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四 鉴赏语言(小说)

2024-11-11 00:00:00
《学习方法报》语文高考版 2024年18期

任务·目标解读

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的最基本要素,我们喜爱一部文学作品,常常也是被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吸引。品味语言特点,其实就是调动我们的阅读经验,去感受和关注作者是如何使用一定的技巧来艺术化地加工字词句的。高考语文对小说语言的考查重在理解和分析小说的语言艺术,往往集中于对小说中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的鉴赏上。考生需要掌握理解语言含意、分析语言艺术特色、把握人物形象与语言的关系、推理作者意图和情感以及掌握常见作家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知识能力。考生需要理解小说中人物对话、独白等个性化语言,这些语言应该能够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需要品味作者在小说中叙述事件、描绘人物、发表评论、抒发感情时使用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等。近年来高考在现代文选文上,从鲁迅、萧红到冯至、沈从文,以及当代的李娟、双雪涛等作家都有涉及,都是语言风格非常鲜明的作家。

高考在小说语言的考查上,有时是客观题上对整体语言特点有所描述,有时则是需要联系人物、情节等相关知识点进行考查。考生尤其要把握人物形象与语言的关系,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如何通过语言来塑造的,如何通过人物的对话、独白等语言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甚至,有时还需要推理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意图和情感,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主题思想。品味语言还要考虑语言的地域特色、时代特色、生活特色等,如果是小说中的人物语言,还要注意其身份地位、文化程度、性格心理,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语言特点。

技法·锦囊妙计

一、赏析叙述语言

分析小说语言可从以下角度考虑(分析散文的语言特点时,亦可借鉴以下角度):

用词之美:小说语言的魅力首先体现在词汇的选择上。作者需要巧妙地使用各种类型的词汇,阅读时应注意词汇的感情色彩、词性活用等,往往在描绘人物、场景和表达情感上有独特的表现力。

句式变化:句式的变化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整散结合、长短结合、肯定与否定等句式变换,可以更好地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呈现故事情节。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和情感。

表达方式:小说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包括描写、议论、抒情、记叙和说明等。这些表达方式可以帮助作者更全面地展现故事和人物,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语言风格:不同的语言风格可以为小说增添不同的色彩。豪放、柔婉、质朴、华丽、诙谐、简洁等语言风格,可以根据小说的主题和情感需要进行选择。

语体角度:书面语与口语的结合,以及褒贬色彩的使用,都可以影响小说的语言风格和表现力。

语气和态度:通过特定的语气和态度,可以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和性格,同时也可以影响读者的阅读感受。

地方色彩:在小说中使用方言和地方特色语言,可以为故事增添地方色彩,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魅力。

文字排列的特殊形式:如在小说中穿插诗歌、对联等形式进行文字排列,可以增强小说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二、赏析人物语言

对小说中人物语言进行准确把握能够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情节更加生动有趣,同时有利于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分析小说中人物语言的特点,主要应考虑人物的语言应该符合其身份、性格、生活背景、故事发生的具体情境等特点。

三、品味小说语言的主要方法

从修辞角度: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借代、设问、反问、顶真等,要熟练掌握各种修辞的作用。

从句式角度:长短句的使用,整句(结构比较整齐的句子,如对偶、排比、四字短句等)、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使用。

从词语使用角度:动词、形容词、数词、叠词、副词、拟声词的作用,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等等。

从语体色彩角度:如口语化的语言一般具有朴实、风趣、形象、生动、有地方色彩等特点;而书面语则倾向庄重、典雅、含蓄深沉等。

从整体语言风格:质朴、平实(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少用修辞,少描写性语句),清新、华丽(讲究节奏和韵律,多描绘性语言,多用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修辞),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等。

典例·分析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孩子的讲演

萧 红

一九三八年的春天,月亮行走在山西的某一座城上。

这是一个欢迎会,出席的有五六百人,站着的,坐着的,还有挤在窗台上的。被欢迎的宾客是一个战地服务团。

第一个上来的是个花胡子,两只手扶着台子的边沿,好像山羊一样,他垂着头讲话。

“告诉我!笑什么……笑什么……”孩子王根拉住了他旁边的女同志,摇着她的胳臂。“笑他滑稽,笑他那样子。”那女同志一边用手按住嘴,一边告诉那孩子。那孩子起来看看,他是这大厅中最小的一个,大概也没看见什么,就把手里剥好的花生米放在嘴里,一边嚼着一边拍着那又黑又厚的小手掌。接着又去吃落花生,吃别的果子,吃一些混着沙土的点心和芝麻。(小王根并不是一个专心的听众,注意力都在吃零食上。只要你也曾是个儿童,一定会注意到这个情节。)

