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将“双碳”目标有关元素融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将践行“双碳”目标的行动力作为学生必备素养之一。根据人教版教材,教师可以梳理教材中与“双碳”目标相契合的知识内容,并且提取各个章节、课时内的“双碳”资源,以此为资料整合课程内容,设计地理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探索与实践,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双碳”意识,提升“双碳”行动能力。
一、“双碳”背景下高中地理学科的“双碳”行动能力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等一系列行动要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也指出,地理学作为一门现代科学,除了其本身的科学本质属性,还与整个社会生产关联,具有社会价值。从这点来看,碳排放引发全球气候变暖的机制原理、人文地理中的资源开发与利用、国家安全与环境改善等内容,均与“双碳”有关。
在这些行动及“双碳”教育理念实施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从地理学科角度对学生应当具备的时代性素养进行解读,提出了“‘双碳’行动能力”这个概念。“双碳”行动能力,就是指学生具备对“双碳”概念的理解与认知、参与“双碳”有关活动的能力、对“双碳”目标实现的实践能力的合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双碳”行动能力的培养,应当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以家国情怀与地理实践能力为要求,引领学生形成绿色低碳思想观念、绿色生活践行能力、绿色科技开发创新能力。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双碳”行动能力
按照上述阐述与分析,高中地理教学与“双碳”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双碳”行动能力,既是发挥地理学科社会价值,为“双碳”目标的达成做贡献,也是进一步拓展地理学科育人深度,丰富核心素养内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以“双碳”目标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中地理学科是一门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建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而“双碳”目标则指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张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地理教师可以将“双碳”目标作为课程教学导向,引导学生了解“双碳”目标内涵,理解我国积极引领并且参与抑制全球气候变化行动的态度,感受我国在此方面承担的责任,体会这种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与人地协调思想,进一步启蒙学生的“双碳”意识,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水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以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整合本章内容,从“大气的组成”“大气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等角度引出“全球气候变暖”这个事实,抛出话题,引起学生交流。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案例,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全球气候变暖形势的严峻,认识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形成危机意识,对“双碳”形成更深刻的理解与认同,为行动能力的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2.在课程内容中融入“双碳”元素,形成大概念地理体系。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双碳”行动能力,是一种响应“双碳”战略号召的方式,也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做出更多低碳环保的行为,让学生学以致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注重“双碳”元素的融入,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知识、日常生活与“双碳”之间的联系,也了解更多关于“双碳”的知识,从而形成具有“双碳”特色的地理知识体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大概念教学践行这一教学思想。比如:根据融入了“双碳”元素的课程内容,提取学科大概念,以大概念统领整个章节的地理知识。这样,既可以将分散的地理知识整合起来,也可以让学生更系统地理解发生的自然现象,理解低碳行为在落实“双碳”目标方面的作用。
以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的教学为例。教师根据本章节的“产业趣味”内容,融入“双碳”元素,进一步整合产业区位特征、自然环境对产业的影响、产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等内容,提取大概念为“碳达峰、碳中和”,之后联动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农业、服务业区位影响因素等知识点。按照这个思路,在“碳达峰、碳中和”大概念之下提出了多个重要概念,包括但不限于碳排放、二氧化碳当量、碳足迹、碳标签、碳捕集利用;提出多个具体概念,包括但不限于调整能源结构、优化城乡布局、使用清洁能源、发展核电、制订碳排放计划等。之后,围绕这些概念,分别关联趣味因素及其变化。以农业区位及其变化为例,教师可以将具体概念与产业区位知识相结合,进一步拓展内容为农田碳汇、畜牧业绿色发展碳汇、农作物秸秆利用碳汇等。
3.依托“双碳”情境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加深理解与认知。
要想培养学生行动能力,高中地理教师应当尽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到话题交流、问题谈论中,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对地理知识的深刻理解,形成更直观且具体的“双碳”认知,从而发展学生的“双碳”行动能力。
以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以人地协调思想为引子,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思考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之后,教师可以播放有关生态环境污染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现阶段人地的不协调之处,构建真实情境。最后,教师布置课堂任务:(1)除了视频中的情况,我们在生活中还可见哪些环境问题?请大家将这些问题进行整理,形成表格。(2)根据老师提供的国际合作案例,讨论“在‘双碳’行动中有哪些国际合作”,并且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3)根据不同国家的地理条件、工业情况、经济结构等资料,分析其在“双碳”中应当承担的责任。
4.组织课堂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双碳”行为意识。
学生“双碳”行动能力的发展,是在大量获取知识、理解概念与实践活动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给学生讲解更多的“双碳”知识,也要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具有实践性与开放性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双碳”认知做出各种实践行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双碳”行动意识,锻炼学生的“双碳”行动能力。
以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中的《问题研究 低碳食品知多少》的教学为例。本节课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活动主题是“低碳食品知多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实践活动,要求各个小组根据本章节的学习成果与个人见解,提出自己的调查实践研究方向,如:低碳食品品类研究、绿色消费研究、人们的低碳行为研究等。在实践活动中,各小组纷纷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之后利用教师提供的问卷模板制定调查问卷,了解绿色食品、绿色消费、低碳食品的概念。最后,学生们根据调查结果,制定了“从低碳食品角度说践行‘双碳’的行动计划”的报告,进一步展示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表达自己的研究观点与感受。
5.组织“双碳”主题项目教学,发展学生“双碳”行动能力。
主题项目教学是现代教育理念下一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方法。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双碳”内容设计开展主题项目教学,以此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自主探究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性学习加深对“双碳”目标及内容的理解,促进相关学科知识的内化,以此进一步推动学生“双碳”行动能力的发展。
以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的教学为例。教师可结合教学目标及教材内容,以“探寻城市化建设与‘双碳’之间的内在关系”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化学习。首先,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班级学生平均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然后,让各小组通过内部讨论提出有关项目主题的猜想,并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自主进行项目化学习方案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分析问题、收集整理资料、辩证分析、组内讨论、总结的流程,自主探究城市化建设与“双碳”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明确落实“双碳”目标的具体方法。相较于传统的学习模式,上述项目化学习过程能够更加充分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按照自己想法进行知识探究和学习,因此更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能够使其学习思维和“双碳”行动能力得到切实有效的培养与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双碳”行动能力,是教师们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开展课堂教学的方向。根据上述研究分析可知,现阶段人教版教材中包含丰富的“双碳”行动能力培养资源,所以,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善用教材,深入开发其中隐藏资源。同时,教师应当将“双碳”目标作为课程教学导向,利用丰富的资源,构建以“双碳”为基调的情境,以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形成理解,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中践行社会责任与环保意识,进一步形成良好的“双碳”行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