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人笔下的竹韵情怀

2024-11-09 00:00王莹俞灏泽冯浚英
中国故事 2024年10期

【导读】海南岛得天独厚的竹资源为海南文人提供了丰富的诗词创作素材、情感寄托以及生活哲学表达途径。因此,探讨海南竹文化在海南文人诗词中的表达对于传承竹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史论挖掘与文献整理,研究归纳海南竹类资源特点,并总结出海南文人“种竹栽竹、隐竹居竹、咏竹颂竹”三个关系,研究进一步阐述:海南文人与竹文化关系紧密、历史悠久,是重要的审美情趣对象;海南文人通过种竹栽竹、隐竹居竹、咏竹颂竹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与人格特征;现代社会应当传承海南竹文化高洁、坚韧等品质。

竹类植物,隶属禾本科竹亚科,据《中国植物志》记载,狭义的竹亚科有70余属,约1000种,主要生长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37属,500余种竹类植物,被誉为“竹的故乡”。海南岛作为我国最大的热带岛屿,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竹类植物,共有38种(含变种),其中海南乡土竹种有27种。海南岛的天然竹林主要分布在本岛的中南部山区、溪流河谷地带、沟谷雨林和山地雨林中。在竹类资源丰富的背景下,竹子成为中国各朝文人表达情感、抒发志向的重要媒介。竹文化在历代文人中广泛流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一、历史悠久的海南竹文化

自古以来,海南岛就拥有丰富的竹资源。王贽在《康熙琼山县志》中将海南岛描述为“地无虎狼,皆野藤竹”,明谊修《道光琼州府志》中记载“自儋至崖,丰草与丛棘间生,顽石与深沙载道,刺竹参天,杂树蔽日”,印证了自古以来海南岛竹资源丰富的史实。在地方文献中,对海南岛竹子种类最早的记载见于《正德琼台志》,记载有麻竹、白眼竹、黄竹等24种,并对不同竹种的产地、特性、用途作了简要说明,如描述麻竹为“茎特大,笋可食”,金竹“高三四尺,以铁线通其节,可作烟筒”,白眼竹“节有粉,可治痰,其篾最为适用”等。海南岛丰富的竹类资源深刻影响了海南文人的审美情趣,他们常在诗词中赞美竹子的高洁和坚韧。

二、海南文人种竹栽竹

自宋朝以来,便有海南文人种竹栽竹的记载。陈仲平在州城北隅建造了吏隐堂,堂前种植花竹,叠石成山,营造出一种具有岩壑之趣的雅致环境。早期的记载体现了海南文人在园居生活环境中对竹的认同,反映了他们对竹子这种高洁植物的喜爱。明朝正统年间,琼城之北有大族曰曾氏,逸士曾子志爱竹,绕屋种之,以供赏玩。御史唐顺庵赐匾曰“筠庄”。《民国琼山县志》里对“筠庄”的描述为:“环其居数亩不他植,猗猗然左右前后皆竹也。”明朝成化年间,“琼台王处士才,隐居郡城之东南,不慕荣利……乃即其隙地辟而为园,修竹美木……构轩一区”。海南文人常在所居之处种植竹子,营造雅致的居住环境,竹子也因此成为他们高尚情操的寄托对象。

唐氏家族是明代海南文化的重要贡献者之一,诞生了九名进士。唐瑜,对竹钟爱有加,他在城西一里处赏文同画,读苏家诗,亲植竹林,写下幽居乐趣:“锄园种竹已成林,新筑幽居傍绿阴。”此外,唐氏家族创办了海南历史上最早的书院之一——西洲PQIVcHh9jIJkRCW2Vz2GHQ==书院,在书院内,文人们在遍植竹木的环境中读书生活,竹子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文人种竹栽竹的记载一直延续到清代,明代王廷傅在知稼别业读书,他在轩前种植了数十竿翠竹,并搭配山石成景,形成了一个雅致的庭院。王廷傅自记:“余为之新厥门墙,辟厥窗牖,莳之以山花数种,翠竹数十竿”,此为轩中八景之一,林瀛诗:“种竹四围藓色斑,中开亭子路弯环。……坐对绿卿邀月共,庭随青士拂云还。”海南文人依竹而居,种竹自乐,与竹朝夕相处,培养了文人们高洁、坚韧的品格,形成了独特的竹文化。

三、海南文人隐竹居竹

山水竹林空间作为文人隐逸的理想场所,承载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高洁品质的追求。白玉蟾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白玉蟾,自号海琼子,善景求,妙写梅竹。因厌恶科举仕途,16岁时,离家云游,养真于儋州松林岭。在《海琼君隐山文》中,白玉蟾描绘了他的隐居环境:“有麋鹿以为朋,有松竹以为邻……茅庐竹舍,草坛松炉,不可以为寒,茂林修竹,冷风寒泉,不可以为暑。”竹子高洁、坚韧和纯洁的品格,是白玉蟾所追求和内化的品质。文人们倾向于在山水竹林之中寻求隐逸,既是为了远离尘世的喧嚣,也是为了在大自然中找到寄托精神和理想的对象。

山水竹林空间作为贤士选择居住的场所,表达了他们对自然和谐生活的追求。宋朝时期有记载:“黎子云,儋州人,家居城东二里许。昆仲贫而好学,所居皆林木、水竹,清幽潇洒。”此处描述的是黎子云的居所载酒堂,也是现今东坡书院的前身。黎子云是苏轼被贬至儋州时结交的儒雅之士,载酒堂得名于苏轼和黎子云在此载酒对饮、吟诗作赋的情景。东坡对此的记载为:“居临大池,水竹幽茂。”载酒堂被清幽秀丽的水竹环绕,文人在此专注于学问的追求和诗词创作,在竹林中找到精神的寄托。

