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学习的脚手架:问题链的应用探索

2024-11-10 00:00:00陈倩澜周扬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4年7期

摘要 本文针对当前美术跨学科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创意插画春联”单元课程为例,创新性地引入以问题链应用为核心的脚手架教学范式。教学通过聚焦核心问题整体统领,依托主干问题构建知识框架体系,细化子问题深入拓展,引导学生生成问题主动探究,全面架构起跨学科学习脚手架,以期进一步促进各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合与过渡衔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跨学科学习思维深入知识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其创造性思维,有效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形成。

关键词 跨学科 问题链 脚手架支架式教学

一、教育蓝图:背景探析及政策视域

现代社会具有复杂性,一个问题往往涉及多领域、多维度、多要素,仅靠单一学科知识难以解决,因此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的整体思维和方法变得尤为必要。世界经合组织(OECD)在《教育2030学习指南》中强调的学科融合和跨学科教学,反映了国际教育趋势。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也明确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跨学科教育作为一种强调互动建构、合作探究知识的知识论与方法论,逐渐成为未来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教育部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强调要统筹各门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各门课程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不少于10%的课时,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强化跨学科实践。《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音乐和美术的基础上,加入了舞蹈、戏剧(含戏曲)和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提出“突出课程综合”的理念。强调要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明确美术课程安排“融入跨学科学习”的任务,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将美术与自然、社会、科技相融合,探究各种问题,提高综合探索与学习迁移的能力。2023年12月22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也特别强调跨学科美育,并在主要任务和目标中指出,到2027年,随着美育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跨学科优质美育资源体系要初步建成。

二、现象解码:问题剖析与实践挑战

当前的跨学科教学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现象与问题:第一,多学科大拼盘,貌合神离。多个学科的内容被表面地叠加和简单地堆砌,而非深度整合。这种“为跨而跨”的做法虽然在表象上涵盖了多个学科,但实际上缺乏各学科间深层次的联结和内在的逻辑性,难以构建起系统性的知识架构。第二,各学科间衔接生硬,缺乏自然过渡。在学生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各个学科之间缺乏有效衔接,使得学科间转换显得生硬,学生难以在不同学科间建立联系,影响了学习的连贯性。第三,学习程度较浅,课程设计没有指向深度学习和高阶认知。由于缺乏学习支架作为引导,学生无法从跨学科学习活动中获得深入和有价值的学习体验,从而无法达成跨学科学习的真正目标,培养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教育部的宏观指导与一线教师的微观操作之间尚缺乏桥梁。虽然教育部的相关文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都对美术跨学科学习有明确方向和宏观指导,但操作性指导相对不足,以至于跨学科学习实践与文件要求和课标理念之间存在明显落差。二是高层理念与基层认知尚不够统一。一线美术教师普遍存在对跨学科学习的价值认知不全面、本质理解不透彻和实践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三是跨学科教学尚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无论从一线实践反馈还是理论研究来看,教师好用、学生爱用的跨学科学习手段还不多,相关“脚手架”式的理论建构和“问题链”式的实践探索还较少。本文提出应用问题链作为跨学科学习的脚手架教学策略,并将以美术跨学科学习“创意插画春联”单元课程为例,探讨教师如何在跨学科学习中应用问题链作为脚手架,促进各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合与自然衔接,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问题探究的过程中,通过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观念、知识和技能来协同解决问题探寻答案,最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策略探究:问题链扮演脚手架角色

(一)理论基础:脚手架与问题链

传统的课堂模式是以教师单向输出为主,新教改倡导教师退居幕后,为学生的学习搭建脚手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脚手架在教育领域中通常被称为支架式教学,这种教学策略旨在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适度的支持,帮助他们完成原本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或理解复杂的概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体验来构建自己的认知世界。教师的角色在于创造支持性环境,提供适当的资源,鼓励学生探索、提问和解决问题。心理学家维果斯茨提出,在学生智力活动中,存在一个关键概念——最近发展区,这是指学生现有能力与潜能之间的差距。在这一区域内,教师的支持作用类似建筑中的脚手架,帮助学生达到原本无法独立获取的认知水平(图1)。脚手架教学策略在建构主义的框架下实施,通过教师在最邻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适时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学生在概念理解和技能掌握上达到新的高度。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集中于知识的讲授,忽略了提问在激发学生探究欲和想象力中的作用,殊不知精心设计的问题能够使课本内容活化,赋予学习生命和意义。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了提问的力量,可抛出的问题细碎、浅表、离散和随意。精心构建有效的问题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思考的热情,还能帮助他们构建知识体系,是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探究和系统学习的强大工具。

问题链是以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形成的一个连续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提问法,具有引导性、递进性和启发性。它不是单纯地把多个问题简单叠加,而是建立在结构化和逻辑思维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依据学生水平创设的环环相扣、关联递进、层次分明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深度学习。问题链中的问题可分大小或上下位,往往由上位的核心问题和下位的若干子问题组成。核心问题通常是最大、最广泛的问题,起到主导作用。子问题则是由核心问题细化、分解和衍生出的一系列更具体的下位问题,它们降低了学生的认知负荷,有助于其对于核心问题的探究。在跨学科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问题链作为脚手架,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走向主动探索,从而在多个学科领域中发展高阶思维能力。

