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历史课堂上,教师一般侧重于一直讲解课本知识,使学生始终被动听讲,导致其对历史这门学科的认识程度不够,对知识的理解也不透彻。新高考提出的“3+1+2”选考模式,使以分数衡量学生的时代已过去,探索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策略才是教师需要思考的关键。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引导他们全面、客观地看待和评价历史。
一、创设教学情境,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资料是了解历史人物的重要载体,学生平时了解历史人物的主要工具是教材和课外读物,但有些课外读物反映的并非真正的历史,而是经过了人为加工。对于那些经过艺术加工的作品,学生需要准确判断哪些是真实的历史。创设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十分常见,优势在于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高中历史课堂上依托教学情境呈现历史事件,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以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的教学为例。在人们的印象中,秦始皇通常和“暴政”这两个字联系在一起。为了让学生客观、全面地了解和评价这个历史人物,就要结合相关史料进行综合判断。教师可以先播放《大秦帝国》中的相关视频,还原统一六国、实现中央集权等事件的历史实况。学生通过观看影视作品能够对秦始皇有初步的了解,在气氛的渲染下沉浸在那段历史当中。接着,教师再选择具有争议性的片段,如焚书坑儒、加重徭役等,让学生思考。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能还原历史真相,加深学生的感受,进而获得更大的想象和思考空间,逐渐学会结合史料对历史人物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搜集历史资料,做出历史解释
历史资料是人们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历史解释的基础。高中历史教材内容有限,无法作为学生历史解释的借鉴。对此,必须深度挖掘历史资料,鼓励学生对历史资料大胆质疑,验证自己想法的准确性,形成科学的态度,提升辨析史料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时,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北洋军97HcJr8rXGCJYJ79tkq+bg==阀统治的历史因素,以及统治的时间线。教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段统治对当时政治、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的影响,可以准备一些历史资料供大家阅读,进而全面地、详细地了解这段历史。在陈钦的《北洋大时代》中有这样一段话:“当我们百年后重新回看北洋时代时,我们发现……除了军阀混战政治动荡外,那时也留下了很多正面的东西,比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查看各种史料记载了解这段历史,并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将这段话补充完整。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深入研究,主动搜集历史资料,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并融入自己的理解,联系当时政治局势、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情况,对北洋军阀的统治做出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掌握学习历史的科学方法,学会用史料进行历史解释,从而历史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联系现实生活,培养思辨能力
历史对现实生活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人物。在学生掌握了学习历史的方法之后,教师可以历史事件为切入点,让学生谈一谈历史事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时,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试着阐述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学生通过课上学习以及对相关历史资料的阅读,进一步认识到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直接原因,再联系当前飞速发展的中国,不禁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道理。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课堂反思,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改变思维方式,逐渐提高思辨能力。
综上,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在高中历史学习和学生思维发展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新高考背景下,教师必须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革新,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最终目的。高中历史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核心素养的培育,培养学生结合历史资料了解和评价历史的能力,以此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