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持续推进,高考历史主观题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在答题要求上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创新性。为了提高学生解答高考历史主观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在备考期间引导学生掌握三步解题的策略,培养学生正确的答题习惯,使学生在处理主观题时有更明确的思路。
一、学生在解答高考历史主观题时存在的问题
首先,阅读材料时没有明确的方向。其次,在阅读材料时不能将之与相应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不能把历史知识迁移和应用在问题中。最后,在答题时书写不规范,语言组织能力弱、观点表达不明确等。
二、高考历史主观题三步解题的策略与备考建议
高考历史主观题一般的解题步骤,即先对题目中的问题进行审读,从中解析出关键信息,然后仔细阅读材料,探寻材料内容与教材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最后完成知识转换,组织语言,按照答题规范认真作答。下文以山东省2022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第17题为例,分析高考历史主观题的三步解题策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超的“新生”
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年8月病亡。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11月,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1920年,杭州女子师范在省女师操场举行了李超追悼会,“各界人士莅会者不下万人,挽歌诗联四五百轴”。
李超的一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我们研究他的一生,至少可以引起这些问题:一、家长族长的专制。……二、女子教育问题。……三、女子承袭财产的权利。……四、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
——胡造《李超传》(《晨报》1919年12月1日、3日)
涵养与发挥情感是积极的道路。北京的妇女不来吊一吊李女士,却华装丽服坐汽车去满街跑,许多妇女并不要求妇女解放,这都是麻木。麻木就是处于情感的反面。他自己既不要求,你便怎样指点问题,乃至把解决问题的道路都告诉他,他只是不理会!
——梁漱溟《李超女士追悼会之演说词》(《晨报》1919年12月22日)
对于李超女士的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上两大缺点:一是男系制,一是遗产制。……李女士之死,我们可以说: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社会的重大问题。
——(陈)独秀《男系制与遗产制》(《新青年》1920年1月1日)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李超之死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哪里。
1.审读问题,解析信息。
在解题时,学生首先要审读问题,然后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学生要学会解析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找准题目中的答案提示语、时空限定语和答题限定语。在本题中,“概括说明”和“谈谈”是答案提示语,提示学生在回答第一个小问时要用概括的方法去说明原因,回答第二个小问时则要站在更宏观的角度,以更发散的思维方式去谈论“出路”。
2.阅读材料,联系教材。
学生应仔细阅读材料,找出材料的中心论点,整理主题字眼、限定词、历史文献、时间和空间等要点。同时,学生还要适当联系教材,回顾教材中与材料内容相关的历史知识。根据本题的材料,时空范围明显在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主题明显为妇女解放和新女性,关键信息为“家长族长的专制”“女子教育问题”“女子承袭财产的权利”,相关的历史知识主要在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李超之死”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显然是该事件与五四运动前后的社会思潮相左,激起众怒,而“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则指向马克思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反帝反封建的道路。
3.知识转换,规范答案。
在分析过材料后,学生还需要进行知识转换。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将其迁移和应用在本题中,可以分析出“李超之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原因在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冲击了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下的社会旧思想,新旧思想之间发生碰撞,封建礼教的束缚仍扎根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但以胡适、陈独秀等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追求社会转型,抨击封建思想和旧家庭制度。“李超们”要想冲破牢笼获得新生,只有跟随进步的知识分子,走反帝反封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道路,呼吁女性追求个性、经济独立和自立自强,实现男女平等,解放妇女思想。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三步法”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以期提升学生解答历史主观题的能力,为其在高考历史学习中取得优异成绩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