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七 发掘意蕴(散文)

2024-11-11 00:00:00
《学习方法报》语文高考版 2024年18期

任务·目标解读

和把握小说的主旨类似,读散文,我们必须发掘其内涵意蕴,品味出散文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哲理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优秀的散文作品往往能够通过作者对生活、自然、人性的观察和思考,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作者通过对社会现象、历史事件、人生百态的描绘和思考,展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这些思想观念不仅对读者有所启示,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世界的独特理解;抑或通过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情感变化和人生经历,用真实的情感打动读者。优秀的散文作品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并从中汲取到生活的力量和勇气。还有一些散文作品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智慧,作者通过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揭示出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这些哲理思考不仅对读者有所启示,也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古今散文名篇的学习,一直是我们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具体的题目,既可以着眼于全篇发问,也可以针对性地就文中的词句设计问题,比如2023年全国甲卷选取了巴金的《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设计了“在写‘机械的诗’时再写到工人,请简要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问,这个问题意在引导我们去思考巴金先生所要以诗歌去礼赞的其实不是机械,而是制造和驾驭机械的人,其内在意蕴在于对人的力量的肯定与赞美。所谓发掘意蕴,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意蕴往往在“背后”、在深处,需要我们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价值观念在字里行间探索,准确找到作者的认识和情感。

技法·锦囊妙计

一、品味重点语句

散文是一个“金句”不断的文体,鉴赏“重点语句”的环节必不可少。“重点语句”通常有以下几种: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作品有影响的语句;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文中的首括句、中心句、支撑句、点睛句、过渡句、独词句、矛盾句、抒情句等。

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指的是基本义、表面义、象征义、引申义、修辞义等。所谓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

1.理解语句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一般说来,语句的字面意义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它不是高考的重点。2.理解语句的深层意义。所谓“深层意义”是指语句的语境意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语句的临时意义,如概括意义、哲理意义、象征意义。这方面的理解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3.理解语句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产生的意义。各种意义的修辞手法,如反语、双关、委婉等,表达的往往是句外意义,它们常常是考查的重点,复习时要多留心。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分析句子的结构,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②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和与文句对应的解说句,结合段意和全篇中心来理解把握。③有时要联系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家的人生经历、作品的语言风格,领悟句子的含意。

分析重点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散文中,重点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有:1.提示段意,主要抓住段的起始句、终结句及结论性的句子。2.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此类句子主要指在文章开头、结尾的结论性、概括性语句和段落的中心句。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主要是文章统领性的、过渡性的、总结性的语句以及区分段内层次的语句。

具体分析时,可采用:1.句子主干浓缩法:对于那些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要善于抽出主干,明了大意,然后分析其修饰语、限制语,从而把握句意。2.句子作用定位法:文中的重要句子主要指起始句、总结句、衔接句、主旨句、情感句、矛盾句、警示句、引用句、修饰句等等,弄清句子在文中或语段中的地位、作用,对理解句子有重要意义。3.结合语境阐发法:理解语句不能脱离语段和文章,要善于抓住句子所在的段落,考查其相邻语句的隐含信息及其与该句之间的关系,然后勾连,从而准确把握和阐发语句的含义。4.结合事例推断法:文章中的事例引用部分虽然不像中心句那样明确地表现文段的主旨,但中心句绝不是孤立的,特别是句子的思想或感情并不明朗时,就必须结合事例、引用材料等来推断。

二、全面感知内涵意蕴

散文的内涵意蕴是多方面的,它既包括思想性、情感性、哲理性等方面的意义,也包括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等方面的意义。通过对散文内涵意蕴的探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作品的主题和意义,并从中汲取到人生的智慧和启示。鉴赏时,除了要注意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还要关注运用比喻、象征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一般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这是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基础。

(二)把握时代背景。一定时期的社会价值取向往往会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把握时代特征和风貌,把作品放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中去剖析,才能准确地把握其内涵。

(三)解读形象。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是由作者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形成的。

(四)品析语言。作品中的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运用,感情色彩的选择,都是我们鉴赏其内涵的重要依据。

三、评价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即要求能对作品使用的材料及思想内容或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评价。具体而言就是作品的思想感情是否健康;观点是否正确、深刻;主题是否鲜明、突出,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精神;表现的人物、事件是否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作品素材是否真实、妥当等。一般说来,文学作品中作者的观点(即作者对事物所持的看法)、态度(即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包括肯定与否定、爱与憎、褒与贬等)比较含蓄,我们可以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之上,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恰当的评价。

(一)要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有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有正确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要注意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问题,不能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可以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内容,或抒发感情,抓住“文眼”,找关键句和中心句。

