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剪纸:剪出乡土画卷,展现民俗之美

2024-11-09 00:00宋笑飞
中国故事 2024年10期

【导读】中国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尤其在豫西地区有着深厚的渊源,其传播广、技艺巧、品类多,堪称剪纸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本文着重对豫西剪纸艺术的起源:从周朝至今3000多年的流传史;剪纸技艺:对称剪、阴刻剪、阳刻剪、点色剪、绘色剪等;社会用途:节庆、喜庆、殡葬、祈福、驱邪、祭祀等;艺术风格与特色:相通性、原创性、奇特性等作详实阐述和探讨。

剪纸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剪纸是用剪和刀在纸上剪刻镂空的图画。用剪刀剪的叫剪花、剪画;用刻刀刻的叫刻纸,通常采用阴刻、阳刻、单刻、叠剪相结合的手法。由于它构图简练,造型逼真,朴实粗犷,在现实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如日常生活中鞋花、帽花、枕花的底样,节日喜庆里的窗花、门笺(剪纸的一种形式,像旌旗一样,逢年过节挂在门上,用于驱灾辟邪、招财纳福)、墙花、中堂花、顶棚花、炕围子花、灯花、喜花等,丧葬做的“吊幢”等。色彩有单色、双色和印染花色。如今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已被运用在电影动画、舞台美术、书籍装帧、商品广告以及印染、服装设计等领域中。

一、起源

民间剪纸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朝。据《吕氏春秋·重言》记载,周成王小时候与弟弟叔虞玩耍时,把一片桐树叶剪成玉圭状给弟弟玩,开玩笑说:“如果我继位,就封你为诸侯王。”此话被在场史官记下。成王继位后,叔虞重提此事,“天子无戏言”,成王只得封叔虞为晋国的诸侯王。晋祠里有这么一副对联:“悬瓮山高,碧玉一湾分晋水;剪桐泽远,慈云千古荫唐村。”说的就是剪桐封弟这段趣事。古老的剪叶习俗在三门峡地区的农村一直延续,很有可能是本地区剪纸的源头。又一民间传说称,道家始祖老子骑青牛到函谷关时,这里正瘟疫流行,百姓无药医治。农历正月二十三,青牛突然口吐黄血块(牛黄),老子用白面和此物制成药丸让得病的百姓服下,于是百姓得救,瘟疫消失。百姓为感谢老子和青牛的救命之恩,每逢农历正月二十三,就用植物叶子(后来用黄纸)剪成牛的形状贴在门上以防病驱邪。这些记载和传说侧面印证了这种习俗可能的起因:作为消灾祈福象征物的雏形。

二、发展

东汉蔡伦发明纸张以后,剪纸艺术迅速发展。目前发现最早的剪纸文物是南北朝时期的《对马》《对猴》等五幅团花作品。汉唐时期的民间妇女将金银箔和彩纸剪成花鸟状贴在鬓角为饰,剪各种花草图案以美化生活。宋代剪纸更加盛行,使用面更广,像礼品的点缀,窗、彩灯的装饰等都可用到剪纸。明清时期,小孩衣帽和妇女头巾等衣物服饰开始在剪纸作品中大量出现,剪纸被用于四时节庆和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剪纸艺术得到长足发展,既有众多业余爱好者,更有专门的研究人员,剪纸题材也越来越广泛,它已经不单是豫西民间装点新房和新娘嫁娶的饰品,还成了专供欣赏的现代民族美术工艺品,并走向国际舞台。

民间剪纸艺术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现列举几种在豫西有代表性的剪纸类型。

对称剪纸。它是把一幅剪纸对折起来剪或刻,剪好后分开形成一幅对称的图案。传统剪纸中许多内容都是有一定含义的,如双鱼、鸳鸯,对称剪纸从内容需要出发,不是为了对称而对称。

阴刻剪纸。阴刻剪纸是把画稿中的墨线刻空,即将形象上的线条刻掉,留住所有底面。阴刻剪纸还有一种是留线条、留底子,刻去块面。

阳刻剪纸。又叫单色剪纸或黑白剪纸,与阴刻剪纸相反,即刻去空白,留住线条或底面,衬以白纸,它朴素大方,其效果如同印章里的朱文一样,所以也是最普遍、最有特色的一种剪纸形式。阴刻和阳刻两种表现手法结合,能让作品富有变化。