山水竹林空间也作为贤士游玩的场所。“逸贤洞,在州西南旧河路之傍,洗兵亭东。有茂林修竹,阴森蓊翠。宋胡澹庵游览爱之,因辟为竹峒,暇日于此游玩。初有六客,已而一客后至,乃进用六逸七贤故事而名。”胡澹庵,名胡铨,是南宋时期的名臣,因官场失利被贬至吉阳(今海南三亚)。被贬期间,他常在蓊翠的树林中游玩,并在此开辟了一个竹峒。胡澹庵与友人们常聚于此,他们在竹林中吟诗作赋、品茗谈天,竹林的清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之地。“好竹平生志颇坚,谁知岛上有淇园?溪边六逸李太白,林下七贤杨巨源。”在诗句中,胡铨将自己比喻成坚韧不拔的竹子,以竹名志,表达了对竹子的喜爱和对自我坚韧品格的认同。

四、海南文人咏竹诵竹

海南文人借诗文推崇竹子高洁、坚韧、虚心的品质。明朝洪武年间,儒者王惠,建霜筠轩,学士解缙记述其取名缘由时说:“余友王君仲迪,以‘霜筠’名轩,取岁寒后凋之意……惟当事变,凛然特立,不动声气,而后知其与众异耳。惟竹亦然。”竹子在严冬中依然青翠挺拔,象征着文人的高洁品格和坚韧精神,竹子的中空结构则象征着谦虚内敛的态度。王惠通过种植和欣赏竹子,将这些品质内化于心,以此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被贬至海南儋州,他在儋州谪居三年期间,也不忘对竹的赞美。《新居》:“朝阳入北林,竹树散疏影。”东坡远离市井的喧嚣,享受竹林的清幽,欣赏竹林之美,在自然中寻找人生的思考和精神的寄托。“不用长愁挂月村,槟榔生子竹生孙”,流露出诗人在田园生活中的惬意之感,“竹生孙”象征着竹子生命力延续。《午窗坐睡》中写:“蒲团蟠两膝,竹几阁双肘。”竹几是一种用竹编制的夏季纳凉用具。苏轼午睡时将双肘放置在竹几上纳凉,以缓解海南夏天的炎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物与人并非割裂对立,而是和谐统一的。苏轼将“竹几”写入诗中,寓情于物,足可见苏轼对竹的喜爱之情。

海南文人以竹为友。《南越笔记》中记载:“士人多结竹为亭,坐卧其下,为消暑之会……有人面竹可为杖,琼南竹此为佳种,他竹率生荆棘。有藤竹,坚实耐久,长逾寻丈,皆与诸花杂植,以为园林之玩者。”文人士大夫将竹子的自然美与实用性结合,并搭配花卉用竹造景,以增添庭园的雅致与情趣。“棋惊宿鸟摇深竹,歌遏行云入九天”“涧小竹深流水细,林幽风转落花迟”等诗词表明竹融入海南文人的创作当中,成为文人表达情感、描绘风景、寄托思想的重要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南竹文化。

五、结论

文人对竹的深厚情感和文化表达,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时期,形成了独特的竹文化。从宋朝的陈仲平到清朝的王廷傅,海南文人在其诗词、画作和庭院设计中广泛使用竹子作为象征和装饰元素,体现了他们对竹子高洁、坚韧和虚心品质的崇高追求和对雅致生活环境的营造。竹子不仅是海南文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他们生活哲学和审美情趣的具体体现。

海南文人通过种竹栽竹、隐竹居竹及咏竹诵竹等对竹进行描绘和赞美,将竹子的自然美与哲学意蕴相结合,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和对生活的哲学思考。这种文化传统不仅丰富了海南的地方特色,也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厚底蕴增添了独特的一页。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保护和弘扬与竹子相关的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海南的竹文化不仅是对自然的赞歌,也是对传统3eaa68d53052551777f1b71b5edb18c1940739ee64e595a4b1823a21feaac85e文化价值的一种坚持和传承。我们应继续研究和推广海南竹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寻找更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启示,传承文人对竹子高洁、坚韧、虚心品质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林新春,方伟. 竹亚科分类学研究进展[J]. 竹子研究汇刊,2005(1).

[2] 何明. 中国竹文化研究[M]. 中国竹文化研究,1994.

[3] 单家林. 海南竹类的地理分布及区系特征[J]. 植物研究,1997 (4).

[4] 陈毅青,杨众养. 海南省观赏竹资源及发展趋势[J]. 热带林业,2003(4).

[5] 王贽修,关必登. 康熙琼山县志[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6] 明谊修,张岳崧. 道光琼州府志 第4册[M].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7] 唐胄. 正德琼台志 [M].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8] 朱为潮. 民国琼山县志 第三册[M].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9] 戴熺,欧阳灿,蔡光前. 万历琼州府志 下册[M].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10] 李贤修,蒋廷锡,和珅,等. 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琼州府[M].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11] 王贽修,关必登. 康熙琼山县志 康熙四十七年本[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12] 戴璟修,张岳,等. 嘉靖广东通志初稿·琼州府[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13] 萧应植. 乾隆琼州府志[M].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14] 戴璟修,张岳,黄佐,等. 嘉靖广东通志初稿·琼州府[M].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15] 周伟民,唐玲玲,辑纂点校. 历代文人笔记中的海南[M].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16] 张擢士,李如柏. 康熙崖州志[M].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