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增强学生责任担当的策略

2024-11-11 00:00张秀梅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4年9期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初中学科体系的重要构成,具有鲜明的综合性,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门课程立足于学生生活,强调对学生的道德意识、法治观念进行引导。道德与法治作为培养学生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的重要载体,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致力于引导学生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责任、有担当的公民。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应当充分发挥课程优势,以明确目标为导向,以丰富资源为支持,以多样教学为手段,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一、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引领学生责任担当意识萌发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是为了培养学生社会生活中必备的文化素养与基本品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所以,教师应当根据课程内容提出明确的、具体的教学目标,以目标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以目标引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1.根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具有方向性、综合性的学科。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应当贯穿学科教学的始终,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分数,而新课程标准则提出了对学生价值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身心发展规律,提出明确的、可操作的核心素养培养框架,让责任担当意识更有效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2.以具备导向性的目标触发学生责任担当意识。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导向性包括行为导向与价值导向,只有让行为导向与价值导向相协调,才能够引领学生知行合一,将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一方面,在价值导向性方面,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形成责任担当意识。教学目标应当具备三层价值导向:(1)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与自己的关系,如自尊自爱、主动为自己的错误负责等;(2)引导学生学会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如尊老爱幼、维护集体利益、宽以待人等;(3)引导学生学会处理自己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如自觉尊法守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备民族意识与文化自信等。另一方面,在行为导向性方面,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引领学生将自身的责任观念、相关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运用到问题解决、课堂交流、实践活动中。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框“做负责任的人”的教学为例。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如何做一个有责任的人”,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形成负责任的意识,并且将这一意识转化为有效的行为,萌发更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为:知道责任的社会基础,体会承担责任的意义,懂得承担责任可能需要付出的代价,也理解不承担责任的后果。教师充分考虑将责任担当意识培养融入教学目标的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提出教学目标:(1)通过讨论、交流有关人物事迹形成感悟,认识到不同案例中人物的责任及其承担责任的方法,认识到责任担当的价值,能够形成积极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无私奉献,努力向前辈学习,成为一名负责任的公民。(2)通过情境与人物分析、交流,正确评价承担责任的代价,做出合理的选择,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3)完成事例交流与分析,理解承担责任会得到回报也会付出代价。

二、以课程资源为保障,支持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生成

丰富的课程资源是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保障,也是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重要支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除了教材内资源之外,还包含本地区的乡土资源、社会时事、热点新闻、红色精神与红色故事、优秀传统文化生活场景等。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课程内容,主动发掘资源、整合资源,将与责任担当有关的资源整合为课堂教学素材,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观念,支持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生成。

1.深入发掘教材资源。

教材内容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的资源。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共分6册,每册中均包含大量与学生责任担当有关的内容,这些均可以开发为资源。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开发教材内的隐性资源,将这些资源作为微课素材、课堂交流信息背景、学生探讨话题,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接触这些资源,在自主思考、交流表达的过程中形成对责任的理解,生成责任担当意识。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的教学为例。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与法律的关系,认识到法律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从而养成遵守法律、依法生活的习惯与观念。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入发掘教材内隐性资源,根据教材中提出的“生活中的法律”的案例进一步进行拓展。采用这样的方法,将教材内的隐性资源发掘出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到在生活中遵纪守法是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表现,认识到遵守法律与规章制度的责任担当。

2.捕捉时政资源。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具有政治性与思想性。关注现代社会发展,是课程的内在要求。因此,教师应当把握这门课程的特点,学会筛选与使用时政资源,将时政资源与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加强对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同样,合理利用时政资源可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国家发展,从国家与社会角度看待问题,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八课《国家利益至上》的教学为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国家利益”入手,引入“佩洛西窜台”“新疆棉花事件”“日本排放核污水”“我国内陆模拟海水试验及养殖成功”等时政资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这些事件的发生原因与最终走向,能够明白国家、社会、个人之间的共同利益与责任,进一步生成责任担当意识,并且能在今后的生活与成长中积极主动履行自身职责,维护国家利益。

三、以教学方法为助力,推动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发展

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进一步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提高核心素养的重要助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当考虑学生主体学习需求,认识到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个人观点与素养过程中的自主探索与自主生成需要。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法开展教学,让增强责任担当落到实处。

1.采用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呈现真实场景等方法,让学生产生沉浸体验的感知,在这一感知的支持之下理解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并且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相关素养与能力。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主动体验。在提升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体验情境与活动,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角色扮演、模拟参与等方法,形成不同的体验,加深对观点的理解,从而形成责任担当意识。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六课《责任与角色同在》的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引入公交车司机、消防员、护士等不同的角色,创设情境:你如何在自己的岗位上承担责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分别选择自己的角色,在角色扮演中体会到不同角色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感受到每个角色对社会的意义,感受无私奉献、不辱使命的成就感,从而形成更强烈的责任担当意愿。

2.利用现代技术辅助教学。

近些年,现代教育技术快速发展,被广泛运用到各学科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拓展了课堂教学时空,丰富了课堂教学过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为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可以利用现代技术辅助教学,一方面将丰富的网络资源融入课堂情境,提升情境的沉浸性;另一方面依托网络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现代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支持学生从更多角度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更深刻的理解,从而触发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提升学生的责任担当素养。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想通过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首先就要立足学科本身,深入发掘学科的责任担当培养潜力,利用本学科的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利用本学科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意识到自己应当具备的担当,从而形成责任担当意识。其次,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学生自主成长的作用,从多角度入手加强责任意识的渗透,从而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