(二)要全面、深入地阅读、分析作品,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避免人云亦云,主观片面。作者的观点有时是通过对事物的分析,或对其他不同观点的评价来表现的,这就要在比较中去把握,有两种方法:1.正反对比,要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2.相似辨析,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要仔细辨析。

(三)要尽可能地知人论事,在考场上要充分注意作品提供的背景材料、作者、写作年代等,并尽可能与头脑中储存的同时代作家的同类作品进行比较,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并联系作品的社会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还要了解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这样评价起来才不会不切实际。

(四)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性,决定了作品的思想感情也往往不是单一的。表现积极健康的思想内容的作品,有的也可能带有消极的因素。因此要全面辩证地看问题,评价要以原文为依据,实事求是,有理有据,不可夸大拔高,亦不可缩小贬低,更不能无中生有,随意发挥。

面对这类评价探究的任务,遇到“你如何理解”的发问时,我们在陈述上要注意:1.有明确的观点。2.分点分层列出事实依据。探究题很少是单层面的,大多是多层面的,不可只写一层了事,也不可一层内多点交叉。3.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4.一定要合乎题目要求。如果要求你联系实例,就一定要写出实例;要求写出自己的看法,不要只抄录或转述文本或作者的观点。5.行文的结构一般来说由三部分组成:表述观点、分析论证、总结点题。碰到不同类型的开放性试题时,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典例·分析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22年新高考Ⅱ卷)

到橘子林去

李广田

小孩子的记忆力真是特别好,尤其是关于她特别有兴趣的事情,她总会牢牢地记着,到了适当的机会她就会把过去的事来问你,提醒你。

“爸爸,你领我去看橘子林吧,橘子熟了,满树上是金黄的橘子。”

今天,小岫忽然向我这样说,我稍稍迟疑了一会,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你看,今天是晴天,橘子一定都熟了,爸爸说过领我去看的。”

我这才想起来了,那是很多天以前的事情,我曾领她到西郊去。那里满坑满谷都是橘子,但那时橘子还是绿的,她并不觉得好玩,只是说:“这些橘子几时才能熟呢?”

“等着吧,等橘子熟了,等一个晴天的日子,我就领你来看看了。”这地方阴雨的日子真是太多,偶然有一次晴天,就令人觉得非常稀罕,简直觉得这一日不能随便放过。小孩子对于这一点也该是敏感的,于是她就这样问我了。去吗,那当然是要去,并不是为了那一言的然诺,却是为了这一股子好兴致。

我们走到了大街上。今天,真是一切都明亮了起来,活跃了起来。石头道上的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女人头上的金属饰物随着她们的脚步一明一灭;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脱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气,而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天空自然是蓝的了,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也许是看一只鸽子,两行小牙齿放着白光,真是好看。

小岫自然是更高兴的,别人的高兴就会使她高兴,别人的笑声就会引起她的笑声。可是她可并没有像我一样关心到这些街头的景象。她毫没有驻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走出城,人家稀少了,景象也就更宽阔了,也听到好多地方的流水声了,看不到洗衣人,却听到洗衣人的杵击声,而那一片山,那红崖,那岩石的纹理,层层叠叠,甚至是方方正正的,仿佛是由人工所垒成,没有云,也没有雾,崖面上为太阳照出一种奇奇怪怪的颜色,真像一架金碧辉煌的屏风,还有瀑布,看起来像一丝丝银线一样在半山里飞溅。我看着眼前这些景物,虽然手里还握着一只温嫩的小胖手,我却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而她呢,她也并不扰乱我,我想,她不会关心到眼前这些景物的,她心里大概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远远地看见一大片浓绿,我知道橘子林已经在望了,然而我们却忽然停了下来,不是我要停下来,而是她要停下来,眼前的一个故事把她吸引住了。

是在一堆破烂茅屋的前面,两个赶大车的人在给一匹马修理蹄子。

我认识他们,我只是认识他们是属于这一种职业的人,而且他们还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他们时常叫我感到那样子的可亲近,可信任。他们把内地的货物运到边疆上出口,又把外边的货物运到内地,他们给抗战尽了不少的力量……他们两个正在忙着,他们一心一意地“对付”那匹马。

你看,那匹马老老实实地站着,不必拴,也不必笼,它的一对富有感情的眼睛几乎闭起来了。不但如此,我想这个好牲口,它一定心里在想: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慢慢地修,不错,他正在给你慢慢地修哩。他搬起一个蹄子来,先上下四周抚弄一下,再前后左右仔细端详一番,然后就用了一把锐利的刀子在蹄子的周围修理着。我为那一匹牲口预感到一种飞扬的快乐……我这样想着,看着,看着,又想着,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猛一惊醒,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了,我低头一看,却正看见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见,她的小指甲是相当长的,也颇污秽了,每一个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西。

