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是儿童价值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育理念对幼儿的成长具有深远影响。因此,确保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具备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深厚的文化认同感,是传承推广传统文化的当务之急。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然而,现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相对薄弱,缺乏系统性和深度。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不仅会影响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还会制约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研究并制定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学前教育学课程的策略,既是提升教育质量的迫切需求,也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学前教育学课程的必要性
一、响应文化发展之需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积累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得以前进的动力之源。文化兴则国运兴,提高综合国力也必须从文化着手,自近代以来,不断涌入的西方思想、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生存形成了威胁,在此情况下,教育工作也必须扛起传承文化的大旗,尤其是作为儿童启蒙导师的学前教育,更要向儿童系统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在其心底播下传统文化的火种。
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看,学前教育阶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期,教授传统文化能够增强儿童本身的文化认同感,并且,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具有更强的模仿、吸收能力,适时引入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在NBkD5AWQTeMidTO2Y1xRNA==他们心中建立起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进而以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及多样化的学习体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二、切中教育发展之要
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孔子的“因材施教”、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对于现代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将这些传统教育思想融入教育学课程可以丰富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其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的礼仪、伦理和美德教育,对于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也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成为培植学生责任感、荣誉感和道德意识的良好素材,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学课程,既是学前教育专业响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又是推动高校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高校也可以为国家培养更多具备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幼教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针对学生发展之急
当前,高校学生普遍对中华传统文化缺乏了解,文化认同感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树立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的实际效果。在学前教育学课程中系统地引入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其中的教育智慧和方法也能够转化为学生提升执教素养的重要素材。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教育智慧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引导作用,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培养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此外,传统文化中的艺术、文学、历史等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对学前教育的学生,吸收传统文化故事和典故,可以让他们充分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对个人素养发展而言大有裨益。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学前教育学课程的具体要求
在幼教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给学生,并将文化实践课程的目的贯彻到教学当中,通过优化课程结构,为培养该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奠定良好基础。目前,幼儿园专业课程通常分为通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技能课程和实际教育课程,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将素质教育有机融入这些课程中。
我国幼儿园课程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将语言、卫生、社会、科学和艺术等各领域的知识有机结合。相应地,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学课程的构建也要紧密结合这一要求,利用民族文化装饰课程内容,使其更好地满足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教学法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具有较高民族文化素质的师资队伍,还要将当前儿童所需的人文素质作为主要参照。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学前教育需要在课程和实践的基础上,在素质教育的框架内,根据幼儿园对专业师资的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发挥传统文化在当代教学中的作用。通过这种方式,幼教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深入理解、掌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服务于幼儿教育实践,满足现代教育对高素质幼教人才的需求,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作出贡献。
现阶段高校学前教育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学课程的弹性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同时也大大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耐心和热情。特别是在大班教学中,班级人数众多,总会有部分学生难以清楚理解老师的讲解,尤其是在课堂秩序混乱时,学习效率会进一步降低。通常情况下,在讲解理论知识之后,老师会让学生进行独立实践。然而,由于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时间主要花在讲解上,学生未能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这一不足既反映了教育学课程对学生人文关怀的缺失,也显示了当前课程设置理解上的偏差。
二、教育目标与训练目的脱节
教育学的教学内容必须紧密结合学前教育的现实需要,否则学生将来在工作中无法适应教学要求。然而,现实情况表明,职业教师在实施课程时过分强调理论解释,忽视了课程与学前教育的联系,也未能针对幼儿心理和行为特点调整教学策略。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极大地限制了课程的后续优化。如果课程与幼儿园教学内容分离,培养幼儿教师时将会产生一系列问题,给幼儿教育的发展带来潜在风险。从整体来看,培养目标与实际需求的脱节反映出高校对学前教育基本需求缺乏明确了解,对学前教育专业内涵缺乏深刻把握,导致学前教育教学中脱离实际的现象。
三、缺乏对人文精神的展现
作为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学生将要与充满想象力的幼儿打交道。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首先要学会尊重和理解幼儿的新奇想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还要采用各种方式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然而,在实践中,这一做法并未得到有效落实。教师更多地使用“举一反三”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方式虽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但过于忽略对学生情感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培养,成为思维的牢笼,导致学生的创新力和想象力枯竭。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学前教育学课程的现实路径
一、立足传统文化的创新精神,打造多元丰富的教学环境
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通常采用大班教学的形式,学生人数较多,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以确保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教师除了使用传统的黑板授课方式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筛选网络中优秀的教育资源,制作慕课、微课,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信息,在短时间内了解所学内容,为他们提供自主学习的良好条件,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从而大幅提高教育效率。
更为关键的是,教师应将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资源、模式、工具、环境等多个层面进行创新。将传统文化典故和元素与现代教学结合起来,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教育中得以传承发扬。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还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二、立足传统文化的奋斗精神,创造课程训练的价值
教育学是一门综合学科,与学前教育中其他学科内容之间的关联较为紧密,想要提升教育学课程的实效性,就要注重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分类。例如,在美术课堂上进行的调研表明,该班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接受过任何艺术训练,可谓“从零开始”。因此,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分成不同层次进行,不需要进行难度过高、过于花哨的技术培训,而是以应用能力为中心。在教学初期,教师可以介绍基本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基础知识。此时,教学内容应以透视、几何体、素描、色彩为主,使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教材内容。在此过程中,要根据课程要求对教材中较难的技术进行适当删减,以便让新入学的学生能够更快掌握基本内容。以这些理论为依据,建立与学前教育相衔接的技巧教学模式,确保未来的学员能够更好地应对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课堂上,最难的是模仿与速写练习,对于那些重复性强、趣味性差的练习,学生们常会丧失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将以往的教学材料替换为传统文化典故,让课堂充满传统文化的奋斗精神。以应用能力为中心的分层教学模式也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他们未来的教育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立足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提高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
加强实践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确保他们未来能够更好地融入幼儿教育。例如,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可以由一名教师带领学生去幼儿园进行观察,主要关注环境设计、材料投放和活动的组织与执行,从而加深对学龄前教育特点的认识。在活动完成后,教师会布置适当的实习任务,让学生制作幼儿园的教具,最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估和指导,使他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于改进。
此外,学校应主动组织多种形式的技能拓展活动,举办校园作品展示或班级竞赛,借助持续的练习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并使其掌握学前教育的特点,使所学技能更好地服务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在构建实践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要把重点放在“技能练习”上,教育学本质上是一门富有人性的学科,应在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向孩子传递真、善、美,并在其健康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可以介绍一些有关国家、民族的主题,将这些主题融入教学环境设计及教具制作中,在孩子心里埋下一颗爱国的种子。
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以及国内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教育技能,更需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坚定的文化自信。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为其未来的教育实践提供宝贵的文化资源。本研究提出的策略,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为高校学前教育学课程的创新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各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构建多元化、富有文化内涵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培养他们成为兼具专业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幼教人才。未来,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高校也将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文化自信、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幼儿教育工作者,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王唯印,1988年3月生,男,陕西定边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学前教育。作者单位:宁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