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视野下瓯江流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2024-11-09 00:00:00吴安琦
中国故事 2024年10期

【导读】瓯江是浙江第二大河流,瓯江流域文化具有地理分段性特征,也具有整体的普遍特征。随着瓯江水运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与瓯江流域的自然文化不断交流交融,和谐共生,孕育了具有区域性特征的瓯江流域文化。

一、瓯江流域自然环境

瓯江原名慎江,曾以地取名为永宁江、永嘉江,发源于龙泉市与庆元县交界的百山祖西北麓,河流自西向东流,贯穿于浙南山区,瓯江流经龙泉、云和、丽水、青田、温州等地。瓯江干流全长约388公里,最终从温州市流入东海。瓯江干流呈树枝状分布。上游流域内地形陡峭,地形自然落差大,水运难度较大,中下游流域面积大,地形自然落差小,水运方便。瓯江干流从源头至入海口主要分为三段:上游龙泉溪、中游大溪和下游瓯江。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瓯江流域天然的水运条件,推动了瓯江流域水运的发展,促进了商品和物资的流动,进而促进了区域内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龙泉青瓷通过瓯江运往国内外各地,这也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

二、瓯江流域经济文化概况

瓯江流域地貌多样,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地势自西向东递减。上游如龙泉、景宁、云和等地多为山地,而下游如青田、温州等地地势相对平缓,适宜大件物品的集中运输和船队、船帮的航行。瓯江流域内不同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塑造了各地区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农业文化。随着水运的发展,上游的地域特产与下游地区的商品实现了流域内跨地域的交换,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活动与文化交流,还推动了船帮组织、放排作业等相关行业的兴起。

(一)瓯窑与龙泉青瓷

瓯窑是浙江主要瓷窑之一,创烧于东汉,结束于宋,制瓷历史悠久,因窑址主要分布于温州一带的瓯江两岸,故名瓯窑。据资料显示,温州“瓯窑”所生产的缥瓷,在晋时已全国驰名。温州水域交通通畅,为瓯窑的流通提供了便利,瓯窑于宋达到鼎盛。由于江浙地区农业发达,农田开垦面积越来越多,烧窑所需的燃料木材以及各种草本植物愈发缺乏,原先生长燃料的地域大多被开垦成农田,加上烧窑带来环境的污染以及朝廷的变更,故此瓯窑渐渐衰落。

龙泉窑的兴起,标志着瓯窑时代的结束。龙泉窑并非指龙泉境内的窑址,而是指集中在龙泉地区的窑炉总称,其分布范围广泛,多集中于瓯江流域内,今龙泉市是龙泉青瓷最主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产地。龙泉青瓷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当地丰富的瓷石矿和森林资源,由于龙泉地处山地,位于瓯江流域上游,在当时,青瓷的陆路运输成本远远大于水路运输,因此,龙泉青瓷与瓯江的流域经济互利共生,水路交通使得运输更加便捷高效,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二)龙泉宝剑

龙泉原名龙渊,“龙渊”与宝剑有很深的渊源,关于龙泉宝剑的起源,东汉的袁康在《越绝书·外传记宝剑》中描述:“楚王召风胡子而问之曰:‘寡人闻吴有干将,越有欧冶子,此二人甲世而生,天下未赏有,精诚上通天,下为烈士,寡人愿赍邦之重宝,皆以奉子,因吴王请此二人作铁剑,可乎?’风胡子曰:‘善。’于是乃令风胡子之吴,见欧冶子、干将,使人作铁剑。欧冶子、干将凿茨山,泄其溪,取铁英,作为铁剑三枚: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后人以此认为是龙泉宝剑的起源,但并没有写欧冶子、干将在何处铸剑。而后,《寰宇通志》二十二卷记载:“欧冶子庙,在龙泉县南五里剑池湖前。相传欧冶子乃吴王阖闾大夫时,常铸剑于此,或谓淬剑。湖旁有古遗铁,人间得之此。”元代以后,历朝对于欧冶子在龙泉铸剑的传说也多有记载。如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年)十月,宋濂的《龙渊义塾碑》称:“龙渊即龙泉,避唐讳,更以今名。相传其地乃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由许多传说和文献中的记载可得:欧冶子与干将在秦溪山铸就了龙渊、泰阿、工布三把剑,龙泉宝剑地点“龙渊”也因此得名。宝剑本为兵器,后逐渐演变为具有更多功能与用途的物品。龙泉宝剑制作工艺日臻精湛,产量不断增加,引发了购买和收藏热潮。这些宝剑在历史上依然是通过瓯江水运运输,龙泉宝剑和青瓷一同远销海外,展现了龙泉当地独特的制作技艺和文化魅力。

(三)庆元香菇

香菇作为庆元县的特产,最早的制作基地可追溯至今庆元县茶木淤的香菇湾。香菇技术最初萌芽于庆元县西洋、盖住一带,并延续至今。民间传说中,与香菇相关的祭祀庙宇、吴三公和刘伯温的传说也颇具传承性。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香菇产业已成为浙西南地区众多农民的生计支柱。传统的香菇产业主要依靠农民栽培和烘干香菇,然后通过水路或陆路运输至丽水、温州等地,最终通过航海运输到其他省份甚至国外。

(四)青田石雕

青田石雕在中国传统石雕艺术宝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浙江省博物馆里展出的六朝时期小猪石雕就可以看出青田石雕的历史悠久。青田石雕的题材广泛,有花鸟鱼虫,也有山水人物,十分精细、神形具备。青田石雕多次参加国际性展会,远销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青田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石雕之乡”。

