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联结•一体:初中历史整体性单元作业设计探索

2024-11-11 00:00陶琴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4年9期

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继续把“双减”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但是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考“指挥棒”等因素下,仍存在“治标不治本”的现象。有些教师设置的单元作业,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片面关注碎片化知识,严重制约学生的发展。单元作业优化、作业育人的真正实现需要教师不断探索。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历史课程评价以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为目标。新课标着力深化课程内容结构改革,以课程内容结构化促进育人方式的转变。“大单元”“任务群”“整体性”等课程实施建议为单元作业设计提供了思路。由此,在“双减+新课标”背景下,一线教师需要探索设计整体性单元作业。

一、系统性建构:从单元作业整体性入手

在设计单元作业前,教师不仅需要分析课时与课时之间的内在联系,课与课组成的单元的内在逻辑关系,更要宏观分析教学内容与课标、学情的紧密联结。单元知识的获取即系统性知识的获得。关注、理顺每一单元的系统性知识,是进行单元作业设计的前提。

1.单元知识的系统性。

中国著名教育家叶澜及吴亚萍教授曾提出“整体感悟”,即要从知识的整体上研究知识,获得关于知识的整体感受。掌握整体性知识可以更好理解历史与社会学科内容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只有从整体上把握单元知识的结构布局,作业设计才会呈现结构化、层次性。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有些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之间缺乏联系,一旦遇到情境化材料题,极易失分。从整体性角度出发,在设计单元作业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本单元三课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关系。该单元的主题是新生政权的建立与巩固。第二、三课是对第一课新中国军事和经济两方面的巩固。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需要关注知识与知识的“黏合”,要将相关知识紧密聚合,进而以步步为营、螺旋上升之势促成对知识的整体学习。

2.课程标准与单元知识的系统性。

教师重视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坚持依标设计单元作业,把握主干知识,抓住重点,重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对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准确解读课程标准是设计高质量作业的前提。教师通过精准选取核心知识,准确定位重难点、必考点,优化单元作业内容,有利于学生系统性知识的获得、综合思维的培养。

3.学生与单元知识的系统性。

奥苏贝尔认为,当学生把学习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意义学习就发生了。学生个体是作业设计中至关重要的调节因素。教师要充分考虑学情,避免设计无效作业。纯粹的知识记忆、掌握意义不大。提高类的单元作业更需要依据不同学情,有的放矢。

二、联结性设计:让单元作业整体性延伸生长

单元知识的系统化呈现和其内在的逻辑性联系,要求历史单元作业进行整体性设计。整体性单元作业内容的设计,要与大情境、问题链和综合实践活动联结起来。学生利用已有的系统性知识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过程,便是能力的获得。

1.大情境的设计。

余文森教授认为:情境是“汤”,知识是“盐”,盐只有溶于汤才好入口,知识只有融入情境才好理解和消化。大情境指向情境的联结,既指创设的情境(一个或系列)要与知识点(单个或多个)结合,也指创设的情境功能的联结。教师设计的作业要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其掌握必备的探究方法和技能,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在进行单元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一境到底”,以一个情境为主线贯穿始终,如一位历史人物、一则材料、一个历史事件或一个话题等。这样的单元作业情境设计立意与知识的系统性不谋而合。因此,在单元作业设计时,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文字、图片表格等,横向、纵向,甚至交错时空创设主题情境,提高学生利用系统知识解读情境、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问题链的设计。

问题链是指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将单元知识,依托情境等转换成系统、成串的作业问题。既可以一问接一问,环环相扣,也可以步步深入,由此及彼。有别于单个问题,问题链强调问题之间的相互承接、内在逻辑联系。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依据学情、课程标准的不同层次要求,错落排布问题链,布置分层作业,从而达成知识、能力、素养的多维目标。

3.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

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提出了“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新课标则将“两个结合”具体落地为“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鼓励“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优化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法与路径。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及其他人文学科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点,提倡体验、探究、合作。因此,单元作业的整体性,更包括参加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设计的作业要注重与生活的联结,要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关注家乡,学会运用学科综合思维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布置作业:开展社会调查——以调查自己的家乡为例。通过拟定调查提纲、实施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等活动,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在调查过程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工协作,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不断提升。

三、一体化实施:让单元作业整体性绿色发展

历史课标指出:教师要根据大概念建构学习内容框架,设计教学过程及环节,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以大任务、大问题来统领整个学习过程,引领学生建构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避免碎片化,促进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和途径,拓宽学生认识历史的视野。因此,教师在单元视角下需要将学生的作业进行整体化、校本化、匹配化的改进,将作业置于一个单元中进行一体化处理,寻找作业间的逻辑关系。只有以整体性思维去认识每一单元,厘清课时与课时、课时内目与目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才有利于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以大概念作统领,依据单元作业目标,教师不断设计与优化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单元作业。学生通过作业习得系统性知识,提高综合能力,最终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正如李学书博士所言:当单元作业目标借助大概念指向真实生活中的问题解决时,师生便进入了实践的境脉,学习概念也从“获得”隐喻转向“参与”隐喻。

1.练习类单元作业。

教师在进行单元作业设计时,首先要考虑能够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和技能,夯实基础;其次帮助学生建立单元知识的脉络。练习类单元作业属于必需的技能或能力操练。除常规的知识巩固类题目外,还包括形式训练题。历史学习内容纷繁复杂,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单元作业要帮助学生高效、深度建构知识,即形式训练。例如,利用时间轴梳理历史事件,列表对比相似事件,类比训练,绘制单元思维导图等。练习类单元作业主要指向学习能力相对薄弱、需要巩固基础的学生。

2.检测类单元作业。

单元作业的一项重要功能是帮助学生提高所学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能力。因此,教师要多设计知识运用类题目,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在新情境解决问题。检测类单元作业对学生学科思维的形成、迁移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因此需要教师精心设计。

3.提高类单元作业。

提高类单元作业旨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有挑战性的任务,是选做的。教师可设计探究类型题目,旨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总之,在“双减+新课标”背景下,整体性应当贯穿于单元作业设计的始终。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把握单元知识的系统性;设计的题目要注重与整体性情境、问题链和综合探究活动联结。学生在完成结构化单元作业的过程中,整体性、综合性思维和能力素养不断形成,最终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