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客籍文人诗词中的贵阳城

2024-11-09 00:00:00杨庆麟
中国故事 2024年10期

【导读】诗词常被古代文人用来表达情感、记录风物,是了解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明代以前,贵州虽被纳入中央王朝统治范围,但因被视为化外之地,而与内地交流有限。明朝在贵州建立统治后,通过大力移民与发展文教事业,大大加强了贵州与内地的交流频率。在此过程中,作为省会的贵阳城因其政治、交通地位,而成为客籍文人经常驻足的地方,还因此成为他们笔下的重要景观。本文围绕明代客籍文人所作的有关贵阳城景观的诗词进行梳理和探析,借此了解明代客籍文人对贵阳的认识。

在古代中国社会,无论是入仕的官员,还是白身的读书人,都喜欢通过诗词来抒发感情、描绘风土人情、表达个人志向。因此,通过诗词来了解古代社会,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明代贵州虽是土司较为集中的地区,但随着永乐十一年(1413年)成为明朝第十三个行省后,中央为了实现对贵州的有效管理,派遣了一大批流官来到贵州,并建立了一系列地方管理机构。这些官员大都是科举出身,从小熟读儒家经典,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他们来到贵州后,一方面以诗会友,另一方面通过诗词记录下当时的所见所闻。贵阳城作为明代贵州一省治所驻地和交通枢纽,同时还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自然有许多省外的文人汇聚于此。他们或在此任职,或来此会友、游玩,并在此期间写下许多有关贵阳城的诗词,流传至今。本文以这些客籍文人的诗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他们留存至今的诗词进行梳理,考察其中有关贵阳城景观的作品,以此来了解明代外省文人对贵阳的认识。

、明代的贵阳城

既然是要研究明代的贵阳,首先就要对贵阳作出界定。“贵阳”一词既是行政区域的名称,即贵阳府;也是城市的名字,即贵阳府城。而本文中所指的贵阳,乃是指明代贵阳府城。该城最初不叫贵阳,而叫贵州城。

贵州城地处黔中,地理位置优越。万历《贵州通志》曾描写道:“富水绕前,贵山拥后;沃野中启,复岭四塞;据荆楚之上游,为滇南之门户。”因此,早在元朝贵阳就已建有一座夯土城,名为顺元城,这是元朝八蕃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治所。“贵阳府城,即元顺元城也。”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明王朝在大军进入黔中地区之后,并未采取如内地一般的流官制度,而是选择推行土司制度与卫所制度相结合的方式来管理。故在洪武初,朱元璋就将顺元城改为卫所驻地,“辛亥,四年……夏六月壬寅,置贵州卫”。从此,顺元城就被改名为贵州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为加强在贵州地区的统治,明朝设立贵州都司,同时在元代旧址基础上,对贵州城进行扩建与翻修。万历《贵州通志》记载:“会城(贵阳城),周回九里三分,洪武五年,都指挥马烨建。门五:北曰柔远,南曰朝京,东曰永安,西曰德化,西北曰圣泉。门各有楼,又敌台楼一,曰神机,窝铺五十,水关二。”由此可知,明朝初期,贵州城的居民大多是土司和卫所军卒。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廷在贵州建省,同时以贵州城为贵州建承宣布政使司,并在城内修建起布政使司衙门。永乐十八年(1420年),又设立提刑按察使司,至此,三司齐聚,贵州城正式成为贵州省会。在此之后,除了土司和卫所军士,普通民众和士人也渐渐多了起来,于是隆庆年间,明廷将程番府移入贵州城,并改名为贵阳府,贵州城遂才成为今贵阳城,“贵阳军民府本程番府……隆庆二年六月移入布政司城,与宣慰司同治。三年三月改府名贵阳”。

明代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贵阳城的人口也逐渐增多,城内日渐拥挤,大量人口不得不居住在城外,其中又以北门为最。盖因当时的北门与湘黔滇驿道等主要交通干道相连,是重要的交通节点。为此,万历年间曾任贵州巡抚的郭子章就曾上疏,计划在北门外筑城。“国初建贵州省城,率因元旧,城址狭隘,墙垣卑薄。二百余年以来,北关生齿既繁且稠,与城中埒……臣游淮扬,官吴越、淮安、扬州、广州、余姚,俱因倭乱之后,增筑外城,倭无所掠,遂不敢近。若贵阳得援此例,筑一外城,内固旧堞,外增新垒,即有烽燧,民不迁徙,亦百世之利也。”但因为各种原因始终未能实现,直到天启六年(1626年),才在时任总督张鹤鸣、巡抚王瑊主持下完成修建。“天启六年,总督张鹤鸣、巡抚王瑊于北门外增砌外城六百余丈,设威清、六广、洪边、小东四门。”