讲演者一个接着一个,不知道是谁提议叫王根也走上讲台。

王根发烧了,立刻停止吃东西,血管里的血液开始不平凡地流动起来。他也并不是恐惧,因为这地方人多,又都是会讲演的,他想他特别要说得好一点。

于是王根站上了自己的木凳。

人们一看到他就喜欢他。他的小脸一边圆圆的红着一块,穿着短小的、好像小兵似的衣服,戴着灰色的小军帽。他一站上木凳,第一件事是把手放在帽沿前行着军人的敬礼。(俨然是从大人的讲演那里学到的仪式,可爱地模仿大人的举动。)他还没开口,人们就禁不住笑了起来。

“你也会讲演吗?你这孩子……你这小东西……”人们都用这种眼光看着他,并且张着嘴,好像要吃了他。他全身都热起来了。

王根刚一开始,就听到周围哄哄的笑声,他把自己检点了一下:“是不是说错啦?”因为他一直还没有开口,他证明自己没有说错,于是,接着说下去,他说他家在赵城……

“我离开家的时候,我家还剩三个人,父亲、母亲和妹妹,现在赵城被敌人占了,家里还有几个,我就不知道了。我跑到服务团来,父亲还到服务团来找我回家。他说母亲让我回去,母亲想我。我不回去,我说日本鬼子来把我杀了,还想不想?我就在服务团里当了勤务。我太小,打日本鬼子不分男女老幼。我当勤务,在宣传的时候,我也上台唱莲花落……”(这个小孩做的都是大人的事,说话也是一个大人的口气,在抗战中担当了大人的责任。这一段令听众心酸,不再笑,也笑不出来。)

又当勤务,又唱莲花落,不但没有人笑,不知为什么反而平静下去,大厅中人们的呼吸如游丝般轻微。人们之中有的咬着嘴唇,有的咬着指甲,有的把眼睛掠过人头而投视着窗外。站在后边的那一堆人,就像木刻图上所刻的一样,笨重,粗糙。他们的眼光都像反映在海面上的天空那么深沉,那么无底。

窗外则站着更冷静的月亮。它和每年的春天一样,但是,今夜,它在一个孩子的面前做了一个伟大的听众。(关注句子里的修辞手法,联系前后文,考虑其对人物和主旨的作用。)

小讲演者虽然站在凳子上,并不比人高出多少。

“父亲让我回家,我不回家,让我回家,我……我不回家……我就在服务团里当了勤务,我就当了服务团里的勤务。”

他听到四边有猛烈的鼓掌的声音;向他湖水似的涌来,他就心慌起来,他想他的讲演还没有完,人们为什么鼓掌?或者是说错了!不是还有日本帝国主义没有加上吗?他特别用力镇定自己。

“我当了勤务……当了服务团里的勤务……我……我……”

人们接着掌声,就来了笑声,笑声又接着掌声。王根说不下去了。他想一定是自己出了笑话,想马上发现出自己的弱点以便即刻纠正。但是不成,他只能在讲完之后,才能检点出来,或者是衣服的不齐整,或者是自己的呆样子。他不能理解这笑是人们对他多大的爱悦。

“讲下去呀!王根,讲下去!”他本团的同志喊着他。

“日本帝国主义……日本鬼子……”他就像喝过酒的孩子,从木凳上跌落下来一样。他的眼泪已经浸上了睫毛,他什么也看不见,他不知道他是站在什么地方,自己是在做什么。

人们的笑声更不可制止,他哭了。

王根想:这讲演是失败了,完了,光荣在他完全变成了懊悔,而且是自己破坏了自己的光荣。他没有勇气再作第三次的修正,他要从木凳上下来。他刚一开始弯曲他的膝盖,就听到人们向他呼喊:“讲得好,别哭啊……再讲再讲……”

其余的别的安慰他的话,他就听不见了。他觉得这都是嘲笑,于是更感到自己的耻辱,更感到不可逃,他便跌到不知道是什么人的怀里大哭起来。(他的心智甚至还辨识不了听众们的笑是善意的笑还是嘲笑;而且,往往只有孩子,才会以大哭来表达自己的无措和难过。)

