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造型创意设计

2024-11-10 00:00:00巩海燕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4年7期

一、教材分析

为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强化美术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青岛第六中学在课程、教法、评价等方面的改革试验中,总结出了一套包含教育理念、教育目标、课程体系、评价体系、管理体系协调发展在内的,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美术特色教育模式。基于这个前提,开发校本课程,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美术后备人才进行实践归纳和理论总结。

美术设计课程以学生的发展规律为出发点,是当今高中美术课程不可缺少的模块之一,能带领学生全面地了解世界的美,培养审美情操,感知设计艺术魅力。以青岛六中为例,其校本课程“设计篇”共分为八章内容,第七章为设计艺术中的构成元素,与本节课程的知识密切相关,较为详尽地介绍了构成元素的基本特征以及基本表现方式。该章内容与前几章的花卉、动物、风景、人物、图形等设计基础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使教学体系更具逻辑性,为高三年级的综合设计创作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一)地域特点

青岛作为我国新一线城市,学生拥有大量学习艺术的资源,如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艺术体验环境。

(二)学生特点

根据建构主义心理学分析,高中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能主动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问题能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可以把当前学习内容和已知的事物相互联系并加以认真思考,形成学习动机。高中阶段学业紧张,美术课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够把教学内容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且加以升华,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主动性,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

(三)课时设置

示例学校为青岛地区的美术特色学校,设计课程为每周8课时,本课教学内容是4课时连堂课。

三、课程目标设计

适应学生发展规律,聚焦核心素养,带领学生提高感知、发现、体验和欣赏设计艺术美的能力,提升审美感知能力;运用具象思维创作出生动的作品,提高艺术表现力;发展创新思维,积极参与设计创作,学会发现并解决问题,提升创意实践能力;感受和理解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设计艺术精髓,学会尊重、理解与包容;学习如何将美术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产品设计、雕塑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工艺制作等。

(一)概念理解

通过赏析立体构成案例,结合构成设计的概念理解,带领学生感受立体构成元素点、线、面、体的特点及案例。引导学生探究立体造型的表现形式,并对立体造型设计进行创意表达。

(二)综合探究

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对立体构成中的点、线、面、体进行综合分析与运用:

1.艺术作品中的点、线、面、体的分析与运用。

2.实用设计中的点、线、面、体的分析与运用。

结合对立体造型表现形式及其案例的欣赏、学习和理解,尝试以立体造型的表现手法设计一件有创意的作品,如雕塑、产品、服装、建筑等。

3.情感表达。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开拓思维,发现生活中的美,表达自我,增强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学会用立体造型特有的设计语言表达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重点

1.立体造型元素点、线、面、体的学习与理解。

2.立体造型元素在设计中的应用。

3.用立体造型设计的语言与形式进行情感表达。

(二)难点

如何运用立体造型设计常用的设计形式与创意手法进行雕塑、产品、建筑、服装等设计门类的表现,完成一件立体构成作品。

五、教法、学法

情景法、启发法、讲授法、探究法、实践法、项目教学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板书、教案等。

学生准备:吸管、卡纸、木条、线绳、泡沫板、KT板、胶枪、剪刀等。

七、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一:探索导入

课前老师让同学们调研青岛城市空间中的立体造型设计作品,从设计理念、造型元素、空间应用、材料质感等方面进行探究,如雕塑、公共设施、建筑等。学生分组分享他们的探索和发现。

学生:调研项目为“WE SHARE微巢”,这是一个公益建造实践项目,为城市居民打造了一系列共享的城市家具。

1.社区广场阅读书屋

它坐落在社区广场,书屋为木质材料,将扭转的木结构和渐变曲线融为一体,创造出独特的空间。它的一侧是大面积玻璃窗,方便采光与阅读;另一侧较为私密,是借阅区和冥想区,赋予公共空间更多元化的体验。(图1)

2.环卫工人休憩站

用创意融入了对环保和节能的考量。在休憩站的设计上,设计师提出分时段利用的设想:以一个正方体作为母体,分别向内外设置两片维护门板,为环卫工人和市民提供一个可变空间。当环卫工人需要休息时,建筑可以提供一个相对封闭私密的休憩空间。当环卫工人在劳动时,建筑可以作为城市家具面向市民提供更多的社交场所。这个休憩站既人性化又环保,完美诠释了“爱我们的城市,就要爱所有的城市人”这一理念。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观察、发现生活中实用与美观兼具的立体形态的设计作品,培养他们发现美的眼睛,为本课的学习做铺垫。

活动二:鉴赏引领

1.教师播放一段动画视频,视频利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将抽象艺术家康定斯基的绘画作品从二维平面形态转换到三维立体空间中,视频中的抽象元素随着音乐的节奏跳动、抻拉、放大缩小,使学生能更真实地感受、认识立体造型构成元素的视觉特点。(图2)

2.教师展示图片,讲解并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形式点、线、面、体的特点。(图3)