(二)设计原则:构建有效的问题链

应用问题链作为跨学科学习的脚手架,以下原则是关键。

1.构建跨学科框架,实现深度整合

教师应将不同学科的视角和知识体系整合进问题链中,创造协调一致的学习框架。在设计问题链时,应重视融合各学科的核心概念和技能,这不仅促使学生从多元视角理解问题,还帮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和扩展跨学科的知识网络。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实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应用,确保学习的逻辑性和全面性。

2.设计渐进式探究,强化学科间衔接

设计问题链时应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展开,确保学生能够在探究的每一步骤上稳固知识基础,从而逐步引领至更深层次的概念理解。这样的渐进式设计不仅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而且通过逐步过渡的方式,强化了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增强了整个学习过程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3.指向深度学习,提升高阶认知

在构思问题时,我们应激励学生突破简单记忆的界限,深入探索知识的底层原理,从而在理解和应用层面实现根本性的提升。这种深入的问题设计不仅促进学生在认知层面的全面发展,还触动其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引领他们成为既具备创新能力又能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学习者。

遵循这些原则,问题链不仅是学生跨学科学习的有效工具,更是激发其学习潜能的强大引擎。通过引导学生整合并深化跨学科知识,激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这种教学策略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应对未来社会变革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职业规划和个人成长打下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三)实证解析:问题链在“创意插画春联”单元课程中的应用

1.以核心问题为统领(表1)

核心问题派生自一个较为抽象的大观念,居于整个问题链的顶层并承担关键的统领角色。在支架式教学的脚手架模型中,核心问题相当于脚手架的中心支柱,既标志着学习之旅的起点,又向整个学习进程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结构支持。

在“创意插画春联”单元课程中,核心问题从大观念出发,清晰地锚定了学习的目标和路径,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尊重和传承春联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的基础上,融入创新元素,使之更贴合现代审美和文化需求。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需要学生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最终解决与否,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

2.以主干问题为框架、子问题为引导(表2)

在学习过程中,核心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拆解,通过解决一系列的下位问题,逐步靠近目标,最终解答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承载的是大观念,展开的是大观念的建构;由核心问题派生和拆解出的主干问题承载的是小观念,可以看作是铺垫性的认知阶段性问题。其目的是助推核心问题的解答和大观念的建构,同时在核心问题和子问题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问题链策略中,子问题对于主干问题的深化探究和精细化理解至关重要。它们直接衍生自每个主干问题,提供了具体的探索路径和细化的探究点,有助于学生分步骤、有针对性地掌握复杂概念和深入学习。通过逐个解答子问题,学生可以逐层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与主题相关的多维度知识,同时促进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应用。

在“创意插画春联”单元课程中,主干问题彼此独立又相互补充,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春联的某一特定属性,又共同指向了一个更广泛的探究目标——提升春联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的潜在价值和吸引力,使其焕发现代活力。引导学生从春联的文化背景、寓意、创新方式到过节仪式进行探究,从不同维度全面理解春联这一文化符号,形成了从品春联、写春联、创春联到贴春联的完整学习路径。每个主干问题下设的四个子问题设计得既具体又富有探索性,它们不仅促进学生深入单一学科的知识探究,还激励学生在跨学科的背景下思考和解决问题。

3.以生成问题为拓展

以上三种问题都属于预设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和解决特定的学习目标或主题。生成问题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由学生自发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对预设问题的延伸、深化,也可能是针对新的情境、信息或疑惑所产生的新问题。生成问题反映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学习兴趣,有助于促进其深层次的学习和探究。在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非常有价值的,理想的状态是让学生带着预设问题走进课堂,带着生成问题走出课堂。

四、未来愿景:见解总结与行动建议

综上所述,此跨学科学习单元整合了多个学科知识,通过“1+4+16+N”问题链框架(图2)深化学生对春联文化的理解,同时提高他们整合多学科知识进行创新表达的能力。该框架不仅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纵深探索、广泛联系,还促进了他们的批判性与创新性思维的发展,提升了学生将不同学科知识整合和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擅于利用跨学科思维学习的核心素养。

展望未来,建议教师进一步优化问题链的设计与应用,引导学生通过问题链探究实现深度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发展跨学科知识应用能力,为培养具备未来社会所需素养的公民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

本文为长沙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大美育视域下的中小学美术教师跨学科教学胜任力培养研究”(课题编号:CJK202309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汤普森.支架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M].王牧华,陈克磊,李柯洁,等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尹少淳.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美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钟启泉.教学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

[4]王锋科.巧搭“脚手架”,帮学生建构科学核心概念[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7):146-147.

[5]李留建.问题链在提升学生语篇主题意义探究能力中的应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2,45(11):15-21.

[6]张少冬.“问题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2024(03):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