我不愿再提起到橘子林去的事,我知道小岫对眼前这件事看得入神了,我不愿用任何言语扰乱她,我看她将要看到什么时候为止。

赶马车的人把那一只马蹄子修好了,然后又丁丁地钉着铁掌。钉完了铁掌,便把马蹄子放下了。那匹马把整个的身子抖擞了一下,我说那简直就是说一声谢谢,或者是故意调皮一下。然后,人和马,不,是人跟着马,可不是马跟着人,更不是人牵着马,都悠悠然地走了,走到那破烂的茅屋里去了。那茅屋门口挂一个大木牌,上边写着拙劣的大字:“叙永骡车店”。有店就好了,我想,你们也可以少受一些风尘。

“回家。”小岫很坚决地说,而且已经在向后转了。

“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她拉着我向回路走。

我心里笑了,我还是没有说什么,我只是跟着她向回路走。

“我的手指甲也长了,回家叫妈妈剪指甲,我不哭,我也乖。”她这么说着,又自己看一看自己的小手。

“对,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马还乖。”这次我是不能不说话了,我被她拉着,用相当急促的脚步走着。

这时候,太阳已经向西天降落了,红崖的颜色更浓重了些,地上的影子也都扩大了。我们向城里走着,我们都沉默着,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我不再去看橘子了。”她心里也许有这么一句话,也许并没有。

任务题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决定带小岫到橘子林去,只是因为不想“随便放过”偶然到来的晴天,与她提醒“我”履行承诺无关。

B. “我”从“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到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这个变化表明“我”的出游兴致变高了。

C. 赶大车的人让“我”感到可亲近、可信任,除了他们“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还因为他们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D. 返回城里的路上,“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父女二人的沉默表明他们对未到达橘子林感到有点失落。

解析:A项“我”决定带小岫去橘子林,直接原因是小岫提醒“我”要履行带她到橘子林去的承诺,晴天是条件之一,选项认为与小岫提醒“我”履行承诺无关,故该选项不正确。文中的“并不是为了那一言的然诺,却是为了这一股子好兴致”一句,对答题有一定的干扰,这句话并不是对小岫提议的否定,而是表达作者的儿童教育观,即对待孩子不要光讲大道理,也要尊重孩童的天性,这句话为后文父女俩未到达橘子林就中途返回做了铺垫。B项“我”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是因为“我”在看修马蹄的时候,联想到“赶大车的”这类从业者在抗战时期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以及马与车夫之间的依存关系等问题,想象到新修蹄子的马疾驰的快乐,与出游兴致高低无关,故B项不正确。C项文中对应的部分为:“我认识他们,只是认识他们是属于这一种职业的人,而且他们还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他们时常叫我感到那样子的可亲近,可信任。他们把内地的货物运到边疆上出口,又把外边的货物运到内地,他们给抗战尽了不少的力量。”根据原文内容可以判断,该选项是正确的。D项小岫在看修马蹄之后决定立刻回家,是因为修马蹄的场景给她印象太深,她由马剪指甲不哭的场景,想到自己也要修剪指甲,而且不能哭,于是决定赶回家让妈妈给她修剪指甲,毫无失落之处。“我也不说话”既是看修马蹄时心理活动的延续,也是出于对孩童心性的尊重,不想干预小岫的想法。

答案:C。

2.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童趣”这一主题(本文主题之一)在文中寻找相应细节并分析,正是“发掘意蕴”的体现--题干点出了“意蕴”,考生在文中“发掘”可呼应此一意蕴之处。因本文的表达方式较为丰富,审美趣味也不单一,所以题干给出了明确的“童趣”方向,要求考生提取相关的细节,并进行简要分析。本文体现童趣的细节较多,因而该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文章中有多处直接对小岫的细节描写,如小岫“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她这么说着,又自己看一看自己的小手”。参考答案并非标准答案,只是给出示例,学生只要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参考答案提供的是最具代表性的几处细节,并从孩童心理、性格、语言和思维方式等不同角度作了分析。

答案:①小岫“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体现了孩童的急切心理及一点狡黠;②小岫沿途不关心眼前景物,“一直拉着我向前走”,体现了孩童的单纯可爱;③小岫偷偷看自己的指甲,透露出孩童的小心思;④“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这是孩童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体现孩童的天真。

其他题

3.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这一句将马人格化,写出了马对车夫的感情,生动而饶有趣味。

B.“我”在判断小岫对去橘子林的态度时,用语从“一定”变为后来的“也许”,暗示小岫的心理变得难以琢磨了。

C.小岫让“我”领她去橘子林,实际上全程“我”都是由她拉着走的,由此可见,小岫的言行决定着本文的节奏。

D.本文借助小孩子的视角,先后描写了街道、山林、骡车店等处的景象,看似散漫,实则突出主题,使本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

4.“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19~24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