(五)其他经济商品

云和的雪梨与云和的建县历史一样悠久,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民国年间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当地人大量扩种,促进了云和雪梨的盛产。云和雪梨香甜可口、果大皮薄,有润肺理气、止咳解暑等功效,再加上其便于贮运,一直畅销至今,还获得了许多奖项。云和的陆路交通极不发达,所以水运亦成为雪梨的主要运输通道。

茶叶是瓯江流域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茶农种植的茶叶不成规模,但是由于幅员广阔,茶叶的总产量也不少,贩运茶叶也就成为瓯江流域水运业务之一。瓯江流域著名的茶叶品种分布在瓯江上游和下游地区,其一是惠明茶,主要产于上游景宁县的敕木山。其二是乌牛早茶,主要产于瓯江下游的永嘉县乌牛镇。随着茶叶经济的发展,茶叶种植也传播到了瓯江流域的各个地区,据笔者调查,现如今遂昌县三仁畲族乡茶叶是当地农民主要种植的经济作物之一。

瓯江流域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铁矿和银矿,早在1450年,境内的采矿就已成规模,明天顺二年(1458年),朝廷就在黄家畲设过银官局。银铁不易陆运,所以常将这些银铁矿通过瓯江水运运往各地。

自然环境成就了瓯江流域的自然资源,人们利用自然资源来满足生活需求,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商品经济文化。由于山地、自然差异,居住其间的人群基于特定的社会结构和人群分类,形成了地方性的区域划分。人、物的流动,不同族群的迁徙、共居互嵌,在不同生活层面互动交往,形成了不同面向的区域社会联系。

三、瓯江流域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交流

(一)瓯江流域船帮的发展与传承

船帮组织是瓯江流域内从事水上运输的船员们自发形成的社会组织,货品的跨地域运输,是区域间交往交流的直接形式。瓯江流域的船帮组织既是瓯江水运文明发展的产物,也是瓯江流域内交往交流需求的体现。瓯江流域上运输的龙泉青瓷、龙泉宝剑、青田石雕等大件物品,基本依靠船帮组织协作才能承揽运输业务。瓯江流域船帮的形成,对推动瓯江水运和瓯江流域历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龙泉青瓷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后,货物运输量大大增加,这就需要更多的船帮组织协作运输,才能保障商品的安全运达。船帮组织发展壮大形成了瓯江流域船帮文化,它的形成是瓯江流域各地资源互补共享,促成区域内交往交流的体现。瓯江流域的船帮组织在资产、队伍壮大后,开始在土地上购置田地和家产。据笔者调查,瓯江流域具有代表性的石浦村有深厚的船帮文化。传说在彭老大的带动下,船家们来到石浦村安家落户,开垦荒地,久而久之,石浦村慢慢形成了以家族为主要单位的船帮组织。船员们将船帮的流域文化带到了农耕文化为主体的陆地上,使农耕文化与流域文化产生了交往融合。受流域文化的影响,以石浦村张氏和彭氏为例,石浦村呈现的宗族关系里,张氏有较为完整的族谱,以农耕为主要生计方式,而彭氏以口述传承家族历史,没有族谱,以船为业,以农耕为副业。张氏家族秉持“勤耕苦读,忠厚传家”的信念,为典型的耕读世家。彭氏则为述古世家,靠口口相传传承家族历史。不同宗族传承家族的发展历程不同,传承的方式也各有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随着流域规划与陆路交通的发展,船帮组织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原来在瓯江流域上奔波的船员们回到了陆地上从事农业生产,形成了具有船帮文化和传统农耕文化二重性特征的船帮古镇。据笔者调查,瓯江流域的石浦村至今还保留着许多船帮文化的生产生活习俗和民间信仰的庙宇,近几年,当地开展举办了石浦船帮文化节,以此传承船帮文化,发展旅游业。

瓯江流域船帮文化的形成得益于长期以来瓯江流域经济文化与自然文化的密切交流。瓯江流域船帮文化逐渐从实践性转变为精神文化,并深深融入村落居民的生产与生活之中。此外,农耕文化的乡土传统与流域文化的流动性和包容性相互交融,使得船帮古镇既保持着农耕文化的传统稳定性,又展现了流域文化的开放性特征。这种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融合,对瓯江流域船帮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瓯江流域经济文化交流

瓯江流域各区域间地理环境的异质性,导致了资源需求的地域性差异,而瓯江水运的兴盛则为这些差异化需求赋予了开放性特质,进而促进了流域内部资源的互补性配置,显著增强了瓯江流域内经济文化的交流互鉴,使得整个流域呈现出整合性。一方面,瓯江流域商品经济的流通与发展无一不得益于该区域的自然环境,这些自然资源为龙泉青瓷、龙泉宝剑、青田石雕、雪梨、茶叶等地域特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另一方面,这些物产的开发、利用、创新、运输同样深深镌刻着人类智慧与不懈探索的烙印。瓯江流域的多元面貌既离不开大自然的馈赠,也离不开人类文明的发展,两者间存在着复杂而深刻的互动关系。

四、小结

瓯江流域上、中、下游各自独特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差异性基础,这种自然生态环境的多样性进一步催生了人文生态环境的多元化特征。瓯江水运的发展促进了区域内的交往交流,使瓯江流域内各地区的资源共享并互补,促成了流域文明与传统农耕文明的交融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交互共生。在新时代,人们更应该统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自然、人文和科学的有机统一,让人类文化与自然文化互为补充,交流互动,最终形成生态文明下的自然文化。

参考文献

[1] 关明新,曾维华. 瓯窑青瓷文化述论[J]. 社会科学战线,2010(8).

[2] 王彦芸. 族群互嵌格局下的“区域”探析——基于都柳江流域生态与历史的人类学研究[J]. 思想战线,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