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目标解读
小说的主旨意蕴是小说的核心思想或中心议题,它是小说所表达的意义和价值,寄托着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考。其中,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文本带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就是指小说的思想意义,侧重于小说的内容、主旨层面。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价值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重在理解作者的倾向性。这是我们阅读一篇小说必须要把握的内容,只有把握了小说的主旨,才算读懂了一篇小说。
鉴于当下教考紧密衔接的形势,其实很多作品的主旨我们可以从教材的单元人文主旨里找到借鉴。比如2023年新高考Ⅱ卷的《社戏》,通过“社戏”的筹办和开展,为我们描绘了彼时风雨欲来之际仍旧延续传统的乡村生活的一个片段,这样的小说主旨看似是非常模糊的,可是带着对《边城》中端午风俗的印象,我们不难感受到作家对那个朴素真诚的传统社会的眷恋和爱。探究主旨,提炼主旨意蕴,需要观照小说的方方面面,从标题设计到情节安排,从人物形象到语言裁剪,都是我们要综合留意的。
技法·锦囊妙计
一、如何分析小说的主旨
(一)情节分析:情节是小说的骨架,通过分析情节的发展和转折,可以理解作者如何构建小说主旨。
(二)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行为、语言等特点,可以理解作者通过人物所要表达的主旨。
(三)环境描写分析:环境描写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关注小说的自然环境、社会背景等描写,可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主旨。
(四)象征和隐喻:象征和隐喻是小说的常见手法,通过寻找小说中的象征和隐喻,可以深入理解主旨意蕴。
(五)语言和修辞分析:语言和修辞是小说的表现形式,通过分析作者的语言和修辞特点,可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
(六)作品背景分析:了解作品的背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小说的主旨。例如,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等都可以为我们提供线索。
(七)情感和思想分析:通过探究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可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考,从而把握小说的主旨。
(八)反复阅读:反复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说的细节和深层含义,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主旨。
二、提炼主旨思想的主要方法
(一)从题材内容看主旨。作者选取怎样的题材来反映怎样的生活,特定题材的作品往往有相对固定的主旨。(二)从人物塑造看主旨。小说和记人叙述的散文,其写作的重点在人物身上,主要人物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都可显示作品的主旨。(三)从重要情节、环境描写捕捉对主旨的暗示。注意一些带有象征或隐喻性质的环境描写,可从中揣摩主旨。(四)从文中重要语句挖掘主旨。阅读时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处,同时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和段落。
典例·分析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21年新高考Ⅰ卷)
石门阵
卞之琳
“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画线部分极尽小说描写之能事。】——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故意向听众发问并做出停顿,凸显王木匠学识,激发兴趣,调动听众胃口。】
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干咳”非常符合讲故事人清嗓习惯。此举突出木匠得心应手的快意,且抓住村民注意力,调动听众情绪,推动情节发展。】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插叙,交代王木匠手巧本领,突出他是讲故事、做宣传的好手,为下文做铺垫和过渡。】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
“来了。”大家一起想。
果然——
“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
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一句话、一个动作,声情并茂,感染牵动听众心,暗示八路军已摆下石门阵,等待鬼子陷入。】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
“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运用反复手法,有吸引力,引发听众思考,诱使听众走进故事,跟着节奏走。】
“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此处插话,既渲染铺垫又埋下伏笔,还推动情节发展。】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
“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
“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
“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
“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此细节描写,活灵活现刻画他们各怀鬼胎的肮脏丑陋、令人不齿的心思。】
“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写驴叫,表达听众对鬼子的憎恨、深恶痛绝,同时渲染紧张气氛。】
“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
“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第一次提到“门”——家门,其后紧靠着更为重要的第一道大门——国门。】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
“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
“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渲染“鸦雀无声”“不作声”,是为铺垫烘托对比八路军声势浩大喊杀声。】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
“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
“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
“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
“一路上——
“向左看:石头门。
“向右看:石头门。
“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
“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
“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与开头三国故事相照应,使听众加深印象、理解和思考,完整情节,深化主题。】
“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
“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
“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
“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既表现鬼子逃脱之后的侥幸心理,又突出王木匠技艺高超。】
“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
“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
“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胡老三的质疑,将故事推向高潮,“木门”“砖门”“石门”含义熠熠生辉,深化升华主题。】
“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寓意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住家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
“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有关“木门”“石门”与王木匠生计问题的探讨,深化升华并揭示主题,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
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含蓄深远,意味深长:要行动起来,向鬼子宣战,摆好石门阵,把好国门、守好家门,才能打开窗门,安全幸福地生活。】
延安,1938年秋
(有删改)
【内容概述】小说起笔写王木匠引述的“三国故事”,引出八路军摆石门阵击退鬼子兵的故事。先写鬼子从远处山头向镇上观望侦查,未发现八路军;然后写鬼子骑马进村,听众斥骂、猜想;随后写鬼子深陷石门阵,遭遇八路军歼灭场景;最后写听众讨论“木门”“石门”与王木匠的生计问题。
【主旨揭示】小说主要描述了王木匠改行做宣传员讲故事的故事,展现抗战时期人民群众同仇敌忾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精神,突出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所寓含的只有保卫了国门才能守护住家门的宏大主题。
【特点归纳】小说独具匠心,运用故事套故事的方式,讲述木匠讲故事的故事,叙事富于变化;善用反复手法,强调感情,强化情境,突出意蕴,使情节紧张跌宕,吸引读者兴趣;善于心理刻画,运用听众插话,善于调动听众情绪、胃口,增强生活真实性,把控故事节奏,推动故事发展;运用类比、对照、照应、渲染、烘托、铺垫、伏笔等手法,表现人物形象和深化升华故事主题;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巧妙而不露痕迹。
任务题
1.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小说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物象,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门”这一物象的分析鉴赏。对小说物象的含义进行分析,应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思路进行,并结合小说主题,思考物象的衬托作用或象征意义。“门”在文中出现了多次,如石头门、用砖头堵的门、木头门、大门、二门,以及夜不闭户的门。对这些“门”按照前述思路进行分析:一是指现实生活中的木头门、用砖头堵的门,二是指王木匠所讲故事中的石头门、石门阵,三是指王木匠思考的大门、二门、夜不闭户的门。前两种是具体的“门”,其含义一目了然;第三种是抽象的“门”,结合小说主题,可知其中蕴含了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才有实现“夜不闭户”之希望的道理。
答案:①现实生活中的门是木头门,洪子店村民以砖头堵门;②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③王木匠从现实中明白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的道理,即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才有实现“夜不闭户”的希望。
其他题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王木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
C.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
D.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
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故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
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
C.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D.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4.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19~24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