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师生联合党支部是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创新,通过师生党员融合,有效加强思政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以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创新实践为例,探索师生联合党支部建在科研团队上,通过经验与创新、育人与成长、党建与专业“三维度”融合来强化党建引领,提升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实践表明:高校师生联合党支部显著增强师生的协作,促进党建工作的创新,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师生联合党支部的有效性和可泛化性为高校深化党建工作提供了重点启示。
关键词:党建;“三维度”融合;科研团队;师生联合党支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都不可能具有的强大组织资源。把基层党建工作抓好了,我们的基层党组织牢不可破,我们的党员队伍坚不可摧,党的执政地位就坚如磐石,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无往而不胜。”[1]高校基层党支部作为党的基本单位,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及促进学科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学生思想的多样化,传统的党支部组织形式面临挑战,尤其是在提升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为应对这些挑战并推动党建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北京科技大学采取了师生联合党支部组织模式,将教师和学生党支部整合为一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这种整合不仅增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而且还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使每个科研团队成为党旗飘扬的战斗堡垒。[2]这种创新不仅符合新时代的教育发展需求,而且还极大提升了高校党建的质量和水平,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有效促进高校党建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分析了新时代高校设立师生联合党支部的背景和意义,总结了师生联合党支部在实践中的创新举措和显著成效,为高校高质量党建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新时代高校师生联合党支部的背景和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党建规模迅速扩大,但也面临新的挑战,如师生重业务、轻党建,导致支部活力和政治功能弱化,先锋模范作用减弱,未能将高校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因此,加强和创新高校基层党支部的建设,提升组织活力,是新时代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
目前,高校基层党支部主要是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这两种模式虽各有合理性,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教师党支部党员教育学习“浅尝辄止”,组织生活与业务学习未能有效融合;学生党支部党员流动性大,缺乏有效引导,理论水平不足及组织生活形式大于内容等问题。这些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和学生党支部“自弹自唱”,缺少交流协作,未能形成有效的支部协同效应。长此以往,导致党员间缺乏相互监督、相互促进,支部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把支部建在科研团队上,组建师生联合党支部是党组织创新的一种党建模式。打破常规的教师与学生身份界限,将教师和学生依托科研团队,整合编入同一个组织体系,解决了传统教师与学生党支部“各自为战”的问题,通过将教师党员的成熟稳重与学生党员的青春活力深度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素养培育无缝衔接,通过党建“三维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创新举措,有效深化了党的基层建设和成员的内涵发展,增强了教学相长,显著提升了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M66zTqxWx3sA+WtXFscvvA==造力[3]。党建“三维度”融合分解示意图,如图1所示:
1.经验与创新的融合。结合教师党员的稳定性与学生党员的流动性,联合党支部创建了一个经验传承与创新思维的互动平台。教师党员不仅传授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而且也被学生的创新思维所启发,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促进双方在交流中共同成长,同时弥补了学生党员流动带来的党建断层。
2.育人与成长的融合。通过组织生活的密切互动,师生联合党支部打破了师生间的隔阂,增强了彼此的认识和联系。这种模式为教师党员提供了新的空间以便发挥其立德树人主导作用,同时为学生创造了寻求思想进步的机会,促进了双方的个人和职业发展。
3.党建与专业的融合。教师和学生共同准备和参与组织生活的各项活动,确保活动的质量与效果。同一专业背景下的共通性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够在党建活动中分享专业知识,加强专业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党建工作与专业发展的协同进步。
可见,师生联合党支部有效弥补了教工和学生党支部“各自为战”的不足,通过党建“三维度”融合,有效增进了师生的和谐关系,激活了支部的组织功能,充分发挥了师生典型榜样的引领作用和创新思维,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高校师生联合党支部的探索和实践
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学院)党委以新材料加工科研团队为试点,将团队所有教师及博士研究生编入同一个党支部,现有党员30名,其中教师党员7名,博士研究生党员23名。经过建设,师生联合党支部在提升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创新力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1.优化支部设置,提升组织凝聚力
