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强艺术类高校实践育人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以及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注重艺术类高校实践育人也是高校全面深化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以艺术类高校实践育人为切入点,对艺术类高校实践育人现存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并提出艺术类实践育人的科学路径。
关键词:实践育人;资源整合;拓宽平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要“善用社会大课堂”,要建设用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这标志着实践教学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力量和关键一环。随着艺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艺术形式的多元化,艺术类院校通过实验实习、专业实训等形式推广实践教学,实践育人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开展“三下乡”、勤工助学等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北京舞蹈学院将完成国家重大任务纳入实践育人体系,构建“思政+舞蹈”“学研创演”四位一体实践育人模式,突出思想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家国情怀,并建立创业园,整合校内外资源,强化分类培养指导,推动产学研协同育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艺术类高校实践育人的功能价值
1.提升艺术素养。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需要欣赏、评价并通过自己的创演、创作呈现艺术作品,进而在不断的艺术实践和反思中提升艺术审美水平。这种艺术审美水平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艺术领域取得更好的成就,而且也为其未来生活提供更丰富的精神滋养。
2.在跨学科、跨场域的体验中激发创新意识。在课堂之外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与不同专业背景的人进行合作和交流,这种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同时,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艺术作品与其他领域的知识相结合,从而创作出更具深度和广度的艺术作品。
3.培养社会责任感。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不断关注社会问题、时代需求,通过艺术作品讴歌人民、讴歌时代、传递正能量,为社会作出贡献。学校学生参与艺术乡建,用艺术点亮乡村的美育,这种社会实践不仅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艺术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和价值,而且也让他们学会了如何为社会作出贡献,从而培养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4.文化传承与创新。一方面,通过深入学习和场景化的实践,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艺术创新,推动艺术的发展和进步。这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不仅有助于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而且也为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艺术类高校实践育人现存问题
1.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融合不深。一是实践育人与思政教育在理念上缺乏深度融合。一些高校将两者视为独立的教育环节,没有将思政教育的理念贯穿于实践育人的全过程。二是实践育人与思政教育在内容上缺乏有效衔接。思政课程往往侧重于理论讲授,而实践活动则更多强调技能训练和经验积累,两者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导致学生在实践中难以将思政教育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是实践育人与思政教育在方法上缺乏创新。当前,实践教学多采用传统的讲授、示范等方式,缺乏对学生思政素养的培养,而思政教育也多采用灌输式教学,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导致两者难以实现优势互补。
2.社会合作与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就目前现状来看,艺术类高校在校企合作中面临合作模式单一的问题,缺乏战略思维创新,导致合作领域较窄。一些合作可能仅限于较为短期的艺术实践项目,项目结束后再无联络机制维持,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和合作愿景,限制了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艺术类高校与企业的互动不够频繁,也未能建立持续的交流与合作机制,导致合作机会和潜力未能被充分挖掘。同时,也存在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吸引优质的艺术类高校进行深入合作,或者高校的研究成果无法有效转化为企业的创新动力,就容易出现社会合作与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等问题。
3.艺术类高校实践资源配置不均。一是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尤其是地方艺术类院校可能在资金、设施、师资等方面与发达地区或顶尖高校存在较大差距,在平台、资源等方面,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有着诸多“瓶颈”,不同地区或高校可能获得的当地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影响实践教学资源的配置。二是实践教学资源分布不均,一些优质资源可能集中在少数优秀学生或特定学科专业上,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平等的优质实践机会。
艺术类高校实践育人的路径探索
1.积极推动育人于行,推进专业实践与思政教育融合。一是要更新教育理念,将实践育人与思政教育统一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深化内容融合,将思政教育的理念和要求贯穿到实践育人的各个环节;二是要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社会实践等教学方式,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塑造的有机统一;三是要完善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全面的教育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
2.大力发展校企合作等创新合作模式。因为艺术类高校专业的多样性,需要与企业探索多样化的合作模式,如共同研发、技术转让、人才培养等,以适应不同合作需求。高校与企业之间,一是要有明确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和激励机制,确保各方在合作中的分配得到保障;二是要加强沟通与协调,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三是要建立长期的合作愿景,高校和企业应共同制定长远的合作规划,明确合作目标和发展方向;四是企业应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建设,高校应注重专业成果的转化应用。
3.搭建多层次实践教学平台,均衡配置资源。艺术类高校可以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开放性的实践教学平台,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高校应根据各自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同时依据不同类型的专业特点,分类构建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二是利用“互联网+”、虚拟仿真、慕课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智能实践教学新形态,推动实践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三是构建课程实践、实习实训、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四是鼓励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研究,扩大实践教学改革项目比例,培育创新性、示范性实践教学改革成果。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建立校院两级管理体系,确保实践教学的高效运转。与此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参与高校实践教学,提供更多实践资源;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资源的管理制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培训、引进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根据社会需求和资源条件,不断更新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探索个性化实践教学模式,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逐步解决实践教学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雪玲.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践育人的理论思考与路径探索 [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3(2):46-48.
[2]郝保英,王涛.“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性论析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10):106-112.
[3]曾令辉.论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整体性[J].思想教育研究,2019(1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