了“治疗性”,突出绘画和娱乐功效,以“无痕”的方式围绕主题开展系列绘画治疗活动,在绘画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达到育人目的。
三、“职业式”形成美育体系
职业教育培育的是未来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这些学生将来会在各行各业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应该在职业道德树立的初期进行精准教育,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一是绘画治疗不仅仅只存在于美育课程当中,还要在理论课程当中构建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如在师范教育学前专业的专业技能核心课程中将绘画治疗融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幼儿游戏与指导》等课程,将儿童心理特征与绘画治疗的相关活动相结合,打造具有绘画治疗功效的幼儿教育。二是在“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的实践中采用绘画治疗的方式进行调研,学生可以将“绘画日志”穿插在实习手册当中,以便于教师通过画面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路历程。
将学科融合的原理投入教育实践去促进学校教育改革是时代的命题。上文所涉及的绘画治疗融入高职美育中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解决了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但这只是绘画治疗在高职美育当中的冰山一角,还需要构建系统的课程群和成熟的教师团队,才能探索符合交叉学科性质的内在规律和途径,构建高校高质量育人新格局。
作者简介:
秦航,1996年7月生,女,湖南永州人,硕士研究生,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研究;王果,1981年8月生,女,湖南汨罗人,博士,长沙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乡村美育。本文系怀化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项目“疫情防控下绘画治疗取向的高校适应教育研究”(项目编号:HHS22JK005)、湖南省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项目“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艺术心理干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XSP21YBZ005)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