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世界一流大学是指在世界上教育实力雄厚的大学,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与开拓者。在长期本科教育的改革与探索中,世界一流大学本科教育不断发展,形成了自身人才培养的基本特点。主要呈现以下特点:营造社区环境,致力培养卓越人才;打破学科壁垒,塑造学生跨学科素养;选拔过程严格,考核指标丰富多样;关注新生教育,进行学术科研指导;加强交流合作,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供经济援助,资助体系全面完善;课程设置多元,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加强教师培训,建设一流师资队伍。通过借鉴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从培养目标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启示,以期对我国本科人才培养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
问题提出
本科教育是大学的立身之本。在大学的多项使命中,唯有一项任务无法被社会其他组织所取代,那就是本科教育[1]。本科教育对学生个人成长以及高校蓬勃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一流的本科教育与本科人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迫切需要。2016年12月,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已明确提出,“没有高质量的本科,就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学”[2]。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清华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建设一流大学,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在总体目标中提到,“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是面向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4]。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则指出,“强化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置于战略性地位。”在相关研究成果中,王强(2009年)等认为一流大学本科教育所具备的基本特征中便包括高质量的生源,一流的人才是一流本科教育的立身之本[5];冯利(2020年)认为人才是大学争创“一流”的宝贵资源,人才培养则是大学创建一流大学的关键所在[6];斯坦福大学校长施瓦兹·单(2015年)认为斯坦福教育学院的使命就是尝试采用全新的、更好的方法,以为所有人提供高质量的教育[7]。由此可见,对于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基本特征进行研究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通过分析世界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基本特征,借鉴其成功经验,从而能够为己所用,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道路。
本研究选择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世界一流大学本科教育基本特征。具体原因如下:一是世界一流大学通常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具有引领性作用[8]。而这五所学校在国际范围内都有较大影响力,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先行者与开拓者。二是在各类世界大学排名中,这五所学校各项指标也均名列前茅,是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通过对这五所学校官网所搜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从而抽象归纳出世界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基本特征。
世界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基本特征
1.营造社区环境,致力培养卓越人才。世界一流大学注重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建立背景不同、兴趣不同、文化不同的人才社区,强调培养优质并能够对社会作出贡献、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才。才华相似但背景与见解不同的学生在相同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自由交流,从而能够极大地开放与拓展思维。例如:麻省理工学院注重学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强度和连续性以及对麻省理工学院文化的沉浸;哈佛大学致力于培养政治领袖、学术领袖以及公民领袖;耶鲁大学提倡培养政界精英;斯坦福大学注重培养“创业之领袖、国家之栋梁”;麻省理工学院致力于培养军事领袖、科学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新加坡国立大学重视培养发展中的面向未来的人才。由此可见,世界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具有如下特点:第一,致力于培养各行业的领军人才作为政治领袖、学术领袖、行业领袖的后备军;第二,致力于培养各行业的精英人才,知识经济时代,精英人才是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具有核心竞争力;第三,致力于培养各行业的实用人才从而为行业、社会、国家发展作出贡献。在培养目标上,对于卓越人才的追求与塑造是世界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孜孜不倦追求的课题。
