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鹏城发展,研学科融合

2024-11-10 00:00任幸妮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4年7期

摘要 在人美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册中,“以家乡之名”一课通过精心设计的跨学科教学,将地理、历史与美术平面设计的相关知识融为一体,通过欣赏与分析富含地方文化特色的汉字设计,指导学生掌握借形替换、符号概括和图案填充等平面设计技巧,使学生深刻理解家乡的自然景观、历史变迁与民俗文化。这种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感知与创新思维,而且培养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热情与自豪感,加深了他们对家乡的归属感和公民责任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利用情境创设和整合资源,创作出了既反映地方文化特色又具有艺术表现力的平面设计作品。

关键词 跨学科学习 地方特色创意汉字设计

一、项目背景

在人美版新教材“以家乡之名”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编者将地方特色文化与美术教育有机融合,旨在引导学生跨越时空的界限,深入探索并理解本土文化的精髓与魅力,拓宽文化视野,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创意、传递思想的平台。鹏城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实现了从一个小渔村到国际化大都市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彰显了深圳作为一个移民城市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中蕴含的人文历史具有其独特性,“来了都是深圳人”传递出极强的开放与包容,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典型代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发布,标志着跨学科学习被提升至国家课程战略的高度,方案要求各学科至少分配10%的课时用于设计、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跨学科主题学习倡导打破学科的壁垒,跨越知识领域的界限,鼓励学生在更加真实的情境中,以综合性的视角审视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这一举措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深刻革新,更是对未来数字时代教育形态的前瞻布局。

将深圳本土文化与跨学科学习融合的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在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学会如何运用美术语言去诠释、传承地方特色文化,更在潜移默化中找到了深圳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精神特质,形成对深圳“第二故乡”的归属感与公民意识,为成为这座城市新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基础,也为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播与守护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二、跨学科内容构建

艺术课程标准对课程实施提出建议,指出要重视知识的内在关联,加强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教师要以任务、主题或项目的形式开展教学,将知识、技能嵌入其中,通过综合性、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学习技能、提升综合能力。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社区、家乡等,发现问题,综合运用艺术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升创造力。除此之外,历史与地理的课程标准也分别在学习内容中强调了跨学科学习的重要地位,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铺设了坚实的基石。

历史课程标准在学习内容中提出的跨学科学习主题“在身边发现历史”,鼓励学生跳出书本的局限,将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相连。这不仅让历史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为学生提供了将历史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跨学科学习案例“我的家在这里”,更是将地理学习的触角延伸至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对家乡的山川河流、人情风俗、历史沿革、产业发展、商贸流通、文化嬗变等进行研究,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文化探究等方式,围绕“家乡”的主题,将地理资源及身边各类学习资源进行整合,增强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为跨学科学习提供丰富的内容素材与情感支撑。

基于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得以巧妙融合美术、历史、地理学科的知识与素养,构建了一个以“家乡”为核心的学习情境。学生深入探究家乡的地方特色,在探究与实践的过程中利用跨学科思维解决问题,完成设计作品,而“家乡”作为连接个人与社会的桥梁,其风俗文化也为学生的艺术实践提供了文化内涵与情感驱动。

三、项目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前三个单元学习了中外艺术瑰宝、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篆刻的有关知识,加深了对中国传统绘画、书法和工艺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第四单元展开了以中华图腾为主体的图形提炼和VI设计,为本单元的艺术实践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本课涵盖了“设计·应用”“综合·探索”两类艺术实践,以“我们与设计同行”“继承与发展文化遗产”两项学习任务为抓手,融合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在创意汉字设计的学习中感受广袤而丰富的中国地域文化,并从中提取内涵与养分,为设计提供创意,为后面的文创设计学习打下基础(图1)。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通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对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篆刻、历史民俗等都有了基本的认知和理解。这些知识储备为他们进一步探索地域特色元素在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他们在设计手绘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能够运用线条、色彩等基本元素进行初步的设计尝试。

(三)驱动任务

深圳是座移民城市,是许多深圳建设者的“第二故乡”。深圳的建设者和深圳的新生代,对这座城市都有着深厚的感情。本课程将从美术创意、历史底蕴和地理环境的视角重新审视这座城市,提炼出深圳独有的视觉符号,设计出蕴含深圳特色的创意汉字作品,让更多人感受到深圳的独特魅力(表1)。

