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社群参与提升心理健康的理论逻辑与实践策略

2024-11-12 00:00:00陈娟李博令芝红
三角洲 2024年27期

在数字化时代,大学生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网络社群来满足社交和情感需求。网络社群的双面性日渐凸显:大学生情感沟通的便捷性得到加强,但与此同时,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网络成瘾、孤独感等问题也随之产生。通过网络社群参与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网络社群参与提升心理健康的理论逻辑与实践策略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创造积极健康的社群氛围,提升大学生的社群参与积极性与活跃度,以及发挥网络社群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中的作用。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方式,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新的视角和有效的实践路径。

大学生网络社群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析

一、大学生网络社群的概念与特点分析

大学生网络社群是指以互联网为媒介,基于个体的兴趣、爱好、需求等社交联系形成的特定群体。与传统社群不同,网络社群的形成并非依赖于地缘或亲缘关系,而是建立在虚拟空间中。网络社群的形成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如哔哩哔哩、微信、抖音等迅速崛起,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社交空间。大学生借助这些平台,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需求,积极参与各类网络社群,构建自己的社交圈子。其次,大学生网络社群的成员构成多样化。在网络社群中,成员之间的联系主要建立在共同的兴趣、爱好或需求上,而非传统社群中的地缘或亲缘关系,能够满足在不同领域的需求和兴趣。网络社群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大学生在网络社群中可以进行信息分享、情感交流、知识学习、休闲娱乐等各种活动。无论是参与讨论、分享生活经验,还是组织线上活动、开展团队合作,都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社交生活,增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综上,大学生网络社群的概念与特点主要表现在其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形成、多样化的成员构成、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以及较高的参与度和活跃度等方面。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与面临的挑战

大学生所处的高等教育环境存在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生活适应等问题,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大学生,而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能够使大学生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心理健康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职业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具有直接的、深远的影响。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更容易保持专注力、记忆力和思考能力,更能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并且更具有应对挑战和困难的心理素质。相比之下,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会面临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动力不足、焦虑、抑郁等问题,学业表现和学习成就因此受到影响。在生活方面,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态度。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更容易享受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乐趣,更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能够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境。相反,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会感到孤独、沮丧、消极,甚至产生自我放弃的想法,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会受到影响。在职业发展方面,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更具备适应性、创造力和抗压能力,更容易在职场上获得成功,并且更可能实现自己的职业抱负。相反,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会在职业发展中面临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失去信心等问题,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因此受到影响。

三、网络社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网络社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深刻意义的议题。首先,网络社群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多元、互动的社交空间,对于+/Kbqyqm8EunemUb6yud/w==丰富学生的社交生活、拓展人际关系、提升个人素养具有积极意义。网络社群为大学生提供分享情感、获得社交支持的平台,在网络社群中,大学生可以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倾诉,从而减轻压力、排解情绪,促进心理健康。在网络社群中,大学生可以获取到各种信息和知识资源,丰富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增强学习动力和自信心,有利于维护自身心理健康。但网络社群也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在网络社群中,大学生会面临社交比较与自我价值感的挑战,过度追求他人认可和赞许,导致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网络社群中充斥着大量信息,有些信息不准确或具有误导性,导致大学生对自身能力和成就产生怀疑,影响心理健康。有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社群,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的社交互动,导致社交隔离和孤独感,对心理健康构成威胁。

大学生网络社群参与提升心理健康的理论逻辑

一、社交支持理论及其在网络社群中的应用

社交支持理论认为个体通过社会交往中获得的支持和关系满足感,能够缓解压力、减轻负面情绪,从而促进心理健康。而在大学生网络社群中,这一理论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和延伸。网络社群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互动的社交平台,使得大学生能够与同龄人或者志同道合的人建立联系。通过在线社交,大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经历、情感和困惑,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在一个专注于心理健康话题的网络社群中,大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心情,寻求他人的建议和安慰,这种情感交流和支持能够有效地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网络社群的虚拟性质使得大学生能够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消除了面对面交流时存在的尴尬和顾虑。这种虚拟社交环境为内向或“社交恐惧”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舒适的交流平台,使得大学生更愿意与他人交流、分享,从而增强其社交支持感。