2.打破学科壁垒,塑造学生跨学科素养。在第四次产业革命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T型模式”(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发展日益深化的背景下,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深度与广度都在提升。实际的工作与生活,乃至社会问题都日益复杂,以单一学科、单一思维解决问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新时代背景下对本科所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重视塑造学生的跨学科素养。他们需要在学科之间的空间中找到解决方案,并整合不同领域的见解从而解决问题。因此,世界一流大学本科教育均重视学生跨学科学习,塑造学生跨学科素养。通过打破学科壁垒,开设相应的跨学科课程、开展跨学科项目或活动从而促进不同学科交叉融合,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增加所培养人才的不可替代性。
3.选拔过程严格,考核指标丰富多样。世界一流大学在考核录取的过程中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录取比例相对较低,入学竞争较为激烈。总体来说,常春藤盟校的平均录取率仅有7.3%,平均每13人中仅有1人被录取。世界一流大学普遍遵循严进严出的原则,因此较低的录取比率与超高的录取难度,使得不少学生对世界一流大学望而却步,但无形中也为小班教学、个性化服务、针对性教育提供了基础。第二,选拔过程较为严格。世界一流大学在选拔学生时,选拔程序透明规范、选拔过程较为严格。哈佛大学在进行录取时,会有初始筛选、初次评价打分,直至全体终极投票等多个环节。斯坦福大学实行整体录取的方式,学校会力保对学生资质的审查综合全面。麻省理工学院则是先由高级招生官员阅读学生申请、再由招生官员评估,经由多个环节之后,招生工作人员和教员组成多个小组再进行权衡。第三,考核指标丰富多样。世界一流大学在选拔学生时注重多元化的考核指标。除记录学生的基本信息和相关数据之外,还会有学术成就、智力活力、课外活动、独特性、个人背景、个人的成长和潜力、兴趣与活力等考核指标。
4.关注新生教育,进行学术科研指导。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生在新生阶段便会有相应的学术指导,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本科教育阶段的目标。在平时有专门人员为学生答疑解惑,或与学生进行学术探讨与交流,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并开始探索可供他们选择的学术道路。哈佛大学首先提出新生研讨课,耶鲁大学包含一系列多元化课程的第一年研讨计划,麻省理工学院为每个本科生都设置了一位导师,斯坦福大学学生与学术顾问形成了一种长期而稳定的学术关系。世界一流大学还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学习项目,如麻省理工学院的中央课程计划、大地系列学习社区、实验研究小组;斯坦福大学的沉浸式体验学习项目、“新生101”和“转学101”(该项目为学生主导式讨论课程,为刚入学的新生以及转学生开设);哈佛大学在大一就向学生提供研究机会,包括教员助手计划,给予学生机会成为教授研究助理,共同参与科研。
5.加强交流合作,拓宽学生国际视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兴起,人才国际化应运而生,拥有国际先进理念、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成为战略性争夺资源[9]。世界一流大学采用交叉注册或是国际交流的方式来加强与其他学校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国际化素养。在课程注册方面,世界一流大学在校内以及校外都可以交叉注册。校内,哈佛的学生可以在各院系交叉注册,跨系科学习[10];校外,哈佛大学与塔夫茨大学、布朗大学以及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进行跨系、跨学科、跨校选课。在国际交流方面,世界一流大学都设置了各种本科生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如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生交流项目(SEP),该项目是该校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全球性项目。麻省理工学院倡议在全球范围内为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创造体验式学习机会。斯坦福大学在澳大利亚、柏林、开普敦、佛罗伦萨等世界各地提供海外学习机会,并与以下三所学校均有合作关系:霍华德大学、莫尔豪斯学院和斯派尔曼学院。耶鲁大学则鼓励学院学科之间融合发展,积极寻求与国际顶尖大学的国际教育合作伙伴关系[11]。例如:2011年,在新加坡建立的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让学生可以通过此类课程以及项目更新国际理念、提升国际素养、拓宽国际视野。
6.提供经济援助,资助体系全面完善。世界一流大学资助体系完善且资助力度较大,通过为学生提供各类奖助学金以及经济援助从而帮助学生减轻经济负担,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世界一流大学主要通过奖助学金(校内奖助学金和校外私人奖助学金)、经济援助(国家拨款、各地拨款)、贷款等方式帮助学生。
耶鲁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是屈指可数采用“无视经济需求”招生政策且适用所有申请学生的高校。麻省理工学院在2021年—2022年授予本科生的平均奖学金为53,997美元,2022年无债务毕业的学生占85%。新加坡国立大学从2022—2023学年开始加强对低收入家庭学生的经济援助计划,并为学生提供了丰厚的奖助学金。耶鲁大学自2006年以来,大学生财政援助的年度预算从5,900万美元增加到2.18亿美元,贷款毕业的学生比例从43%下降到15%。由此可见,世界一流大学在资助力度、资助人数、资助金额方面都投入巨大。
7.课程设置多元,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世界一流大学往往立足通识教育课程,倡导学生全方位发展。通识课程始终坚持对学生思维和能力的重视和造就,是通识教育在持续的摸索和实践中形成的[12]。世界一流大学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注重文理兼修、跨越学科界限、阅读经典文本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具有高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世界一流大学也注重增加课程选择弹性,实现学生个性化选择,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具有课程数量较多、课程弹性较大、课程领域较广的特点。例如:耶鲁大学的研究计划(蓝皮书)为满足学生选择需求,于2022年—2023年开设了大约2,000门课程。哈佛大学的课程选择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经导师允许,可以在规定时间增加与删除课程。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模块化学习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度,为学生提供自由学习的机会,以鼓励学生通过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或通过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专家接触,探索他们学科以外的学习。
