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是面向包括特殊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的教育。在普通学生中安置特殊学生随班就读,是当前融合教育的主要模式。随班就读学生存在学习能力弱、情绪波动大等问题,其在思维、阅读、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落后于普通学生,因此兼顾差异性和平等性的融合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显得尤为重要。“读思达”教学法由余文森教授提出,由阅读、思考、表达三个课堂环节组成,这一模式能够在融合教育中兼顾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和平等性,落实好对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关爱,在提高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基于此,初中历史课堂实现融合教育势在必行。以下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际,以戊戌变法相关内容的教学为例,探讨指向融合教育所实施的“读思达”教学策略。
一、以阅读为出发点,把握读的高度
人的认知过程包括信息的输入、加工与输出。根据认知加工理论,随班就读学生思维较为迟钝,心理较为脆弱,学习上力不从心,信息输入能力较弱,与史料对话能力较弱。
首先,课前阅读前置,完成浅层阅读。教师以课标为基础,细化学生学习目标,布置课前阅读课本的任务,完成基础知识填空。
其次,以思维导图为载体,进一步深化阅读。思维导图是阅读输出的思维辅助工具,能够使知识结构化,极大地发掘随班就读学生的大脑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组建学习共同体,对随班就读学生降低要求,在此基础上相互指导,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达到思维可视化的目的。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阅读的指导,引导学生制作时间轴,将重要的史实进行时空定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Tk6si7hvSnuPbRwkonbnDNdl5qKStQJRDoqEvs2a/Tk=
VkHkH/3y3z1uESj7Ca3mkdaw1oSI1LTrRUtT23RYIYg=再次,结合课内外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通过就地取材,挖掘教材中“人物扫描”“相关史事”“知识拓展”等史料进行知识的铺垫。在关于戊戌变法的教学中,通过研读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资料,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主张。单靠教科书中的材料还是略显单薄,所以,补充课外史料,能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更加全面。随班就读学生阅读能力较弱,因此,史料的选择要分层、多样、直观。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视频、游戏、交互式白板等手段构建形象具体的历史情境,丰富随班就读学生的阅读体验。
二、以问题为突破点,拓展思的广度
思考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历史课堂中教师以史料为依托,创设历史情境,设计相应的探究问题来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学生通过探究问题,强化史料解析、探究的能力,进而提升核心素养。
基于融合教育理念,设计有梯度、分层的问题,尽可能满足随班就读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需要。教师在班级共同体设计探究问题时,进行小组巡视并对随班就读学生所在小组进行额外的指导。小组内将浅显易懂的问题任务分配给随班就读学生,其他组员则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
1.阅读阶段。教师首先提供前置阅读材料,包括简化的历史文本和思维导图,以帮助学生构建基础知识框架。特别是对于随班就读学生,教师可以选择图文并茂的材料或者动画视频,以增强他们的信息输入能力。2.思考阶段。通过设置具有不同难度级别的问题,鼓励学生探究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对于随班就读学生,问题可以更具体,如:康有为和梁启超提出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此外,教师应在小组讨论中提供额外支持,确保这些学生能积极参与并得到同伴的帮助。3.表达阶段。在此过程中,学生将通过多种形式,如演讲、论文、项目展示或角色扮演等,表达他们对戊戌变法的理解和分析。对于随班就读学生,可以布置适合其能力水平的表达任务,如简单介绍历史事件,或通过艺术作品表达理解等。4.小组讨论与合作。鼓励所有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观点,特别是让随班就读学生参与到
每一步骤中。通过小组合作,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社交技能,还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和归属感。5.利用技术工具。采用交互式白板、教育软件等工具,以可视化和游戏化的方法,帮助随班就读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历史概念和时间线。
实施“读思达”教学策略,不仅能够提升所有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更能确保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在融合教育环境中得到适当的支持和关注。通过这一策略,教师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的公平性和优质性。
三、以思辨为落脚点,拓宽达的深度
表达建立在阅读与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认知输出,表达分为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在表达上,要力求思路清晰,语言有条理、简明扼要、有理有据。然而有些学生不敢表达、不愿表达。因此,要在满足学生个性化要求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使语言更加简洁、观点更加明确。
首先,初中历史教学中要营造温馨的课堂学习氛围,让随班就读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其次,学习共同体围绕问题进行讨论表达,鼓励组员畅所欲言。如在戊戌变法的教学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开展活动。学习共同体中选择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小组长,成员分别承担编写剧本、策划、表演、旁白、记录等角色。
最后,历史课堂通过搭建平台给随班就读学生体验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以学习共同体为单位进行探究表达,对知识的自主建构与能力的有效提升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历史教师还要发挥历史评价的激励作用,通过设置评价量表对随班就读学生以及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并建立学习成长档案,对学生取得的进步,进行不定期的反馈。
总之,初中历史课堂以学习共同体为组织架构,以“读思达”教学法贯穿始终,基于其心理特征及认知发展规律,找准其“最近发展区”,耐心启发引导,降低学习难度与要求,最大限度地保证随班就读学生在集体教学中的学习效果,提升融合教育教学质量。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立项课题《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JX23-29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