二、明代贵阳外省文人创作背景

尽管明代以来贵州的经济、文化获得了巨大发展,但在中原地区看来,此地仍然是蛮荒、烟瘴之地。文人们将来此地为官视为“畏途”,将贵州之行视为“九死一生”之旅。嘉靖《贵州通志》云,“山则以谓贵州游宦之难,则又有甚焉。盖其所治者蛮夷也。纵得其人,亦往往难之,守令以下授之官而不赴者十七八也。”故贵阳虽为一省之省会,但除了来贵州任职的官员外,通常只有被贬谪的士人才会愿意来此居住,如“伍建,上虞人,洪武初进士。慷慨有大志,以言事谪贵阳”。据统计,从永乐年间贵州建省起,到清军入关、明朝灭亡的二百余年间,前来贵州赴职的总督、巡抚、提学等官员约有三百七十余人。将这些官员名字与方志、诗选中收录的明代诗词的作者进行比较,能够留存至今的有关贵阳府城景观的诗词,且作者是外省籍文人的只有下表中的十余人。

除上表所列的士人外,还有一位词人也创作过与贵阳城有关的诗词,他就是杨慎。杨慎,四川新都人,嘉靖五年(1526年)被贬谪到云南永昌卫后,常来贵阳会友、游玩,留下了如《圣泉篇》等描写贵阳风景的诗词。

从出生地看,这些文人多来自江苏、浙江、四川、江西、安徽等地,这些不仅是当时全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也是文教水平较高、文化风气较好的地方,还是科举考试竞争最为激烈的地区。因此,他们通常都具备很高的文学素养,其作品才能受人追捧、收录。从赴职时间来看,以嘉靖、万历两朝最多。这一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贵阳城的文化教育事业也越发繁荣。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加,故无论是民间还是官府,都愿意收录优秀的文学作品。从官职来看,多为巡抚、提学副使、巡按等职,不仅多与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有关,还拥有较高的品级。故他们才能常住贵阳,结交各类人群,游历、欣赏城市景观,从而创作出关于贵阳城景观的诗词。同时他们较高的品级,也使得其作品易被认识和收录。

三、明代外省文人诗词与贵阳府城

古代文人出游、聚会之时常以诗词助兴,其中优秀的作品常流传于后世。通过对这些诗词的探析,不仅能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还可以了解文人的日常生活情况。本文主要以明代郭子章所著《黔记》和清代道光年间编著的《贵阳府志》中的诗词为研究对象,兼以现代人编著的诗选,如《贵州历代诗选·明清之部》。通过对这些诗词的整理可知,符合作者是外省文人,同时也是描写贵阳风物的诗词大约有30余首。其中以郭子章的作品最多。盖因其所著《黔记》中收录了不少他本人的诗作,故而所占比重较大。而王守仁在龙场时的作品虽然流传更多,但其中多与龙场的生活有关,少与贵阳城相关,故未计算在内。

通过梳理这些描述贵阳风景的诗词,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诗词多以描绘风景、叙述事件为主。如黄珂的“登东山”、王守仁的“来仙洞”等。而在这些诗词中,东山、武侯祠、圣泉、鳌头矶成为文人描写最多的风物。

(1)东山

贵州多山,贵阳自不例外。从明代方志记叙来看,不仅城周围群山环绕,城内存在山峰,“布政司北有翠屏山。系司脉,不可凿”。在这些名山中,东山因其离贵阳城最近,成为最适合登高望远、俯瞰贵阳的高山,山上石壁峻峭,树木繁盛,风景秀丽。登至山顶,又有亭台楼阁供人休憩、望远,故其深受文人喜爱,如吴国伦的《东山》、黄珂的《登东山》、江东之的《东山》等。在这些诗词中,有的是描绘东山及周围的风景,如“复道舒新蓁,琳宫隐扶木。振衣蹑其巅,一纵千里目”,通过描写登山途中和登山远眺后不同的景色来呈现东山的壮美风光。有的则是描绘登东山望远后的景观,如“城上旌旗带雨悬,城中草树昼生烟”,就是描写作者登顶远眺后所看到的贵阳城中景观,从侧面突显东山的高。还有的是借景抒情,如“峭壁来登入境初,眼前云屋亦名都。空怀远志耽高卧,欲靖蛮烟起壮图”,通过叙述登山的时间和所见景观来表达作者期望建功立业的迫切愿望。

