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育和文化课一家亲

2024-11-10 00:00杨煜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4年7期

2024年6月,《中国中小学美术》期刊编辑前往广东省清远市考察当地开展多年的全科美育工作,了解这一从地方实际情况出发而提出的学校学科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本文从清远市全科美育的发展历史、政策制定、实践路径、成果展示等方面做全面介绍,力图为美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找到可以借鉴的优秀案例。

一、用美育留住学生

清远,位于广东省中北部。在这片有着自己独特地域文化的大地上,美育的种子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播撒开来。是什么原因让清远市的教育工作者如此大力发展乡村美育呢?

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开启了考察之旅。石潭镇是这次考察的重点地区,黄伟明是最早参与石潭美育工作的清远市美术教研员。他提到一件往事,十多年前的石潭镇第一初级中学的学校围墙特别高,和周围的环境显得格格不入,令学校如同一所被圈起来的“监狱”。这背后的原因竟是为了预防学生私自离校逃课。彼时的石潭镇,很多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学生流失情况严重。据统计,全镇辍学率一度高达30%以上。

怎样才能留住学生?这是首要的问题。石潭镇提出了通过优化课堂和课程留住学生的想法:第一课堂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太难,那就开展艺体第二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去学,课堂有吸引力,学生自然就留下了。

知识本身是没有情感的,如何建立知识与学生的情感需求之间的联系,让学习成为学生自愿去做并能促进自身成长与发展的事,是老师们关心的问题。最初,师生们在第二课堂上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他们把这些资源归结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农耕劳作产生的资源,如稻秆、玉米棒、黄豆秆等;第二类是农村的生物,包括鸟儿、鱼类、昆虫等,这些都是孩子们认识的好伙伴;第三类是家庭废旧资源,如饮料瓶、包装盒等,可定期向家长们回收这些资源。在美术教学教研中,师生们以农耕文化为载体,结合本土资源,进行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的搜集,并以绘本的形式进行作品创作。此外,还围绕地方特色和非遗文化进行系统和系列的实践研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使美术教学更具特色、更具地方性。如“石潭舞火龙”以毛线为工具材料,“农耕记忆”以稻草为工具材料,“三人燕尾龙舟”采用烟熏技法……形成了23个特色工作实践坊。

二、“全科美育”教学模式的诞生

石潭镇的乡村美育工作初见成效,很多辍学的同学都返回了校园,在第二课堂上发挥着自己的特长,找到了自信。但乡村美育工作在推进过程中仍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阻力,让学校放弃分数评价导向为主的教学,转而以美育教学为主导是不现实的。2020年7月,在一次美育座谈会上,清远市教育局副局长高常立提出了一个新思路,建议高校志愿者团队在开展项目活动时探索将美术等艺术教育的元素融入学校的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学科的教学中,以增强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学科学习成绩,实现美育和智育的双赢。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就是“全科美育”。

三、全科美育的实施路径

清远市将全科美育的整体思路确定为“种子培育,示范引领”。所谓“种子培育”,即培育全科美育种子教师。目前,清远已通过举办两期全科美育种子教师培训班,并派出全科美育导师到基地学校进行跟踪培养,培育出上百名能够顺利实施全科美育课堂教学的种子教师。所谓“示范引领”,即通过建立全科美育教育教学示范镇和示范学校,树立榜样,引领全市农村中小学校广泛参与。具体实施方法上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示范校打造法

一是不一样的课堂教学。在开齐开足开好美育课的基础上,将美育理念和元素融入学校所有课堂教学,以此来打造审美愉悦型优质高效课堂,让学生在情感和精神愉悦中获取新知、发展能力、提升素养。

二是不一样的校本教材。学校艺术学科的校本教材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风情,融入相应学段的学科文化知识,文化学科的校本教材符合审美标准、富含美育元素。全科美育示范学校通过教师培训和教学研讨编制校本教材,并作为教学资源全市共享共用,不同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特色美育资源研发相应教学内容。

三是不一样的育人环境。学校能看到全域美育校园这一全新的育人文化环境,校园的每个方位、每间功能场所都体现不同的育人功能,让美育和教育随时随地发生。

四是不一样的教师队伍。学校各学科教师人人争做美育教师,全体教职员工参与美育实践活动。

五是不一样的学生素养。学校所有学生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美育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一个都不能少,每位学生至少掌握1项艺术技能。

(二)全域美育校园建设法

建设全域美育校园,目的在于创设一个全场景、全方位的美育文化环境,让美育在校园随时随地发生,校园的每个方位、每间功能场所都体现着不同的美育功能,具体设计理念为:校园体现家乡美,走廊体现创作美,教室体现知识美,洗手间体现仪态美,操场体现运动健康美,饭堂体现饮食健康美。