二、社会认同理论与网络社群参与的关系

在大学生网络社群参与对提升心理健康的理论逻辑中,社会认同理论是另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倾向于将自己与某个社会群体联系起来,并从中获取认同感和归属感。网络社群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获取身份认同和社会归属感的平台,大学生能够借此获得增强心理健康的积极效果。在网络社群中,大学生可以找到与自己兴趣、爱好、身份相关的群体,并与其进行交流和互动。以音乐社群为例,在与其他音乐爱好者分享音乐心得和经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与自己身份相关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其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网络社群的虚拟性质使得大学生能够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网络社群中,个体不受地域和身份的限制,可以更自由地选择展示自己的某个方面,并与其他社群成员进行交流和互动。这种自由性和包容性能够帮助大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塑造自己的身份认同,从而增强心理健康。

三、心理需求理论在网络社群中的解释

大学生参与网络社群对心理健康的提升可以从心理需求理论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心理需求理论将人类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五个层次,认为人类在满足这些需求的过程中逐步实现自我发展和满足感的获取。网络社群满足了大学生的社交需求。在虚拟的网络社交空间中,大学生可以与同龄人或者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进行交流和互动,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子。这种社交互动能够满足人们对社交联系和归属感的需求,减轻孤独感和社交焦虑,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网络社群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和知识资源,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在网络社群中,大学生可以获取到各种学习资料、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丰富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知识获取和分享的过程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网络社群还能够满足大学生的自尊和尊重需求。通过在网络社群中展示自己的观点、经历和才华,大学生可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这种积极的社交反馈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使其更加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大学生网络社群参与提升心理健康的实践策略

一、建立健康的网络社群生态环境

学校和社会组织应该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网络社交观念,强调网络社群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通过营造尊重、支持、包容的交流氛围,抵制网络暴力、谩骂和歧视等不良行为,从而促进知识分享、情感交流、共同成长的社群文化建设。学校和社会组织需要建立健全的网络社群管理机制,加强对网络社群内容和行为的监督和管理。通过建立规范的社群管理制度、加强平台技术支持和人工审核,及时处理违规行为和不良内容,确保网络社群环境的健康和安全。高校还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其网络安全意识和社交技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网络社交中遇到的挑战和困扰。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为大学生提供情感倾诉、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等方面的帮助,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维护心理健康。

二、提升大学生网络社群参与的积极性与活跃度

学校和社会组织应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网络社群活动、比赛和互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欲望。举办主题讨论、知识分享、线上比赛等活动,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并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及时给予积极参与者肯定和奖励,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加入网络社群中来。了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针对性地开展社群活动和服务,增强大学生参与的动力和满足感。设置专门的学习小组、兴趣社群、心理支持群等,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社交和心理需求,提升其参与的积极性和活跃度。网络社交技能对于学生参与社群的积极性和活跃度至关重要,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开展相关培训和指导,帮助大学生提升自我表达能力、沟通技巧、社交网络建立等方面的能力,增强大学生在网络社群中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及时反馈和肯定是激励大学生参与的重要因素,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建立起良好的反馈机制,对积极参与的大学生给予认可和奖励,激励大学生持续参与网络社群活动。关注和解决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增强其参与的信心和积极性。

三、发挥网络社群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中的作用

基于网络社群平台定期组织举办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测试、心理知识科普等,向大学生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利用网络社群的互动性和便捷性,开展在线问答、讨论和分享,促进心理健康知识的交流和共享。网络社群可以成为大学生心理疏导的重要平台,通过建立心理咨询群、心理支持小组等形式,为大学生提供情感倾诉、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等服务。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志愿者可以利用网络社群开展在线咨询,为大学生解答心理问题、化解心理困扰,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网络社群还可以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互助和支持,通过分享心理健康经验、情感体验和应对策略,帮助彼此缓解压力、排解孤独感,增强心理韧性。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倡导建立健康、积极的网络社群文化,鼓励大学生之间相互关心、支持和鼓励,共同构建良好的心理支持网络。

作者简介:

陈娟,1982年生,女,陕西铜川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材料工程;李博,1982年生,男,陕西铜川人,本科,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材料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土木工程;令芝红,1986年生,女,陕西宝鸡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作者单位:铜川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