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叙事中的白蛇形象与对外传播

2024-11-09 00:00:00杨佳棋
中国故事 2024年10期

【摘要】《白蛇传》这则浪漫优美的人妖恋传说,一直是影视叙事的经典素材。本文在分析《白蛇传》传说核的基础上,考察白蛇形象在英语世界影视传播中的演变历史,探寻这则传说的世界性基因与当代表征,为中国故事的跨文化影视叙事寻求更多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白蛇传;影视叙事;跨文化

《白蛇传》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历经千年,在影视领域的生命力极为旺盛。从域外接受来看,《白蛇传》的适应能力也极强,这和白蛇传说本身的世界性有关。

《白蛇传》与世界宗教故事素有渊源:“费洛斯特图斯、瓦特·迈普和冯梦龙所记述的是同一故事的异文……它们共同的原型可能是一个宗教说教故事……由于大多数宗教故事发源于普通民间故事……这个民间故事就是《国王与拉弥亚》,或AT分类法的411型。”无论这个世界宗教故事的原型是否是411型,白蛇传说在定型前与世界文学的血肉联系是毋庸置疑的,世界性是这则传说与生俱来的禀赋。本文拟在确认其传说核的基础上,寻找英语世界的大众期待与中国民间叙事的弥合点。

一、《白蛇传》传说核

《白蛇传》传说核鲜明,且有广泛的认可度。何谓传说核?在民间传说的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人们又将它称为“传说核”。对此,柳田国男曾经说,传说的核心,必有纪念物。《白蛇5e69e89d45e248049845217d5e905e65714a893e3d72de648556efb8c002c0ce传》的传说核,有人物和人文自然景象。人物包括白蛇、青蛇、许仙、法海,纪念物则是雷峰塔、金山寺和西湖。

中国最早记载白蛇传说情节雏形的应该是宋元话本《西湖三塔记》,此中已有白蛇、奚宣赞(许仙原型)和西湖断桥这三个基本元素,小青的角色功能由“婆婆”和“卯奴”共同担任,奚宣赞的叔叔奚真人承担了法海的角色功能。此时的白蛇形象是残忍嗜杀的妖怪,无辜的官员后裔奚宣赞被妖怪诱骗,几次命悬一线,最后被奚真人救下。故事结尾叙述了奚宣赞出家,具备明显的宗教劝诫意味,这也可为白蛇传与世界宗教故事的联系作一佐证。

明末,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也记载了白蛇传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蛇女故事最早不晚于唐代,而获得较大的发展则在12世纪(南宋)的杭州,这与西湖等名胜古迹的传说有关……至此,“白娘子”“许宣”“法海”“青青”这四个核心人物的称谓已经基本定型,而关键情节单元都已具备——许、白西湖初遇、同舟共渡、借伞定情,白娘子赠官银害许宣遭发配,二人开药铺,法海收白蛇,白蛇被镇于雷峰塔。

二、域外传播中的白蛇影视形象演变

中国最早出口的白蛇电影,应是1926年邵醉翁导演的《白蛇传》,现在IMDb(Internet Movie Database,互联网电影资料库,简称IMDb)上对其介绍如下:“中国第一部根据传说白蛇传改编的无声电影。这部电影被认为已经佚失。”但其基本情节可以考据到:“报恩下凡、游湖借伞、白府成亲、库银事件、苏州行医、端午现形、盗草救人、法海干涉、水漫金山、镇于塔下。”在这部电影中,白娘子“苏州行医”情节很值得寻味。这说明白蛇形象已经从清朝戏曲方成培本的“决无相害之心”(法海语)转变为救人益人,白蛇形象逐渐向仙性偏移。

1962年,岳枫执导《白蛇传》,这部黄梅戏电影应是在田汉本的基础上拍摄的,为了突出反封建主题,田汉对白娘子的形象大幅度修改,删去了她妖性、人性中所有不堪的一面,她已经转变为一位没有任何瑕疵的女性革命者。她身上甚至饱含圣洁的光辉,“白素贞救贫病千百以上,江南人都歌颂白氏娘娘”。这部电影在国内打破当年最高票房纪录,但在IMDb上只有53个观众为其打分,均分6.5,这种黄梅戏的演绎方式未能匹配英语世界观众的接受方式。

在众多根据《白蛇传》改编成的影视作品中,1992年赵雅芝版《新白娘子传奇》收视率最高,是成功的典范。IMDb上观众对这部电视剧的打分是8.3,这是中国所有出口的白蛇影视剧中的最高评分。在《新白娘子传奇》中,美女蛇的人物形象由“妖”彻底转变为“仙”,结局彻底由悲转喜。但英语世界的创作者在处理白蛇传说时,仍然认为它是一个中国悲剧故事,而不将它看作喜剧。