(三)教师培养法

清远市教育局开展了“双驱培养模式”试验,双驱是指基于“点线面”辐射的师资培训驱动和基于“工作室+课题研究”的教研实践驱动。

师资培训,在每个镇选择2至3所全科美育基地校,每个学校选拔2至3名具有艺术特长或艺术爱好的老师参加“全科美育种子教师培训”。培训师资主要由广东省高校研究跨学科艺术教育的专家组成,培训结束后专家继续通过网络指导参训老师开展全科美育教学教研工作。同时为每一个镇聘请一位全科美育专家,住镇指导全镇开展全科美育教学。参加培训的每一位老师是一个点;一个镇全科美育种子教师形成的小规模教研团队是一根线;全科美育专家住镇指导工作开展,覆盖整个镇,形成一个面。

教研实践,成立若干个全科美育工作室,每个镇保证有一个全科美育工作室。由工作室牵头,也可由老师自由申请全科美育教研课题。通过全科美育工作室开展全科美育课例研发、教研实践、本地特色美育资源开发等工作,从而使全科美育工作室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对全科美育教师的培养培训,着重在于培养其跨学科教学的素养和技能。对于文化、体育学科的教师而言,须掌握绘画的基本知识和简单的绘画技能,如简笔画,让知识可视化;或者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简单的音乐技能,如识得简谱,懂得节拍的应用,让知识听觉化。对于艺术学科的教师而言,则要掌握相应学段的文化学科教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每一位全科美育教师都必须具备构建优质高效课堂的基本技能,如运用思维导图辅助教学,开展结构化教学等。

(四)课例研发法

首先依据本地美育特色和学科内容,借助思维导图、简笔画、音乐节拍、五线谱等,研发用于艺术教育的美育课程。其次,一图胜千言,通过对美育元素的运用,各文化课学科教学更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核心素养基础上,教研团队从每个年级每门学科(先从语、数、英开始)选取3至5节适合充分融入音乐、美术等美育元素的课程进行研发、重构,交由种子教师进行实践,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完善,最后形成系统化的全科美育示范课程。

(五)课堂教学法

全科美育课堂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本的富有美育元素的课堂教学法,集中体现在学生主动参与,如用心感受、动手画、动口唱,来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导教学方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每堂课的获得感,提高教学质量。

+w6VbBZ85nWrHrG9kolE/w==

四、成果汇报

在了解了清远市全科美育教学新模式诞生的历史背景和实施路径后,笔者跟随考察团访问了清远市的几所全科美育示范学校,从理论层面走到实际教学中,看到了老师和同学们取得的优异的全科美育成绩。

清远市清城区源潭镇第一中心小学的文化课老师们在自己的课堂上将美术知识与文化课知识结合,使知识变得有趣且实用。数学老师在讲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时,由建筑之美导入,用课前布置的美育手工作业——用卷纸筒制作笔筒作为计算对象,考查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这样的课堂不光将数学与美育进行了跨学科融合,还将知识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

清远市的各个学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能力,教师和学校的公共空间都展示了很多内容丰富的思维导图。其中,英德市浛洸中心小学二小校区的思维导图全科美育教学开展得颇具成效,同学们非常有热情,他们将语文、数学、历史、科学等各科内容用图文互补的方式记录,让知识换了一个模样展示出来,促进了自身对知识更深入的理解。

英西中学长期开放展出学校特色课程——英石盆景传统技艺课程、茶文化元素装饰画特色课程。全体师生均在每年的英石盆景工艺课和展览上接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熏陶。装饰画工作室设有制作台,各种工具、材料供学生制作本土特色装饰画。学校也会定期开展面向全体师生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

源潭一中课本剧是该校的一大特色。课本剧不仅丰富了源潭一中的校园文化生活,更在育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饰演李大钊的袁文迪同学被革命前辈们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深深打动,受到了很大鼓舞,其个人在学习和生活中也发生了很多积极的改变,学习成绩进步明显。这就是课本剧育人成果的生动体现。同学们通过参与课本剧,不仅提升了自我能力,更成为班级的榜样和同学的楷模。

清远市的乡村美育工作从前期的第二课堂形式到如今的全科美育教学新模式的成熟历经了十多年的实践探索,解决了山区学校美术教师不足、课程资源有限、特色发展不足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爱学习、爱学校、爱家乡的家国情怀,养成了爱实践、爱创新、会审美的素养。项目组老师承担各级各类公开课、展示课、基本功比赛,受到大家的好评。

五、总结

全科美育难在“全科”,不同学科对美育的重视程度和执行力度存在较大差异。艺术学科能够自然地融入美育元素,如音乐、美术等,而文化类学科需要教师找到合适的形式润物细无声地自然融入美育元素,不能显得生硬和牵强,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的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制订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使美育元素成为文化类学科教学的一部分,而非附加品,真正做到让美育和文化课一家亲。清远市的全科美育教学深耕传统文化,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度融合,以思维导图、课本剧、艺术节等当下学生喜欢的形式全面地、持续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文化素养,让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智慧。这一教学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启发和路径指导,期待在全科美育这条道路上有更多有识之士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