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问题链教学的关键在设计问题并使问题成链,目的是以问题链为纽带,激发学生探索与思考,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科关键能力,形成学科思维。本文以“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为例探讨问题链教学法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运用。
一、课例呈现与说明
1.核心地图,引出主题。
展示气温和降水空间分布图,引导学生归纳核心知识,小结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进而引出探究主题:海陆位置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2.创设情境,问题成链。
创设情境,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能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问题1:什么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家乡泉州冬季和夏季主要吹什么风向的风?
教师实验模拟陆地和海洋,学生观察得出陆地升温和降温都比海洋快。
教师展示泉州市鲤城区气候直方图,提出问题:为什么泉州市的最冷月是2月而不是1月?学生根据所学,得出原因:泉州距海较近,受海洋影响较大,降温慢。
设计意图 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初步理解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播放视频“季风的形成”,让学生说出泉州冬夏季的盛行风向;联系成语“喝西北风”,让学生从地理的角度解释为什么说“喝西北风”,而不说“喝东南风”呢?
设计意图 结合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初步理解什么是季风。
问题2:影响我国的季风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
活动1:自主比较冬夏季风的源地、风向并分享学习成果。
活动2:冬季风比较大时,皮肤容易干裂,有同学还会抹护手霜,说明冬季风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冬季风有这种特点?
活动3:南风天时我们会感到闷热,墙壁和地面会出水,说明夏季风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夏季风有这种特点?
活动4:郑和七下西洋,第五次从泉州出发。船队航行有个规律:基本秋冬季启程南下,夏季返航北上。这是为什么?
设计意图 活动2和活动3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引起学生的共鸣,用实际的生活体验验证所学知识,再上升到现象背后的原因。活动4联系熟悉的历史事件,学生从地理的角度进行解释,培养学生学科交叉思维。
问题3:夏季风什么时候开始影响我国?它是如何推进的?
活动1:教师用Flash动画演示夏季风的推进过程并讲解。
活动2:角色扮演:一组扮演夏季风,一组扮演冬季风,相对站立,伸出双手。
道具:冬夏季风的牌子(别在胸前),锋面指示物,适当位置贴上南部沿海、长江中下游、华北和东北标签的垫子
设计意图 角色扮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严肃的知识变得活泼,符合学生爱表现的心理特点,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了夏季风的特点。
问题4:什么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它们的界线在哪里?
活动1:写出界线上主要的山脉和这条界线接近的年等降水量线并展示自学成果。
活动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里的“春风”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
活动3: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山清水秀,纬度相近的阿拉伯半岛沙漠广布,为什么?
设计意图 活动1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意识和勇于表达的品质。活动2联系古诗词里的地理知识,有利于发现其他学科中的地理知识,进行跨学科学习。活动3用比较法探究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让学生对季风有更深入的认识。
3.知识建构,提升思维。
本文紧紧围绕“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这一主题进行问题链设计,层层递进,通过板书引导学生建构知识,提升学生思维。
二、问题链教学启示
1.有情境的问题链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问题链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思考,通过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不断深化,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更高的层次。创设合理的情境可以激活已有的体验和经验,让学生更有代入感,更容易把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
2.问题链设计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
问题链本身就包含清晰的知识脉络。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因此在解决一系列问题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变成思维链条,用关键词和各种连接符号归纳知识。
3.有情境的问题链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因此,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是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有情境的问题链,注重问题情境创设,注重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问题之间的不断深入,注重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将被真实有趣的情境激活,在一系列问题的引导下,多方面思考地理现象,提升综合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