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低离子凝聚胺和微柱凝胶法在输血检验交叉配血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福建省三明市第一医院输血科接诊的80例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参照组采用低离子凝聚胺开展交叉配血试验,研究组以微柱凝胶法开展交叉配血试验,比较2组主次侧配血符合情况、检验耗费时间、阳性检出情况、检验效能和输血不良事件等。结果 研究组次侧、主侧配血符合率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检验耗费时
间短于参照组(P<0.05);2组阳性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灵敏度、准确率分别为83.33%、95.00%,高于参照组的16.67%、82.50%(P<0.05);2组特异度及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 在输血检验交叉配血中,微柱凝胶法与低离子凝聚胺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微柱凝胶法检验符合率更高,检验效能更佳,耗时短,安全性良好。
【关键词】 输血检验;低离子凝聚胺;交叉配血;检验效能;微柱凝胶法
文章编号:1672-1721(2024)30-0037-03 文献标志码:A 中国图书分类号:R457.1
在临床抢救或手术中,恢复血容量以及止血等措施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其中恢复血容量较高效的途径是输血。输血治疗可以快速改善患者血液循环障碍与供血不足等。输血是否安全已成为医疗卫生安全的重要问题,不仅对患者治疗效果有直接影响,还会影响其生命健康[1-2]。异体输血是我国主要的输血方式,若输血期间发生交叉配血差错,可导致患者出现急性溶血等严重输血不良事件,诱发休克、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确保输血检验交叉配血的灵敏度、准确率显得尤为重要。交叉配血试验是临床判断患者是否能输血的关键依据,应用较为广泛[3-4]。现阶段国内常见的交叉配血技术为微柱凝胶法和低离子凝聚胺。本研究选择80例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微柱凝胶法和低离子凝聚胺的检验耗费时间、检验效能和输血不良事件展开探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对象
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福建省三明市第一医院输血科接诊的80例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参照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21~74岁,平均(38.21±3.37)岁;输血原因,产后大出血19例,交通事故15例,慢性贫血4例,胃癌2例。研究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0~73岁,平均(38.08±3.52)岁;输血原因,产后大出血18例,交通事故14例,慢性贫血5例,胃癌3例。2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福建省三明市第一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
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需要输血的要求,且为急需输血者;患者的认知功能无异常,依从性尚佳;患者均与本研究交叉配血技术适应证相符;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患者年龄不超过80岁。
排除标准:存在再生性障碍性贫血的研究者,或者存在白血病等疾病者;精神病史;合并其他严重器官功能不全;有恶性肿瘤史;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中途退出或随访脱落者。
1.2 方法
2组输血患者入院后,抽取其肘静脉血5 mL,在低温条件下保存以备用。
参照组采用低离子凝聚胺开展交叉配血试验。在实施过程中使用2只无菌试管,分为主侧、次侧。将献血者的相关样本放置在主侧,一般以3%的红细胞悬浊液为主,将受血者的血清放置于同一试管内,将二者的比例控制在2∶1。将输血者的相关样本放于次侧试管内,一般以3%的红细胞悬液为主,配合献血者的血清,将二者的比例控制在2∶1。在2只试管内加入0.7 mL介质和2滴低离子凝聚胺试剂(上海博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摇匀后,以转速3 500 r/min离心处理11 s,倾倒出上清液。在残余液中加入2滴解聚液,对液体情况进行观察。若在放置1 min后液体中的凝聚现象仍存在,则代表检验结果呈阳性,交叉配血失败;若在放置1 min后液体凝聚消失,则代表检验结果呈阴性,可开展交叉配血。
研究组以微柱凝胶法开展交叉配血试验。采用质量分数0.9%的氯化钠注射液进行反向与正向定性检测,对卡式凝胶管进行标记,划分次侧、主侧。将
输血患者25 μL血清加入主侧管内,配合献血者的
50 μL由低离子液配制的0.8%红细胞悬液。在次侧管内加入25 μL献血者血清和50 μL输血患者低离子液配制的0.8%红细胞悬液。在37 ℃条件下对微柱凝胶免疫卡进行孵育,孵育15 min左右,在室温条件下以转速1 100 r/min离心处理10 min,对微柱凝胶中红细胞的位置进行观察。若凝胶管内红细胞部分或全部与凝胶结合,则表示检验结果呈阳性,无法开展交叉配血;若凝胶管内全部红细胞均堆积沉淀于柱底,则代表检验结果呈阴性,可开展交叉配血。
1.3 观察指标
(1)主侧、次侧配血符合情况。(2)检验耗费时间
和阳性检出情况。(3)检验效能。真阳性为检验结果认为符合交叉配血标准,经临床综合诊断结果认为符合交叉配血标准;假阳性为检验结果认为符合交叉配血标准,经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不认为符合交叉配血标准;真阴性为检验结果不认为符合交叉配血标准,经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不认为符合交叉配血标准;假阴性为检验结果认为不符合交叉配血标准,经临床综合诊断结果认为符合交叉配血标准。以血常规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2组患者特异度、灵敏度和准确率。特异度=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灵敏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准确率=(真阴性例数+真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4)输血不良事件。记录2组过敏反应、呼吸困难、急性溶血反应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等输血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主侧、次侧配血符合情况