8.加强教师培训,建设一流师资队伍。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世界一流大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世界一流大学普遍建设了一支多元化的教师队伍,并且加强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注重所聘教师的专业素养。新加坡国立大学于2021年启动了模块设计院(MDI),该项目秉持“学习者中心”,进行头脑风暴式讨论,使参与者在短时间内设计或重新设计模块,以促进显著的、长期的学习。对于助教,也开展了教学助理计划(TAP),采用在线同步模式进行微教学,并在教学环节结束后助教及时得到相应的反馈。教学档案可以让教师们记录他们作为学术教师的成长过程以供反思,这也是晋升过程中的关键。世界一流大学也设置有专门的教师发展中心,如哈佛大学于1975年成立了“哈佛—丹佛斯中心”,后改名为“教学和学习中心”。斯坦福大学开设了教学与学习中心,以公平作为工作的中心,为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注重核心实践和内容深化,为新的教学实践提供支持环境;致力于培养教师的领导力,为教师成为行业领导者提供帮助,通过制度化的管理致力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结论与启示
1.明确卓越人才培养目标,优化生源结构。培养卓越人才不仅是“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重要课题,而且也是各类高校的重要任务。第一,在培养目标上,要立足社会需求确立培养目标,顺应时代潮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增长点,顺应新一代产业革命以及科技革命对于人才的需求,针对性地提出各专业培养目标。第二,应根据各高校自身地缘优势、办学定位、办学特色确定培养目标,防止盲目从众,如省属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打造培养目标的独特性,并将培养目标操作化、可量化,以此作为毕业要求基本标准。第三,卓越人才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应避免目标过于高远而无法落实,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其他高校在因地制宜地复刻世界一流大学内部发展逻辑时也需要时间检验。第四,优化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目前,我国招生选拔以高考为主,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给予学生自主权,促进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一方面,高校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以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关注学生的特长、兴趣及其良好发展的潜能;另一方面,也应关注生源结构的多元化,大学校园应“开放自由、兼容并包”,所有学生都可进行文化交流从而产生思维碰撞。总而言之,在生源结构上要重视学生背景的多元化,在培养目标上则希望学生不仅仅执着于进入世界一流名校这个狭隘目标来构建生活与期望,而是专注于成为更好的自己。
2.加强师资队伍优化建设,聚焦新生教育。世界一流大学致力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教学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教师给予学生学术科研指导。因此,高校与教师应尽早帮助本科学生找准发展方向,明确研究兴趣,为四年的本科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一,打造优秀师资队伍,面向全球招纳优秀的师资,注重师资结构的多元化,不囿于本土,综合考量教师素质,避免高校教师“近亲化繁殖”,力求达到师资队伍的合理化与多元化。第二,建立全方位、多维度、多形式、宽领域的教师培训体系,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采用头脑风暴式讨论、微教学、集体备课、整理教学档案、在线协作等方式,帮助教师不断反思并尽快成长。第三,建立良好的导生关系,无论是本科学业导师或是学术顾问,学生与导师是一种持续对话的伙伴关系,学术顾问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制定规划、给予反馈,加强对学生的学术科研指导,帮助学生更加顺利地探索感兴趣的焦点领域。高校应积极落实本科导师制,为每位本科生所配备的指导教师应充分发挥作用,而非只是流于形式的导生关系。第四,本科导师或相关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制定完整的四年科研计划,以各种学习项目或学习计划为抓手,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研究机会,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学术科研指导与锻炼。
3.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提升学生跨学科素养。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设置往往立足于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具有灵活性以及可选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我国的本科课程依然存在着“水课”“金课”之争。此外,具有班级容量小、研究性学习、研讨式教学、非量化考核特点的新生研讨课的实际效果在我国似乎有些“水土不服”。因此,建设精品课程、注重通识教育、打造个性化培养计划、适应本国国情是我国本科课程建设的重要着力点。第一,高校要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明确规定其学分、课时,增加通识课程的占比。由于绝大多数课程都是以“学科的内在属性”为起点,课程内容、组织形式便会较为死板。因此,在课程选择上,要注重课程弹性,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注重课程的连续性、衔接性、多样性、耦合性。第二,在专业选择上,要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灵活地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允许学生不受第一专业的影响,选修、辅修自己感兴趣的第二专业,可随心搭配跨学科课程。学校应积极开展各类跨学科学术项目,不设专业限制,允许所有学生参加,让他们在有共同兴趣的学生和教师群体中,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审视紧迫的社会挑战。第三,在跨学科课程上,教师及高校应厘清跨学科课程的内部逻辑,注重跨学科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防止“拼盘教学”。
