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域下高中地理项目式学习初探

2024-11-11 00:00虞健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4年9期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包括地理学科在内的教学,要用一定时间来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于是,跨学科教学就成为当下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项目式学习成为重要的选择。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项目式学习强调通过教师设计的项目来引导学生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围绕项目的完成而展开,有助于学生在活化思维的同时提升学习品质,从而促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一、跨学科视域下高中地理项目式学习的应用策略

项目式学习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有助于学生锻炼自身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计划及执行项目的能力等,深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在跨学科视域之下进行项目式学习的设计,需要关注其具体策略,即: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研读其跨学科可能性,并且在相关学科知识的运用之下,设计让学生通过跨学科来解决的具体项目,并通过项目引导学生学习的发生;在反思与评价跨学科视域下的项目式学习时,要从学生的跨学科知识运用等角度评价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收获。对这一策略,可以做出如下两点解释:

一是跨学科视域下的项目式学习,以跨学科为背景,以项目为核心。

二是跨学科视域下的项目式学习,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探索为表征,以学生的学习体验为根本。

综合上述两点认识,并将相关的教学策略运用到实践中,可以为当下的地理教学开辟新空间,可以让学生获得超越传统的学习体验。

二、跨学科视域下高中地理项目式学习的案例分析

在跨学科视域下,高中地理教师要关注地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通过“去粗取精”聚焦驱动问题,“焦点讨论”形成学习任务链;动态调整团队任务分工,运用思维工具提升交流效率;将过程性评价内嵌于学习活动中,以“前馈—辅导—反思”评价指引学生。

以鲁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的教学为例。教学内容强调“人类是地球环境演变与生命演化共同作用的产物”,这实际上是在强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同时也强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以自身的聪明才智适应并改造地理环境,+1bP1w2PVJnglYFC9xVxD1B0cBK0JgZlIkhR7j/+n1I=然而也不可避免地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发生冲突”,这样的阐述对应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人地协调观,同时又为项目式学习开辟了空间。于是,笔者结合教材中设计的相关问题(地球上的资源环境,究竟能够养活多少人?地球上的人口如何分布才堪称合理?)设计了这样的项目式学习内容: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多学科),对我国整体或某一城市的人口与环境资料进行搜索,得出与之相对应的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判断。

这一项目式学习完成于本单元教学之后,明确指出让学生用多学科知识来完成项目,实际上就是指明学生用跨学科实践的方法去完成项目。

事实上,学生在完成项目的时候,通常都有几个必须要做的工作:一是搜索某一区域的人口数据,这个直接借助于网络即可完成;二是统计一个时间段内的人口变化特点。这些数据收集完成之后,学生会借助于数学上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演绎人口变化情况,还会用电子表格去生成图像。这样人口变化规律就会更加形象。

同时,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必然要根据人口的变化判断地理环境的变化。比如有学生收集了地下水的相关数据,还有意识地结合物理方面的知识,对地下水及自然界的水循环等进行分析,指明了人口数量增加之后,包括地下水在内的环境问题会更加突出,人类的饮用水和其他方面的用水也会有相应的变化;还有学生收集的是大气质量的变化数据,这里涉及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大气质量的变化成为学生关注的重点;也有学生从农作物生长的角度,一方面收集人们食物的构成以及土地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收集主粮的种植、收获与进口方面的数据,然后借助于图表来分析,也有所收获。

三、跨学科视域下高中地理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总结

上述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借助于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使得项目的完成有了重要的工具支撑。同时,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客观上提升了地理学习品质。学生通过数据的分析与综合,得出了人口与环境的关系的认识。这一认识超越了简单的接受,学生对自己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印象尤其深刻,即使学生有时候得出的观点不尽科学,经教师适当指点之后修正的观点也更容易成为学生认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而言,高中地理教学中,在跨学科视域下开展项目式学习,有助于知识积累与核心素养发展,是有效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