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美术教育“师资共享·走校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2024-11-10 00:00:00张晓蓉肖尧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4年7期

摘要 美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但基层学校普遍存在美育师资参差不齐、设备设施欠缺、城乡差异大等现实困境,严重制约美育改革创新落地见效。为此,四川省绵阳市着眼于满足人民对公平优质教育的期盼及社会对培养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创新探索“师资共享·走校教学”改革路径,通过开展长期实践研究,收到了“以优质师资区域共享,促美术教育均衡发展”的预期成效,迈出了区域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创新的坚实步伐。

关键词 师资共享·走校教学 美术教育 优质均衡

当下,随着新时代美育改革要求的出台,绵阳市中小学美术教学供需矛盾呈现出白热化状态。在小学,随着艺术实践工作坊、学校美术馆(坊)等项目建设相继展开,美术教师的专业能力面临新挑战;在初中,绵阳市在全省率先将艺术科目纳入中考,初中专业美术教学需求出现“井喷”式增长;在高中,《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七大模块”教学设置,许多学校受现有师资、场地、设备设施等条件限制,教学内容难以开足开全。为有效解决现实矛盾,绵阳市在近15年改革实践的基础上,适时启动全市范围内“师资共享·走校教学”市级课题研究,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对美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需求。

一、“师资共享·走校教学”的内涵与价值

因师资缺口、师资差异造成的发展不均衡,是当前美术教育的突出问题。基于此,绵阳市尝试建立解决机制,通过整合本地各类美术教育资源,实现优质师资按需到校以及优质课程的科学流动,从而解决美育发展与现实需求的矛盾,最终形成区域美术教育效益的最优化路径。

(一)“师资共享·走校教学”的内涵

统筹区域内优秀中小学美术教师、高校美术教师、社会专业人士(画家、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人)等具有开设美术各项专业课程能力的优质教师资源,针对中小学美术师资欠缺或师资专业不匹配的学校,以班级课堂教学、艺术社团辅导、特长生培养、学科专题讲座、云课堂等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学科教学,来弥补学校一线美术教学师资欠缺、美术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发展不均衡等短板,确保国家课程有效实施及地方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资源个性化发展。

(二)“师资共享·走校教学”的价值

“师资共享·走校教学”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区域内美术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及规范运行。一是发挥资源整合作用,解决师资缺口;二是助推美术教学质量提升,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三是加强美术学科课程建设,推动学校美术教育特色发展;四是加强审美教育,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二、“师资共享·走校教学”的建设体系

(一)组织实施流程:双向选择、统筹整合

1.试点校向区(县)教育行政及业务主管部门进行申报,阐明学校现有美术教学的现状与需求、说明需要的共享师资类型、提出计划开展走校教学的方案,由课题组审批试点校申报表,根据试点校的实际需求统筹整合共享师资,有针对性地进行布点。

2.共享师资个人通过所在单位或团体向区、县主管部门申报,由课题组审批准入后统筹整合进入共享师资团队。

3.学校与遴选符合要求的共享师资进行双向选择,学校美术教师作为助教,与到校师资共同讨论和制定实施方案,由学校安排课表并进行常规管理、效果评价、薪酬发放。

(二)四级管理机制:由点到面、层层负责制

1.市教科所平台对区(县)教研室、直属学校、高等学校、社会力量等参与单位进行统筹、布点、管理、指导、评价。

2.课题组规范建立共享师资团队,通过试点校申报和教师个人双向选择确定走校具体方式、内容和时间。

3.试点学校与共享师资根据走校方案实施教学并及时反馈。各试点校建立双师型课堂教学模式,为每一位共享教师配备至少一名助教,由其参与教学、协助教学并进行实时监测。

(三)共享师资管培机制:建档立库、四方协同

1.建立共享师资人才库

通过对全市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特长调查和学校教学需求调查,了解试点学校对美术教师的专业需求。课题组与市高校、市非遗中心、市美术家协会、市书法协会等相关单位达成协议,统筹区域内高校教师、非遗传承人、画家、书法家、优秀教师等美育专业师资,共建“师资共享·走校教学”共享师资人才库。