研究组主侧、次侧配血符合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检验耗费时间和阳性检出情况
研究组检验耗费时间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阳性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检验效能
研究组灵敏度、准确率分别为83.33%、95.00%,高于参照组的16.67%、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输血不良事件
2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溶血性输血反应作为患者输血过程的典型不良反应,表现为心悸、寒战、胸痛等。献血者机体血红细胞膜表面存在血型抗原。一旦患者输入红细胞后,当缺乏血型抗原时,会产生对应的抗体。血型抗体会与抗原特异性进行结合,从而出现血管内溶血现象,诱发多种并发症,例如急性肾衰竭等。若患者未能得到救治,存在发生死亡的风险[5-8]。为了进一步提升临床进行输血操作的安全性,确保输血患者的身体健康,需要加强交叉配血检验技术。目前,血常规检验是临床进行交叉配血时的检验金标准,但该措施在实施中受多种因素影响,检验耗费时间相对较长。探寻一种更为准确、安全的输血检验交叉配血方式十分必要。
交叉配血试验是否及时和准确,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交叉配血过程包括次侧与主侧配血,其原理为将献血者的红细胞、血清混合于输血患者红细胞、血清中,查看是否出现凝集现象。次侧是将献血者血清混合于输血者红细胞中,仔细观察献血者血清中是否出现针对输血者红细胞的抗体。主侧是将输血患者血清混合于献血者红细胞中,仔细观察输血者血清中是否出现针对献血者红细胞的抗体。低离子凝聚胺作为现阶段临床使用较多的交叉配血方式,具有假阳性率低、操作简便等优点,该技术主要利用了低离子凝聚胺可以与人体的肝素发生反应,对机体血液造成溶解效果。患者红细胞还会发生非特异性凝聚,特别是在加入悬液后,会产生具有抗性反应的红细胞,从而使其维持凝聚状态。若未出现抗性反应,此时红细胞将分离。
微柱凝胶法主要通过运用分子排阻原理,以特定转速离心技术对血清、红细胞生成进行分离处理,然后对凝胶分子结合状态加以分析,以明确结果。对于输血患者而言,若其血液中的特异性抗体体积超过凝胶间隙抗原抗体复合物,使其不能通过微柱凝胶间隙,从而漂浮于凝胶表面,则判断为阳性。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次侧、主侧配血符合率低于参照组(P<0.05),提示微柱凝胶法在输血检验交叉配血中的符合率优于低离子凝聚胺。分析原因,低离子凝聚胺特异度比微柱凝胶法低,检出阳性率更低,符合率更高;微柱凝胶法RhD血型与ABO血型的检验准确率高于低离子聚凝胺,不规则抗体检出率高于低离子聚凝胺;微柱凝胶法操作简便易行。本研究中,研究组检验耗费时间短于参照组(P<0.05);2组阳性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输血患者交叉配血检验的灵敏度、准确率分别为83.33%、95.00%,高于参照组的16.67%、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提示,与低离子凝聚胺相比,微柱凝胶法检验耗费时间更短、灵敏度和准确率更高,可作为输血检验交叉配血检验的首选方式。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2种交叉配血检验方式安全性良好,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有利于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输血检验交叉配血中,微柱凝胶法与低离子凝聚胺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微柱凝胶法检验符合率更高,检验效能更佳,耗时短,安全性良好。临床实际操作中,需根据输血患者的具体情况熟练判断分析,选择合适的配血技术,保证患者的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芍药,王艳琴,龚晨辉,等.交叉配血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结果的分布特征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20(9):1329-1331.
[2] 刘尚婵.卡式微柱凝胶试验与传统检验方法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3,39(7):107-109.
[3] 王涟漪,吴滔滔.低离子凝聚胺技术与卡式微柱凝胶试验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3,30(3):116-119.
[4] 王素琴.低离子凝聚胺法与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胶法开展交叉配血试验在输血检验中应用对比[J].内蒙古医学杂志,2022,54(12):1457-1460.
[5] ROUTRAY S S,TRIPATHY S,DAS P,et al.Minor cross-matching in the diagnosis of pneumococcal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in an 18-month-old boy[J].Lab Med,2023,54(2):215-219.
[6] 张警丹,李鹏,李强,等.抗CD38单克隆抗体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交叉配血干扰及输血疗效的影响[J].临床血液学杂志,2022,35(8):539-542.
[7] ZAREMBA R M,BROOKS A C,THOMOVSKY E J,et al.Comparison of a commercial immunochromatographic strip crossmatch kit and standard laboratory crossmatch methods for blood transfusion compatibility in dogs[J].J Vet Emerg Crit Care,2022,32(5):582-591.
[8] 王翠碧,陈玮媛,熊磊群,等.高效价抗-M抗体急诊输血的策略探讨:附1例交叉配血不合病例报告[J].实用检验医师杂志,2022,14(2):208-211.
(编辑:肖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