点色剪纸。又叫染色剪纸,刻在宣纸或扣纸上,刻好后用毛笔点色,色彩中加白酒,颜色就不会向四周散,只向下渗。民间多采用透明又鲜艳的染料,如洋红、洋绿、杏黄等。

绘色剪纸。绘色剪纸俗称“铜写料”,是用金、银、黑等颜色的纸剪刻成单色剪纸在下面衬上白纸,再在白纸上用颜料绘制细部,剪和绘融为一体。还有一种不用衬纸,直接在剪纸上进行细部勾绘。

套色剪纸。套色剪纸需要多留线,多剪空,用阳刻手法处理。正稿用黑色或金色纸,刻好后套上各色彩纸,彩纸多是蜡光纸。另一种是正稿为黑色或深蓝色,套色不按物体形象轮廓套,可套在线内或线外,其效果大红大绿,十分自然,乡土气息浓郁。

三、用途

节庆。小年(即正月二十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节日,其中春节剪纸最盛,尤以窗花的使用量最大。一般在农历腊月二十七左右,家家户户把风门和窗户上的旧纸扯掉,重新糊上新白纸,再在白纸上贴上窗花,春节新年气氛就红红火火地营造出来了。

喜庆。婚嫁、生子、乔迁新居、生日祝寿都要有剪纸,尤以婚嫁剪纸应用最为广泛。准备结婚的男方定下婚期后,给女方送的衣物、礼金、礼物等都要贴上红双喜字,其造型多样,寓意美好。而后布置洞房,不论是窑洞还是瓦房,都先用苇秆或麻秆扎成顶棚(现在这种顶棚不多了),在顶棚上糊白纸或花纸,再贴上红色或黑色象征两性相爱和祈求多子的鱼闹莲、太子耍莲、药葫芦拉牡丹等图案的剪纸团花。顶棚四角的角花用蝴蝶、蝙蝠等图案点缀,四周用板围贴上富贵不断头剪纸装饰。用白纸作底裱糊炕上的墙壁,再贴炕围花。炕围花一般选用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女方陪送的嫁妆,每一件上都要有剪纸,到了结婚当天,各种各样的喜花几乎是能贴的地方都要贴,营造出热闹红火的喜庆场面。

祈福。春节剪个“福”字或招财童子贴在门上、墙上,祈求来年福星高照,财运亨通。小孩满月时,当天剪一个猴子叠罗汉,意谓“辈辈封侯”,期望小孩长大能做官。夏收后,农户们剪一个头上长两个犄角的蛇形动物,俗称“小鳖神”,贴在粮囤上。据说有了它的保护,粮囤里的粮食吃不完,取不尽。

驱邪消灾。五月端午,天气逐渐炎热,各种蛇蝎毒虫危害人体,特别是儿童。农户便剪一些“五毒”动物,贴在墙上或绣在小孩肚兜上,祈求毒虫不要侵害儿童。在农村,年轻的邻居或亲戚病死不久,家人就用黄表纸剪成人形,用桃枝鞭打或钉在墙上,以期驱邪消灾。若家里婴儿得了夜哭症,就剪一个颠倒驴,贴在黄纸上,在上面写“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的符语,希望能驱邪止哭。哪家的孩子得了红眼病,就用红纸剪一些桃子穿起来,绑在筷子上,让孩子拿到十字路口挂到树枝上,口里喊:“卖桃啦!卖桃啦!”意思是把肿得像桃一样的红眼病送走。当然,现在已没有迷信的一面,只留下祈福的一面了。

殡葬。农村老人临终前,先要备好纸马,在扎好的纸马身上剪贴装饰物,用黑、蓝、紫三色纸剪成马镫、马鞍等,挂在马身上。老人一咽气,便烧纸马,象征老人骑马升天。出殡时用白纸剪成招魂幡,挂在柳枝上,俗称柳幡,象征着为老人招魂引路。最普遍的是用白纸剪成的内圆外方的纸钱,一路撒去,意为死者到了阴间有钱使。除了柳幡,还要剪香幡,香幡是用宽约80厘米的横条剪纸彩饰,每隔30厘米垂一横杆挂一排香幡,多层连在一起,垂挂于底坑院崖面,最高可达5米。院子大门框上挂门幡,门幡剪成镂空圆柱状,采用套剪手法,长1.5米,直径30厘米,像是老人走时照明用的灯笼。送葬时逝者长子背柳幡走在送葬队伍前,子辈手持长40厘米、直径15厘米的白色手幡,孙辈则拿红色手幡。柳幡、门幡和手幡把丧事场面烘托得既肃穆又壮观,这种形式也是后辈对逝者怀念和敬重的表达。