(2)圣泉

除了高山,贵阳城亦有诸多水泉,如城内有贯城河,从城北贯城中,会南明河,是城内最重要的水源。又如城隍庙前的龙井水、大兴寺前的灵泉等。而城外的诸多水泉中,最为文人墨客所喜爱的当属圣泉。圣泉,也叫灵泉,位于今贵阳市西的黔灵山公园内。明《黔记》云:“城西五里有圣泉,山麓涌出,消长如潮。镇远侯顾成甃石为池,覆以亭。池中立一石,以视消长,下流慨田数百亩。傍有寺,郡人四时咸游观焉。即景云‘圣水流云’。今寺废,址存。郡人刘汝楫为记,具详楫传。”由此可见,在明代,圣泉不仅已是贵阳的著名景点,还享有“贵阳八景”之名。故常有文人前去游玩,并为圣泉写诗,如赵之屏的《圣泉》、吴国伦的《观圣泉二首》等。在这之中,明代最为有名的当属杨慎的《圣泉篇》。

杨慎的《圣泉篇》全名叫作《圣泉篇赠韩石溪》,是关于其与朋友聚会的诗篇。该诗全文如下:

龙图天生水,羲画山出泉。㒽兹觱沸流,肇彼浑沌年。盈涸在顷刻,消息同坤乾。尘刹变潮夕,亿垓无贸迁。帝台盎浆仄,神瀵壶岭颠。冰雪姑射质,风露绰约仙。窦云腾潏潏,泓月涵娟娟。虾须穿皎镜,蟹眼瞭沦涟。岷觞衍游圣,坳舟喻思玄。迷踪鬼方雾,蕴真罗甸烟。讵逢陆羽品,那遇桑钦传。名公纡胜引,嘉招陶芳筵。折简开荟蔚,飞觥延霁天。玉珂袅重巘,金艾明华田。碧潋洒柔翰,翠微铿洞弦。临源称混混,倚谷望芊芊。严闉鼜鼓动,回溪蕡烛然。荒涂欣良会,兴言遂成篇。

这是一篇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作者与朋友相聚的喜悦心情的诗作。诗词的前半部分主要描写圣泉及圣泉周围的风景,后半部分则表达了作者虽然身处贵州这个交通困难的地方,但仍然能同好友相聚的喜悦之情。可能因为能与友人相会的喜悦使作者心情舒畅,所以作者在这首诗中使用了许多优美、华丽的词语来描绘圣泉。如“龙图天生水,羲画山出泉”“帝台盎浆仄,神瀵壶岭颠”等。故当我们欣赏这首诗时,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出一幅犹如仙境的画面,进而生出对圣泉的向往。

(3)南明河

今天的贵阳人称南明河为“母亲河”,盖因南明河是贵阳城最重要的一条河流。“南明河源出定番州界,东北流经郡城。至巴乡北流,合乌江,通思南府,绕城,入蜀江。”其不仅是贵阳城的护城河,同时也是贵阳城重要的取水地。贵阳城不缺少风景秀美的名山,亦有不少灵泉名井可供赏玩。但府城周边除南明河外,少有风景优美的河流。故作为护城河的南明河就成为文人们最常游玩的地方之一。尤其以鳌头矶、渔矶湾等地为最。

鳌头矶,位于南门外,郭子章曾为鳌头矶作诗,“波涛不怕龙门险,砥柱偏连狻岭寒”,来表达其对此地风景的喜爱。巡抚江东之也曾为此地写过“此日临渊何所羡,擎天砥柱在中流”的诗句。万历十五年(1587年)在鳌头矶上修建了一座亭台阁楼,名为甲秀楼,即“甲科挺秀”之意。鳌头矶之名遂被甲秀楼所代替。渔矶湾,位于南明河左岸,有芳杜洲,洲上可以种植植物。巡抚严清曾为其写诗“莫讶临流归去晚,严陵本性爱渔矶”。

除以上三处外,如来仙洞、武侯祠等处也颇受文人青睐,文人亦为这些地方创作过诗作,如吴国伦的《文笔峰》、郭子章的《狮峰将台》等。在这些诗作中,由于所题咏的地方缺少历史典故,作者便多以描写风景为主。如有历史典故或传说,除了描写风物外,也常将故事传说融入诗中,借以表达自身的情感。

四、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流传至今的有关贵阳的诗词中由客籍文人所作的作品有限,且多为在贵州任职的官员,但仍可看出,对于外省文人来说,贵阳府城周围独特的自然风光,非常令人喜爱。同时,尽管视贵州地区为“蛮荒之地”,但作为来此任职的官员,他们亦多怀有在此一展抱负的期望,并展现在其诗作中,贵阳城遂成为其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意象。在这些诗作中,贵阳城既是一个具体、真实的地方,也是一个寄托他们情感、理念的意象符号。

参考文献

[1] 王耒贤,许一德,纂修. 万历《贵州通志》[M].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2] 贵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编纂. 贵阳府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3] 郭子章. 黔记 上[M]. 赵平略,点校.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5] 张廷玉,等. 明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8] 黄家服,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编委会. 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 1[M]. 成都:巴蜀书社,2016.

[9]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 贵州通志·宦迹志[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