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离开交警十年了,可那一幕幕往事仍时常在我心头浮现。
我刚到交警报到的时候,所有的一切都觉得新鲜。大队门口是两排洋瓦平房,我的办公室就在第二排房子里。一上班就做了收费员,本县范围内汽车、摩托车检车和驾驶员培训、年审、换证、补证等的收费,都在我一个人手上,说实话真不轻松,一天忙到晚头昏脑胀的,连上厕所的工夫都没有。当时年纪轻,苦点倒能坚持,关键是容不得半点差错。那时要求三轮学员在大队住宿,不光要交伙食费,还要带米投到食堂里,有点乱哄哄的。我刚去业务不熟,有点手忙脚乱,最后结账的时候相差二十几块钱,应该是忙中出错漏收了一个学员的钱。当时二十几块钱相当于我五分之一的月工资,吃了一个不小的“包儿”,着实让我懊恼不已,但我引以为戒,以后再也没有让此类事情发生过。不久,因为要盖办公大楼,两排洋瓦房子要拆,我们就搬到了后面的三层小楼(1987年交警组建时盖的),办公室在一楼东南角。办公室三个人中,现金会计、总账会计都姓吴,人称“三吴”,谐音“三无”(我们在路上查到没有驾驶证、行驶证和牌照的谓之三无)。
针对农村交通违章多发的实际,每年大队都不定期组织人员到乡镇开展整治,我一个年轻小伙子当仁不让。由于农民普遍起得早,我们也一大早就开始行动。中队的民警驾驶一辆摩托车在前面负责侦查,发现情况就给后面的警车发信号,我们就迅速下车,将车团团围住,有证照问题的嫌疑车辆当场扣下,一起搀到紧随其后的大货车上固定好,装满了就拉回中队等候处理。一般乡镇整治两三天,违章重灾区要五六天,我们就干脆驻扎在那里,如此浩大的声势,威慑力惊人,整治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
以前的驾驶证是用打字机打的,效率低还不美观,公安部决定从1993年起启用计算机管理机动车和驾驶员(当时并未全国联网),1992年年底我便到南京去学电脑操作,住在河海大学新疆馆。前后总共10天时间,天天记忆、练习五笔字型,连晚上都要上课。每个县两个人参加培训,和我一起去的老张已经40多岁了,是所有学员中年纪最大的,吭哧吭哧学得很吃力。后来还有两批人去省会参加培训,但真正学以致用的唯我一人。我一回来就立马投入了工作,全县所有培训班(大队办的叫大班、各派出所办的叫小班)的准考证、实习证、正式证以及日常的换证、补证,全部由我完成。一开始用的黑白的286电脑(后来换成了386),速度比较慢,而培训量很大,我有时不得不通宵达旦地干,第二天也不能休息,还要接着上班。由于针式打印机色带用量大,而现成的色带框又不便宜,我就买色带回来自己换,有时弄得满手都是油污。
忙碌了两年半,我又被调到新组建的检测站。一开始有点繁杂,每天打扫卫生,配合厂家技术人员逐个工位校准仪器,等到标定结束后检测线开始运行,一切才走上了正轨。我们有三个人负责登录,工作强度比收费、打证时小多了,我就有了空余时间去构思文章,这样,我的第一篇散文《第一顶警帽》诞生了。该文源于一件我亲身经历的事情,是一篇歌颂警民鱼水情的文章:我到交警上班不久,路过刚造好的丁棚桥时,大风把我新发的警帽刮下了河,正当我绝望之时,一个渔民奋不顾身摇着船把警帽“救”了上来,令我欣喜若狂。文章篇幅不长,素材简单,通篇也没有华丽的辞藻,但贵在真实感人,竟登上了《人民公安报》,后来又相继在《江苏法治报》《江海晚报》《如东日报》等报纸上发表。后来,我又创作了散文诗《赞电子警察》《警嫂》等,也先后被《人民公安报》《江苏法治报》等录用。
这时,领导如同发现了新大陆,说这伢儿笔头还行,就让我做车管所内勤,从此秩序科副科长兼内勤,再到综合科长、秩序科长,整整12年里,我与内勤结下了不解之缘。记得1999年县局“三定”,我到了秩序科,当时报表比较多,我就把每天、每周、每月要报的报表列出来,经常提醒自己。有一次,支队要求三个月每天报报表,我就整整坚持了三个月,一次没回老家。那时台账要求也高了起来,我就注意平时积累,及时完善台账,后来畅通工程、平安大道的台胀受到了市交巡警支队的表扬。