祭祀。寺庙祭祀除供奉食物外,还要用五色彩纸剪贴成鞋、帽、衣裤、被褥等物品,来敬神灵。农历六月六日给已故老人剪送“花扇”,用白纸剪成扇状,贴在棍子上,插到坟头,意为让老人扇风祛暑。农历十月一日给逝者送烧五色纸,剪纸冥钱俗称“送寒衣”,意为天冷了,给去世的人送去御寒的衣服和冥钱。农历腊月二十三,在灶王爷像前挂纸剪的灶王门帘烧香祭拜。农村老人逝去三周年时也要剪扎金山、银山和摇钱树等来祭拜,以示对长辈的怀念和追思。

游艺剪纸。每年清明节前后,母亲都要给孩子用红纸剪两个石榴、桃子或是红旗,一上一下贴在劈开横杆的高粱秆上,再从扫帚上折一个小叉枝,扎在竖着的高粱秆上,孩子拿着迎风跑动,剪纸在风的吹动下,带动横杆转动,相当于时下的风车。

花样剪纸。农村生孩子是一件大事,做满月很隆重,一般娘家妈要给闺女送虎头鞋、虎头帽、绣花肚兜、相公帽,这些都要先剪出花样贴在布上,然后再刺绣。旧时,农村老年妇女喜好戴颞花帽(一条绣花的布带),还有簪子等;男人戴相公帽,这些都要先剪出花样再制作。因此帽花、鞋花、肚兜花、枕头花、门帘花和工艺制作花等花样剪纸也是一个重要的有着很多种类的剪纸类别。

四、豫西剪纸艺术风格与特色

(一)相通性。三门峡地处秦晋豫三省交界处,向西过函谷关、潼关与陕西相接,向北与山西运城隔黄河相望,民俗风情与陕西、山西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其剪纸风格也有相互影响、共荣共生的特点。共同点很多,差异也十分明显。国家级非遗项目灵宝剪纸呈现的粗犷、质朴、率真、浑厚的艺术特色与晋、陕两省的剪纸特色相近。而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同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卢氏剪纸则集南方之细腻和北方之粗犷于一体。“黑色剪纸、男人剪纸、边剪边唱、染色剪纸”则是拥有300年历史的陕州剪纸的独特风格。在构图和染色上,三门峡辖区剪纸比秦晋剪纸要简洁明快,技法上也更纤细精致。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三门峡辖区剪纸兼有北方剪纸的粗犷和南方剪纸的细腻精巧,别有一番韵味。

(二)原创性。在染色方面,单色有黑、红、黄、紫、绿等色,其中尤以黑色为贵,染色剪纸有洋桃红、米黄和果绿点染而成,三色相互浸润,形成分色。染色窗花淡雅清秀,别具一格。另外一种是本地独特的“剪、染、画三合一”。就是先把外轮廓剪好,花蕊、叶脉和动物身上的纹路等线条部分用画笔勾描后再最后染色。这种窗花制作起来比较麻烦,必须经过剪轮廓、画线条和染颜色三道工序,一般是自剪自用。染色窗花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剪纸窗花,只有三色(红、黄、绿),点染之后,各色相互洇染,出现许多过渡色,显得层次分明。染色剪纸一次要剪好多层,线条必须简单,构图不能复杂,这样就形成了染色窗花简洁而淡雅的独特艺术风格。

(三)奇特性。三门峡陕州西张村镇南沟村被誉为“中国剪纸第一村”,南沟剪纸已有300多年历史,呈现四大特点:一是黑色剪纸;二是男人剪纸;三是染色剪纸;四是边剪边唱。其中黑色剪纸最为独特,我们国家大多数地区普遍认为黑色是不吉利的,但是在陕县一带,黑色窗花被用在春节欢庆气氛和喜庆场合的营造上,贴在窗上、洞房的顶棚上。老艺人说:“我们不忌讳黑,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门窗和顶棚是白纸作底,贴黑色剪纸,对比度高,使得图案更加鲜亮突出。这种崇黑习俗可能与夏代视黑为国色有关。因为此地是夏代的衍生地,夏代第十五代王夏后皋转战于此,死后就埋葬在陕县菜园乡雁翎关的一个山坡上。这也侧面为黑色剪纸受夏代尚黑文化的影响提供了一个佐证。对研究夏代尚黑文化在剪纸艺术中的影响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何艳鹏. 崤函群众文化研究[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