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学会认图和辨识地理区域,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从“营造良好学习情境,关注综合思维;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强化综合思维;优化实践探究模式,拓展综合思维”三个角度,对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策略进行探究。
在社会转型和国家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教育领域对学科教育提出了更多要求,强调教师应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开展教学工作,重视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另外,地理学科是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融合的产物,具有区域性、实用性等特点。这些学科特征决定了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在学科教育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提高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效率,使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能为深入学习其他理论知识奠定基础。
一、营造良好学习情境,关注综合思维
教育学相关理论强调,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在实际教学中,师生关系、教学内容和学习兴趣都是影响课堂氛围的重要因素。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思维和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特别希望自己的学习成果得到教师与家长的肯定。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此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为发散学生思维提供更多机会。情境教学法是伴随新课改产生的新型教育模式,既能在相同学习空间下建立集体的心理暗示,又能拉近学生与地理知识之间的距离,有利于通过感知能力的增强带动综合思维的培养。
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教学为例。本课教学目标是了解亚洲的位置和范围,掌握世界各洲的面积排序,知道亚洲不同地区地形、河流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印度泰姬陵和中国长城的图片,并提出问题:这些建筑物有什么共同特点?借助问题引入本课学习主题——亚洲。在正式教学时,教师也可以结合教材中提到的国家,呈现相应的图片,以此营造良好学习情境。
二、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强化综合思维
学习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之一,强烈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更多积极的情绪体验。在学习兴趣的驱使下,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回答教师的提问,不断寻找自身地理知识积累的不足。因此,在以培养综合思维为中心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培养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归纳和总结能力,并注重对学生地理分析思维的引导,以便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具体来看,教师应通过展示典型地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运用地理理论性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本质,进而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四节《澳大利亚》的教学为例。本课需要了解澳大利亚“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名称的由来,掌握该地区自然资源和畜牧业发展状况,学习支撑澳大利亚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澳大利亚绵羊由几十只发展到几亿只的原因是什么”,借助问题带领学生在认识澳大利亚地形和自然条件的基础上,深入学习澳大利亚农业和牧业方面的进步。接着,教师可以利用大屏幕展示教材地图,使学生能学会结合地图分析国家产业发展的学习思路。
三、优化实践探究模式,拓展综合思维
不同区域之间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深入把握二者之间的联系,组织不同类型的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依据地理环境分析经济结构的学习理念,在树立正确地理学习观的基础上建立综合学习思维。以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的教学为例。在讲解本课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以“地理环境、农业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影响”为主题开展探究,并展示东北地区资源分布图和城市图,使学生在学会认图的基础上发展地理学习思维。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提升学科教育价值,使学生在学会认图的同时辨别不同地理区域。因此,教师应对地理教学的各环节进行优化调整,依据地理学科特点与初中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问题,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并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地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