选派责任心强和业务能力精的教师担任主要行政负责人,选拔忠诚、干净、有担当的教师党员担任支部书记。同时,为确保梯度性和衔接性,选拔低年级的优秀博士研究生党员为支部副书记,并配齐5名师生支委,打破传统身份界限,依托同一科研团队、项目组的教师与博士研究生党员组成师生联合党支部,不仅促进师生沟通与交流,而且还强化教师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在日常组织生活中,一方面,教师党员给学生传授最新科技前沿理论和科技成果,深入讨论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学术论文撰写和创新创业竞赛的新思路、新理念;另一方面,教师党员和学生共同交流理论学习体会和思想认识,相互切磋和帮助。这种模式不仅提升党员的政治意识、学习质量和党性修养,而且也加深了师生感情和理想信念,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组织力。
2.夯实制度建设,加强组织战斗力
师生联合党支部的建立,更便于深入基层调研,及时了解并解决师生诉求和实际困难,拓宽师生党员参与日常事务及党内民主决策的渠道,增强支部工作的透明度和民主性;健全各类激励、帮扶机制,从制度层面确保党务工作的长效实施。通过支部书记抓党建的年终考核机制,激发党员干部的积极性,提高其岗位的胜任力和责任履行能力。通过党委强化、支部实化、党员亮化“三化工程”构建党建科学规范化管理,梳理和优化工作制度及管理方式,明确党组织职责,促进整体发展的高质量水平和可持续性。
3.创新联动模式,增强组织创造力
师生联合党支部将党员思政教育、学术教育、服务管理等工作全面融入立德树人和业务发展中,增强基层党支部的创造力。通过党建和思政教育联动,解决教师党支部活力不足及学生党支部流动大的问题,不仅为教师党员在立德树人方面提升了育人功能,而且也为学生党员提高理论水平和拓展学术视野创造了广阔平台。通过党建和学术教育联动,将支部建设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良好的师生和谐关系和学术氛围,激发教师党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党员;多元化、特色化的党建活动为支部学生党员的教育监督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培养方案,有效提升学生科研素养和爱国意识,筑牢学生成长根基,推动支部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党建和服务联动,为学生党员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通过支部建设和组织活动,激发师生党员谋事、干事的热情,为我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施展才能、建功立业。
新时代高校师生联合党支部成效和建议
师生联合党支部作为高校党建的创新实践,通过师生党员的紧密合作和互动,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66855aebed559e01a6264bd0e340534fcf7f6c81c86d6b91ab206f94f6194fa0力和创造力。本文强调师生联合党支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激发党建创新和推动师生和谐关系的关键举措。该模式通过融合经验与活力、育人与成长以及党建与专业形成党建“三维度”融合,为高校党建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院师生联合党支部是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党支部建设的指导思想进行了积极探索,为构建具有生命力和战斗力的高校党组织体系,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提供了重要支撑。持续优化和深化该模式的实践探索,对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价值。
联合党支部促使学院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推动师德师风建设。通过构建广泛的师生交流平台,改变传统的“一对一”联系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了解,全面推进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和师德师风建设。通过以党建活动为核心,解决科研和日常生活中的师生矛盾,进一步加强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联合党支部将党建业务有效融合,突出组织建设创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素养的无缝衔接,教师党员在组织生活中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权威影响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将教书育人的职责有效扩展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引导学生党员投身于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联合党支部发挥党建引领,提升“三力”成效。通过师生党员在学习、科研及社会实践中的紧密合作,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让党建活动贴近师生实际,增强党建引领的影响力和实效性,提升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为社会和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作贡献。
综上,深化师生联合党支部建设的理论研究是关键。一是要完善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的作用机制和效能评价体系,为高校党建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通过理论创新,为师生联合党支部的持续优化提供理论指导,确保其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二是要通过研究师生联合党支部在推动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核心任务中的作用,探索党建与学校发展的深度融合新模式,为学校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精神动力。三是扩展师生联合党支部的实践案例研究也至关重要。这有助于增强该建设模式在社会各类场景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通过收集和分析不同高校师生联合党支部的实践案例,总结其成功经验与挑战,不仅能为各类高校提供可借鉴的党建模式和策略,而且还可以推广至科研院所、国企、私企等不同基层单位组织,促进党建工作的创新成果在全社会的广泛应用和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建强战斗堡垒 夯实执政之基——党的十九大以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综述[EB/OL].(2022-10-09)[2024-10-15].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09/content_5717022.htm.
[2]让每个党支部都成为党旗高高飘扬的战斗堡垒——中央和国家机关深化“四强”党支部创建工作综述[N].人民日报,2023-08-27(1).
[3]张武装,彭仕亨,傅航.高校师生联合党支部组织力提升研究——以Z大学F研究院为例[J].科教文汇,2022(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