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是学习历史与解释历史的重要工具,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也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思维的重要载体,在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学科本质、还原历史真相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中提出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目标。为让学生掌握理解、甄别、论证、运用史料等方法,真正认识到史料的价值与作用,还需要从史料教学入手,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将史料实证素养培养落到实处。
一、梳理整合,甄别史料
历史学科中的史料有多种类型,如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实物史料等,其中每种类型史料又有着更细致的分类,如文献史料包含档案、回忆录、论著等。基于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初衷,学生应具备探析不同类型史料背景、态度、观点的能力,从而能够正确辨别史料中传递的意图与立场,获取有效信息证实历史现象。
以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的教学为例。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文献史料(《宋史·太祖本纪》的节选、陈寅恪的评价),图像史料(《黄袍加身》《辽、北宋、西夏形势图》)等,引导学生梳理史料中提供的信息,利用不同学习途径进行筛查,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在梳理、整合史料的过程中,通过对史料之间关系的把握,对史料的时代背景、反馈信息进行分析;甄别史料的出处,辨别史料内容是否真实,进而体会史料的态度、立场、观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按照时间顺序理顺宋朝初期如何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与军事的具体变化、北宋中期改革、南宋的建立等知识点,加强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并感受处理史料的一般方法,积累整理、研读、分析史料的经验,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甄别、解读史料,从而提炼史料,将其转化成理解历史知识的有效信息。
二、拓展丰富,论证史料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所用的史料以教材中的史料为主,其所反馈的信息有限,且无法锻炼学生搜集史料的能力。因此,教师结合教学需要应引导学生自主拓展、丰富史料信息,锻炼史料搜集能力,并在丰富的史料中,反复解读、辨析、推论,提高史料论证能力,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以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3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教学为例。教师要求学生自行搜索相关史料,不限史料类型与体裁。有学生搜索到基于史实拍摄的《血战台儿庄》电影,其中还原了正面战场的残酷历史真相,但中国军人不畏生死,在台儿庄鏖战一个月,使抗日战争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在观看史料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历史信息。这样,学生对日军进攻意图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基于对史料的拓展与丰富,学生成为论证史料的主体,培养了实证精神。
三、深刻剖析,理解史料
史料实证是不断深入的过程,为提高学生剖析史料的深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体现史料的广度,也要使史料有足够的深度。
以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创新地运用了智慧课堂、网络直播等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共产党宣言》手稿、巴黎公社遗址照片等史料,并通过史料之间的联系,加深理解与剖析深度。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在不同类型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能结合不同类型史料加深剖析深度,以点窥面、跨越时空,在脑海中想象无产阶级斗争的画面,进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对世界发展的意义。
四、总结积累,运用史料
通过甄别史料、论证史料、理解史料三个环节,学生已经具备辨别史料真伪以及搜集与论证、分析与理解史料的能力。因此,需要从实践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以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的教学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搜索与工业革命、工厂制度相关的史料内容,在课堂上还原搜索、甄别、分析、论证、理解的过程,与全班同学共同交流;与教材内容相联系,进一步分析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影响,从而加强史料运用能力的锻炼、梳理史料逻辑关系能力的培养,发展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等素养。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使学生了解到史料是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并有目的地锻炼学生梳理整合、甄别辨析、搜集检索、推理论证、剖析理解、实践运用史料等多方面能力,进而真正习得历史学习方法,强化历史知识认知,提高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