2003年年初,市交巡警支队下发文件,要求各大队撰写《路上的血与泪》稿件,该书主编为时任副支队长保晓冲。他和蔼可亲,业务精通,最为关键的是他还是一位高产作家(这一点从2015年11月10日《江海晚报》的整版人物写真《时代歌手公安作家保晓冲》中可见一斑)。随着与他接触的增多,我对他的景仰之情也与日俱增。在他的亲切指导下,我把本县近几年重特大交通事故典型案例按辖区进行了分工,我自己则选了发生在饮泉路口的一起事故:2000年10月2日凌晨,大雾朦胧,一辆手扶拖拉机车厢里坐满了卖完蚕茧返回的村民,途经饮泉十字路口时,迎面撞上了飞驰而来的大货车,造成了7死4伤的特大交通事故,现场之惨烈令人不寒而栗。我先调阅事故案卷,对案情做到了胸有成竹,然后对文章进行了精心构思,以幸存者的口吻,通过夹叙夹议的形式,把事故经过完整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该文得到了保支的肯定和称赞,理所当然成为该书如东部分的第一篇。
不久,又一项任务接踵而至:保支负责编撰的《路上的辉煌》由各大队提供素材。当时综合科比较忙,各有各的事情,我又不好意思麻烦别人,就自己把担子挑了起来。我从建队以来队名、机构设置、人数、人员(历任分管局领导、大队班子、科所队站负责人、民警职工)、装备的变化,交通和治安管理特色、警营文化、集体和个人荣誉等方面列了个表,凭记忆认为准确无误的先写下来,不懂的、记不清楚的就上班的时候忙里偷闲或者下班后打电话逐人核实,有的人自己都记不清楚,我就问原来的同事或者到局档案室找文件、查资料,唯恐出现丝毫的遗漏和错误。听说编县志或者修家谱的时候会成立一套班子,各人负责一块,而《路上的辉煌(如东篇)》那么庞大的工作量,我独自一人经过一年的努力竟然圆满完成了,事后想想就有莫大的成就感。可令人痛惜的是,亦师亦友的保支在去年11月11日永远离开了我们,真是天妒英才啊。
这里就要提到另外一个人。2007年年初,交巡警大队开始准备年底的建队二十周年庆典,纪念册是重头戏,这个任务交给了时任副大队长潘荣斌。当时他分管事故,本来就很忙,这个光荣而艰苦的任务落到头上,一时间无从下手,有点一筹莫展。我见他愁眉苦脸的样子,问明缘由后把我在综合科撰写的队史拿了出来,他看后顿时如释重负,眉头马上舒展开来。我干脆好人做到底,把原稿校对勘误、加工润色,对2005年至2007年之间的内容查漏补缺。纪念册共分七个部分,我又按照他的要求,给每部分加了寄语,如“铁打的营盘 流水的交警 执着的情怀 无私的奉献”“廿年光阴荏苒 廿年风雨沧桑 变化的是容颜 不变的是情感”“奖状奖杯 体现的是劳累 泪水汗水 铸就的是丰碑”等。后来,倾注了潘荣斌心血的纪念册如期出版了,其中有我的劳动成果,我亦与有荣焉。可临近退休的潘荣斌在今年4月30日离开了这个世界,叫人扼腕叹息。
往事如烟,历历在目。警服、个人装备的更新,交警人员、车辆、办公用房的变化,堪称日新月异,给人恍如隔世之感,让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千。时光飞逝如流水,它带走了我们所有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留下的是满满的回忆。真可谓:
忆往昔气度翩翩,叹如今白发苍苍。
廿三载时光荏苒,从警路壮阔波澜。
马路天使够荣光,金色年华献交管。
常思忠孝难两全,唯因责任与担当。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