目前,共享师资人才库已入库144人,其中,高校优秀专业教师39人、美术家协会专业人士17人、书法家12人、非遗传承人36人、优秀教师40人,在数量和质量上填补、丰富了区域内美术教师专业队伍,为顺利开展走校教学提供了核心资源。通过试点校申请,区(县)、市主管部门审批、课题组复核批复、试点校与相关单位签订协议等环节,推进实质性合作,形成四方协同管培机制。

2.共享师资准入、退出机制

鉴于共享师资来源不一,课题组应严把进人与用人关。参照教育部制定的《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规定,课题组要求所有提出申报入库意愿的专业人士提供身心健康证明,并通过多渠道调查了解其品行操守。在确保满足入校教学条件的情况下,经双向选择、学校申请后,区域内统一规范协议文本,先由课题组与其所在单位或团体签订协议,再由学校与专业人士或其所在的单位或团体签订协议,明确相应工作职责与安全责任,批准进入。共享师资进入后,各试点校根据双师型课堂教学模式配备相应的助教来协助与监控教学过程及教学行为,以确保安全。试点校根据学校的常规管理、考核评价和课题组的抽测评价,及时反馈与发现问题,杜绝一切不规范行为。共享师资一旦有违规行为,应立即退出并依法依规承担相应责任。

3.共享师资培训上岗制

部分社会专业人士具备专业能力,但缺少系统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课题组按步实施共享师资统一培训、统筹管理,在上岗前对其进行教学培训,待其通过课题组组织的专家组评估后,方可上岗走校。课题组会在每个年度有计划地开展系列培训,通过通识性培训、专业互培等方式,规范教学行为,提高走校教学的效益。

三、“师资共享·走校教学”的五种走校类型

根据统筹整合市域内共享师资的类型及走校方式的统计与分析,目前“师资共享·走校教学”主要有五种类型:

1.校内师资走校——集团内教师走校。

2.校校师资走校——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走校。

3.校地师资走校——高校教师走校。

4.非遗师资走校——非遗传承人走校。

5.社会师资走校——包含美协、书协、文博、民间工艺等专业人士走校。

从各类资源中筛选优质师资,建立共享师资人才库。首先经课题组统筹师资,与各试点学校协商走校课程,再由试点校与共享师资来源单位或个人签订合作协议并制定实施方案。方案经学校审批后纳入学校的课程计划,随后逐步开展教学并进行过程管理。

在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根据试点学校需求,多次到校进行课程设置、实施措施、实施效果等专业指导,并通过针对性的系列培训,提升共享师资和助教的专业能力。课题组还不定期到校抽测实施情况,访谈调查试点校师生和共享师资,并对现状与问题进行动态监测。随着共享师资人才库的不断丰富和学校需求日趋多样化,未来“师资共享·走校教学”将从这五种主要类型拓展到多方联动模式。

四、“师资共享·走校教学”的课程群

“师资共享·走校教学”首先应满足国家美术课程的实施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持续丰富和拓展学校美育课程资源,在为学生提供课程上多种选择的同时,更好地实现学校美育对学生学科素质和综合素养的培育,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在各自层面的特色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价值。

(一)“国家课程+走校教学”整合课程

1.高中阶段:由试点学校牵头,集合多所学校教师在模块教学上共商共研,探索高中模块教学的适用方法,建立高中学习指导平台。通过分析高中美术课程的结构特点,对比高中美术课程与其他美术课程的区别,形成模块学习要领,从而对高中美术普及性学习及特长生个性化学习起到有益的导学作用。

2.义务教育阶段:在这一阶段,学校在开足开齐国家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更多的需求是发展学校美术特色,形成特色品牌。对“师资共享·走校教学”的需求方向则集中在教师专业不擅长的领域,例如非遗、文博等方面。

以绵中英才学校为例,该校以艺术课程标准为指引,以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选择以“博物馆”作为美术资源切入点,丰富美术课堂的教学形式。该校以“学科本位”的视野重新架构馆校合作的教育意义和合作价值,以“全人”的立场构建学生自主自学、文化自信的探索,以“全程”的意识统筹美育改革与博物馆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四个维度构建基于博物馆等资源的美术校本课程,作为部编教材的有益补充,从而让博物馆资源的价值实现最大化,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二)美术地方资源走校教学课程