(1)点的立体造型特点:大小、形状、体积、疏密。

(2)线的立体造型特点:曲直、长短、粗细、高低、疏密。

(3)面的立体造型特点:形状、厚薄、凹凸、曲直、排列、插接。

(4)体的立体造型特点:体现在面的围合、空间、体积、虚实、穿插。

【设计意图】以视觉、听觉引发学生的兴趣,更易于学生理解丰富多彩的立体形态,提升学生对立体造型创意设计的学习热情,巩固本节课教学重点知识。

活动三:设计应用

教师讲解:立体造型构成元素在设计中的应用及视觉效果。

1.点的设计应用及视觉效果

波普艺术先驱草间弥生的波点艺术作品《午夜绽放的花》中的点的装置设计,体现了点的活泼、律动之美。(图4)

2.线的设计应用及视觉效果

长城脚下的公社之竹屋、蜘蛛椅,体现了线的空灵、轻巧之美。(图5)

3.面的设计应用及视觉效果

雕塑艺术中的曲面造型、弧面陶艺作品、服装设计中面的围合,都体现了面的舒展、流畅之美。(图6)

4.体的设计应用及视觉效果

体在构成元素中视觉效果最强、变化最丰富,在产品、建筑、服装、雕塑设计中应用广泛。

风格派建筑荷兰施劳德住宅与美国的流水别墅体现了直面体的朴实之美。西班牙古根海姆美术馆与美国迪士尼音乐厅展现了曲面体的动感之美。蛋形椅与几何灯具则体现了抽象几何形体的简约之美。(图7)

视频播放伊夫·圣·罗朗设计的蒙德里安裙走秀场,让学生感受、体验设计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图8)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设计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好的设计不仅能满足实用需求,而且能营造美好的情感体验,同时能表达设计者的创作意图。

活动四:生活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立体造型设计的常用手法。

(1)创意联想:印度大同教教堂、辣椒形手表,运用了自然元素的联想手法。趣味餐具是图形符号的联想。

(2)抽象几何: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将古老的建筑与现代化的设计相结合。大师之家,展现出简约的几何美感。

2.再次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城市空间设计作品,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探究身边的立体造型设计的手法,并请学生分析青岛海边雕塑和青岛邮轮母港“集装箱部落”(图9)分别使用了哪种造型设计手法。

【设计意图】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居民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休闲娱乐活动增加,对城市的空间环境提出了新的需求。城市公共艺术、地标性建筑、公共设施等要能体现地域性特色及多元化风格,如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东西融合等。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家乡特色文化艺术的热爱,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活动五:创意实践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更愉悦的创作体验。

学生用提前准备好的各种材料,如吸管、卡纸、木条、线绳、泡沫板、KT板、胶枪等,进行线、面、体的构成设计与制作。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依据本课教学要点,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教师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巡回辅导,观察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以便及时作出教学反思,调整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熟悉材料,正确使用工具,协助搭建组合作品,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活动六:作品展示

欣赏学生优秀作品——将学生优秀的立体构成设计作品、雕塑设计作品等在学校美术馆进行展览(图 10、图11)。举办旧衣环保服装设计大赛,入选的服装设计作品在学校艺术节进行展演。

【设计意图】结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提高学生感知、发现、体验和欣赏设计艺术美的能力,提升审美感知能力及创作实践能力。

八、课堂小结

通过让学生对不同立体造型创意设计作品的欣赏与理解,感受立体造型的旋律之美、节奏之美、空间之美,通过课堂上下的立体造型创意实践,检测学生对立体造型设计表现方式的掌握情况。教师将立体造型设计方法、规律加以总结提炼,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于生活实际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平衡。

九、作业布置

请运用所学立体造型设计的表现方法设计制作以下其中之一。

一是旧衣改造,选择适合服装制作的各种综合材料。围绕服装设计与制作展开,主题一“设计与艺术”,主题二“未来与科技”,主题三“中国风”。二是以“立体的旋律”为主题,运用点、线、面、体的几何造型表现手法,为校园设计一件造型独特、新颖、美观的雕塑模型,材料不限。三是运用电脑3D设计软件,设计简洁实用、新颖美观的建筑模型或产品模型。

十、课后反思

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和机会,在输出美术技能知识的同时,注重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中学阶段将“三大构成”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提升创造能力。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笔者认为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例如学生欣赏关于康定斯基绘画作品的立体动画视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教师讲解分析,学生会更充分地了解掌握抽象元素的特点,前后者学习就存在着内在逻辑联系,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学生创造能力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影响着科学技术发展的制高点。我国高中美术设计课程是建立在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及相应文化观念基础上的生活方式的教育。高中美术课程的不断改革,将高中美术“设计”模块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表明对高中美术设计课程价值与意义的认同与关注,也将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提升到新的高度,同时也酝酿和显露出高中美术设计课程的更广阔前景。

本节课结束后,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讲述自己的创意灵感,进一步理解设计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课后拓展为“城市历史与现代的缩影——苏州博物馆设计案例分析”,从设计理念、设计元素、外观造型、内部空间、光线运用、材料使用等,探究、体验建筑设计中传统与现代元素的巧妙融合。

过去高中美术的学习多强调具体的技法训练而常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容易导致学生表现出技法的模式化。如今,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内容设计课题,充分挖掘学生创造潜力是高中美术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