(四)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目标,聚焦布鲁姆目标分类层次,围绕学生需知道和了解的学科知识及学生应具备的素养,将本次学习的目标分为“知道”“理解”和“做到”三部分(表2)。

(五)教学过程(图2、表3)

活动1: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通过视频将学生引领至深圳飞速发展的历史时空。在多媒体展示中,深圳社会发展与经济繁荣的代表性场景跃然眼前,学生仿佛置身于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洪流中。教师适时抛出关键问题:“如何让深圳独特的文化魅力通过创意汉字这一载体,跨越地域界限,实现更广泛的传播?”这一设问,不仅触动了学生的思考,也激发了他们探索求知的热情。教师随后阐述项目的背景与目标,勾勒出一幅深圳历史文化与现代元素相融合的设计蓝图。教师进一步明确项目任务:“提炼并融合深圳的多元元素,进行创意汉字设计。”教师提供的有关深圳的影片、书籍和展讯(见表4),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视野,丰富设计灵感来源。

活动2:成立小组,制订计划

教师先引导学生全面了解项目任务与目标,列举的项目计划表的示例,为合作学习提供分工参考。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共同制订项目计划,明确各自在项目中的具体职责,规划各阶段的时间节点与预期成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活动3:构建导图,特色调研

调研活动通过跨学科的综合视角,引领学生深入探索深圳的独特魅力,以手绘或思维导图形式完成调研报告。此活动聚焦于深圳的文化底蕴、历史沿革、地理特征与空间布局,力求让学生在掌握深圳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能理解其地理环境的形成与影响,从而形成更为全面的深圳地方特色知识构建(图3)。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多样化的信息来源与参考依据,提供调研报告示例与资料指南,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调研方法与技巧,确保调研活动的顺利进行与高质量完成。

活动4:创意汉字,巧妙融合

本环节将深化学生对深圳地方特色的理解,并将这一理解转化为视觉符号,提升创意思维和设计能力。教师通过展示一系列创意汉字优秀案例(图4),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地理特色元素,并运用借形替换、符号概括和图案填充等平面设计方法将其巧妙融入汉字结构之中,为汉字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

学生将调研所得的深圳文化精髓与地理风貌作为素材,小组合作,提炼图案,将抽象的文化特征与地理特征转化为具体的视觉符号融入汉字设计之中。完成作品设计不仅能深化学生对深圳文化的理解,还能提升他们的创意设计能力(图5至图7)。

活动5:成果展示,多元评价

通过展示交流和评价量表对这次项目学习做多维度的评价。在“以深圳为名”的作品展示中,学生呈现自己小组设计的作品并解读设计理念。从学生作品中可以看到学生对深圳这座城市的理解和认同,高耸的标志性建筑,繁花装点下的深圳之名,展示了深圳学子爱深圳的美好情感。在展示交流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分享创意,碰撞思维。

本课的评价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习目标和成果设计评价体系。通过评价量表,全面考量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成效(表5、表6)。丰富多元主体评价,融合过程与结果评价,针对学生表现、态度及团队合作进行充分的评价。

四、问题与挑战及解决策略

(一)学生视角

学生在参与本次跨学科课程时,可能面临资料搜集的局限性的问题,由于家庭条件、资源获取渠道等因素,难以获得全面丰富的资料;同时,学生背景差异导致对家乡文化的了解程度和兴趣点不同,可能影响学习参与度和理解深度;此外,跨学科学习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对部分学生有一定难度,无法有效完成课外学习任务。

为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应提前搜集并整理相关教学资料,在课堂上分享并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渠道进行资料搜集;通过异质分组和差异化教学策略,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学习,同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文化特色,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基础设计教学任务;此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可为部分困难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源和指导,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帮助。

(二)教师视角

教师在本课实施的过程中可能面临时间管理上的挑战,由于课程内容融合了多个学科且包含实践操作环节,时间分配成为难题;同时,跨学科知识整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和跨学科整合能力。

针对时间管理问题,教师应合理规划课程时间,确保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践操作交替进行,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创作;为提升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教师可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探讨跨学科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夏雪梅.跨学科学习:一种基于学科的设计、实施与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