为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丰富课程,课题组着力进行地方美育课程资源建设,将自2008年以来开发的美育主题打造成系列地方美育课程资源,包含6个主题,共108个课例,具体分为:教材拓展创生课程、本土文化研发课程、综合创意玩美课程、非遗传习创新课程、水墨意趣探究课程、书法赏析体验课程,涉及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这些课程的设置在丰富和拓展学校美术教学内容的同时,充分发挥了美术学科的文化载体功能,并在发展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线上走校教学共享课程

课题组将“师资共享·走校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利用数字资源平台发挥共享师资优势,集中力量开发“艺宅家”系列线上美育小课程,目前已积累课例77个。丰富精练的线上美育小课程因其“趣·玩·乐·全”和“精·细·微·美”等诸多特点,受到师生和家长的喜爱,同时此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接轨,以更加直观、便捷的方式服务于更广泛的学校和师生。根据公众号平台统计,线上美育小课程的点击率为3万余人次,全市每一所学校均使用小课程资源开展了线上线下教学。

(四)试点学校走校教学校本课程

根据试点学校实施情况分析,每所学校对美育资源和走校方式的需求均不相同。在走校教学中,部分试点学校积极思考,主动作为,通过与非遗传承人共商、师生共同开发、与社会资源共研等方式,形成了更个性化、品牌化的校本课程,例如:基于非遗资源的校本美术系列课程“大美西羌”校本课程、学校博物馆系列美育课程等。

五、“师资共享·走校教学”的双师型课堂教学模式

由于共享师资来源不同,存在具有专业能力但不一定具有教学能力的情况,在完成岗前培训的基础上,课题组要求所有试点校建立“师资共享·走校教学”双师型教学模式,一方面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也起到规范共享师资的作用。

以绵阳中学实验学校为例:该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特色发展需要,选择4个非遗项目(涪城剪纸、鑫田粮艺、涪城面塑、梓潼年画)作为“师资共享·走校教学”的方向。非遗教学有其独特性,非遗授课传承人虽身怀绝技,也有一定的传习经验,但毕竟不是正式的学校专业教师,不能完全独立承担教学任务。因此,由非遗授课传承人与配班的专业助教老师共同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形成“双师型”非遗传习教学模式。

六、“师资共享·走校教学”的多维度评价体系

(一)课题组对试点走校的动态监测评价机制

采取学校常规管理、课题组抽测监控的方式对所有共享师资的走校教学进行动态监测评价,监测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监测与教学质量评价。将走校师资的教学效益纳入学校考核评价,一方面是对教师的考核,一方面是对学校的考核。走校效果良好的试点学校也将作为案例在全市展示、推广。课题组每年度还会根据试点校走校教学的抽测情况适当调整布点。

(二)试点校对共享师资的管理评价机制

试点校与共享师资根据协议履行相关职责,试点校建立由教导处和教科室牵头、美术教研组是主要执行者的常规管理团队。对走校教学的“三定”(定人、定时、定点)、教案设计、双师教学协同效果、学习成果展示进行考核评价,根据协议方案落实相关经费、课时津贴,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课题组和共享师资来源单位。

(三)第三方机构对“师资共享·走校教学”的评估机制

引入由市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委会组织的专家团队对“师资共享·走校教学”进行第三方评估。每年年末抽调试点学校的走校资料,现场调研,访谈调查,全面了解“师资共享·走校教学”的成效,并给予评价,促进课题组不断完善工作方案与实践路径。

七、“师资共享·走校教学”的成果及应用效果

经过长期实践探索,课题研究迈入从试点校到逐步推广的新阶段,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应用效果。一是制定行动指南,形成了保障统一、规范运行的改革模式;二是建立标准体系,规范了实施流程及操作标准;三是优化实施策略,形成了区域“师资共享·走校教学”的建设体系、运行体系、多维度评价体系;四是注重推广应用,所形成的课程群、课堂教学模式已在全市范围内覆盖不同学段、不同类型的学校,有效促进了全市中小学美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五是助力教育改革,为绵阳市出台“双特生”培养方案、率先将美术学科纳入中考等方面提供了决策支撑;六是扩大辐射影响,此模式多次在省级教育行政和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活动中交流经验,受到业界好评。

八、结语

《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指出:“到2027年,美育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展示机制基本建立,跨学科优质美育资源体系初步建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绵阳市将持续推进“师资共享·走校教学”改革路径实践研究,不断强化学校美育的育人导向,深入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着力加强美育资源统筹协调,加快构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向美而行”的区域中小学美育改革创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