4.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校园文化软实力是一所大学综合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13]。第一,高校可采用定制分配舍友房间的分配方式,让具有相同习惯但又各自具有可供舍友学习之处的学生更有可能分配在同一间宿舍,便于不同学科、不同背景的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实现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打造宿舍社区,进行学术交流探讨。宿舍作为最小的社区单元,生活和学习应该是一体的,而不是分开的。宿舍社区让学生有机会与来自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同学交往,发展社交技能,拓宽知识面;与此同时,学校应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活动育人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第三,高校应积极开发创新课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行多元的学术交流。例如:耶鲁大学汇聚和培养了各种背景的学生,该校于1968年设立的住宿学院研讨会项目致力于开发传统院系结构之外的创新课程,同样,研讨会的讲师构成多元。第四,开放的校园文化往往具有跨学科、跨国界、跨种族的特点。在国际交流上,一方面,应允许校内校外交叉注册课程,开放大规模线上学习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打造全球性学习社区;另一方面,打造享誉世界的国际性高校品牌、加强双方交流、派遣国际留学生、开展国际实习项目、联合培养学生、利用双方优势联合办学,最终实现互利双赢。
综上所述,我国本科人才培养相比世界一流高校本科人才培养依然还有不少薄弱点亟待攻克,社会、国家、时代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促使我国本科人才的培养不断深化。通过对世界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特征的分析,从而合理借鉴世界一流大学本科教育和本科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对于改进我国的本科教育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如何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情况合理吸收这些经验,使之真正得以落实并产生实际效用还需要不断思考与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 邬大光.重视本科教育:一流大学成熟的标志[J].中国高教研究,2016(6):5-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培养什么样的人 办什么样的大学——对话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EB/OL].(2016-12-29)[2024-05-17].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612/t20161229_293339.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培养一流人才方阵[EB/OL].(2021-04-22)[2024-05-17].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2104/t20210422_527566.html.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4-04-18].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5]王强,周刚,朱启超,等.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现代教育科学,2009(9):46-51.
[6]冯利.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经验及启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2):88-89.
[7] 刘爱生.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教师发展与院长职责——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施瓦兹·单访谈录[J].高校教育管理,2016,10(4):1-5,43.
[8] 王亮.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内涵、理念及路径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2(Z1):12-16.
[9] 张新年.人才国际化:历史进程、特征趋势与治理策略[J].南京社会科学,2020(5):44-50.
[10] 周家华. 大学文化与大学文化资源整合[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229.
[11] 索成秀,蒿楠.耶鲁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战略、保障[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3):56-62.
[12] 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
[13] 张学洪.提升大学校园文化育人软实力[J].高校理论战线,2012(8):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