这天晚上的欢迎会,一直继续到半夜。

王根再也不吃摆在他面前的糖果了。他把头压在桌边上,就像小牛把头撞在栏橱上那么粗蛮,他手里握着一个红色上面带着黄点的山楂。那山楂就像用热水洗过的一样,当用手抹着眼泪的时候,那小果子就在手心里冒着气。(不吃糖果了,却还紧握着山楂,到底还是个小孩子呢。细节生动、可爱,让我们对小孩子王根更加怜爱。)

这欢迎会开过了,就被人们忘记了,若不去想,就像没有这么回事存在过。

可是在王根,一个礼拜之内,他常常从夜梦里边坐起来。但永远梦到他讲演,并且每次讲到他当勤务的地方,就讲不下去了。于是他想逃走,可是总逃不了,于是他叫喊着醒来了。和他同屋睡觉的另外两个比他年纪大一点的小勤务的鼾声,证明了他自己也和别人一样地在睡,而不是在讲演。

但是那害怕的情绪,使他在小床上缩做了一个团子,就仿佛在家里的时候,为着夜梦所恐惧缩在母亲身边一样。“妈妈……”这是他往日自己做孩子时候的呼喊。

现在王根一点声音也没有就又睡了。虽然他才九岁,因为他做了服务团的勤务,他就把自己也变作大人。(“往日自己做孩子”,表明今天的王根并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孩子了。这个故事里,一个九岁的孩子的“被迫”成熟,令人心酸心痛,不得不反思战争的可怕,更坚定了抗日的决心。)

1938年10月

(有删改)

任务题

1.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赏析句子表达效果可从表达技巧、人物塑造、氛围的营造、表现主题等角度考虑。以“站”来描写月亮,赋予月亮人的形态,运用了拟人修辞。巧用一个“站”字将月亮人格化,地上人们聚会,头上一轮明月“站着”,突出了月亮的存在,表明周围环境的静谧;月亮都站了起来,似乎也被王根的讲演感染;“它在一个孩子的面前做了一个伟大的听众”运用了比喻修辞,把月亮喻为伟大的听众。这样拟人和比喻相结合,有了月亮“这一个伟大的听众”,说明孩子的讲演的动人,侧面突出王根虽然是个孩子,可是讲演却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前文说“没有人笑,不知为什么反而平静下去……他们的眼光都像反映在海面上的天空那么深沉,那么无底”,会场氛围已经庄重起来,此处更巧妙地以月亮的“冷静”烘托出讲演现场的庄严肃穆的氛围,表现人们对王根讲演内容的认同、共同抗日的决心。此处对月亮的刻画有利于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表现。

答案:①巧用一个“站”字将月亮拟人化,既突出了环境的静谧,也暗示听众的态度由之前的戏谑变为庄重严肃;②巧妙地将拟人和比喻相结合,连月亮都成了“一个伟大的观众”,突出王根虽然是个孩子,可是讲演却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③巧妙地以月亮的“冷静”烘托出讲演现场庄严肃穆的氛围,有利于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表现。

其他题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花胡子因为形象滑稽而被听众嘲笑,不仅表现了听众无聊麻木的心态,也为王根出场埋下了伏笔。

B.王根开口讲演之前,他圆圆的小脸、冷静的表现使人们禁不住笑起来,笑声中洋溢着对他的爱悦。

C.讲演过程中,听众的情绪与王根的情绪形成鲜明的反差,正是听众的起哄造成了王根讲演的失败。

D.王根在讲演之后持续做梦,表明他对这次的讲演耿耿于怀,紧张和懊悔等情绪始终萦绕在心头。

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取材巧妙,作家通过体察入微的笔触,以欢迎会上孩子的讲演真实地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生活。

B.小说以儿童视角展开叙述,透过儿童对他人的细心观察,对自己的细腻反思,呈现出自然流淌的朴实情感。

C.小说语言风格多样,叙事语言沉静冷峻,人物语言既有成人的戏谑,也有孩童的天真,具有高超的艺术性。

D.小说和孙犁的《荷花淀》一样,表现了抗日战争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表达了全民族奋起抗战的宏大主题。

4.小说的主角王根虽然还只是一个九岁孩子,但战争让他“把自己也变作大人”。作为孩子和大人,他有什么不同表现?请从文中分别找出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19~24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