2010年由林晓英作词、周龙作曲,创作了歌剧《白蛇夫人》(Madame White Snake)。次年,这部歌剧获得了“普利策音乐奖”。该剧讲述了白蛇想要追求爱情,渴望变成人,但是却遭遇她的死对头法海的阻挠,最终理想破灭的悲剧故事。歌剧于波士顿歌剧院首演,在当地引起轰动,波士顿市将首演日定为“白蛇传”日。《白蛇夫人》的演出服装、歌唱腔调都在极力贴合英语世界观众的审美习惯,白蛇形象完全就是一个英国贵族妇女,这则叙事除了保留白蛇传关键人物的传说核外,歌剧构建的故事世界和中国文化几乎无关,歌剧作为跨文化的典型案例获得了大量观众,却又留下一点遗憾。文化从一产生就有一种向外扩张和传播的冲动,文化的传播与流变是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需求。这部歌剧中的白蛇叙事,虽因为没有文化差异而产生作品欣赏过程中的自然损耗,但也没有实现中华文化向外传播的内在需求。

2012年,电影《白蛇传说》上映,超过8000人次在IMDb上为电影评价,并有1500余人在亚马逊网(Amazon)为其打出4.3(亚马逊评分为5分制)的高分。这部电影中的白蛇,作为精怪,她妖娆妩媚,充满妖性,但在青蛇的衬托下,她又有善良端庄的一面。她无害人之心,也无救人之意,最大的特征就是对人类许仙用情至深。她“非妖非人”,唯有人之情。白蛇问情,法海问道,这部电影充满着存在主义色彩,自由选择决定自我本质,而不是人与妖这些不由人自由意志决定的生物属性决定着何谓人。

2015年,摄影师兼电影制作人伊翠妮(Indrani)执导的9分钟短片电影《The Legend of Lady White Snake》在IMDb上获得8.6分。IMDb这样概括电影情节:“一个蛇妖变成了一个迷人的少女,以体验爱情。通过跨文化诗歌的视角,对执念、身份、变形、性别和时间进行了思考。”电影充满了后现代主义色彩,以白蛇这个异类为视角,质疑世界上所有定式,从爱情到性别,它试图在解构的基础上去理解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2019年,《白蛇:缘起》在北美上映,吸引近5000余人在IMDb为其评价(打出7分)。这个捕蛇人与蛇妖的故事里,白蛇未完全和动物性割裂,但此时,妖、人、仙的属性已不是叙事的焦点,因为作为当代美学表达的典范,这三类属性在她身上融会贯通。妖与人相互转化,万物有灵的原始神话思维与现代解构主义在这里相接,它在试图以更加人道化的范式去审视类别与类别之间的界限。

2019年还有中国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上映,这部电影的情节基本延续了田汉本的框架,但是在对人物背景的处理上又承接了方成培本的行为逻辑——许仙曾千年前于灵山奉莲,白蛇与他千年缘生,特意下凡与他再续前缘。在这部电影中,白蛇“非人之人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人若无情不如妖,只要有情妖亦人”(许仙语),白蛇对情的至高追求获得了外界对它作为“人”的身份认可。IMDb上199人为其评价并打出7分(10分制)。这部电影的观众数据和国内相比远称不上亮眼,原因之一是英语世界的观众缺乏欣赏粤剧这种演绎方式的文化基础。贴合英语世界审美传统的歌剧《白蛇夫人》在英语世界引起轰动,便刚好能与之形成最鲜明的对照。

纵观白蛇影视形象在英语世界的演变史,白蛇形象从“妖”转变为“人”,再转变成“仙”,蛇崇拜色彩褪去后,美女蛇成为一个能够表达多元文化主题的美学象征。现代讲述中的美女蛇形象旨在打破标签的定义作用,寻求本体特征带来的身份认同。

三、英语世界的审美期待

英语世界的观众对于白蛇影视叙事的审美期待,和中国最大的不同是文化语境的差异。英语世界的蛇意象是邪恶的、负面的,中国美女蛇的形象则是美好善良的,二者的影视演绎在白蛇形象的基调上就存在了语境分歧,这既会给域外观众带来一种新奇的正面审美效应,也会让故事接受存在文化隔阂。

根据IMDb上的观众反馈,除了对白蛇电影的摄影艺术和技术特效期待外,吸引观众的故事元素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影片对爱情的生动讲述。白蛇传说影视叙事中的传说核与母题链,诠释了白蛇对爱情的极致追求,这种浓烈的情感呈现让故事获得直击观众心灵的情感力量。有影迷评价:“它确实向你展示了一个真正渴望爱并且只想永远在心中留存爱的人实际上可以走多远。真是太美了。”

第二,对异类世界的想象给电影带来了奇幻底色。白蛇形象向仙类转变后,这则传说就向仙话靠拢,故事充满了人类对超自然力量的想象。现代电影的演绎,一般为故事世界增加了更多异世界元素,如会说话的老鼠。“武术、魔法、仙女、吸血鬼和精美摄影的组合,令人陶醉……”浪漫与奇幻交融,白蛇传说这个古老故事的经典性品格在世界的舞台上得到演绎。

第三,角色的深度与争议性。如在《白蛇传说》中,白蛇明知会损害许仙寿命,仍然想瞒着自己妖类的身份不愿离开爱人;法海看到白蛇损耗真气救助人类本不欲与她为难,但为了维护人间的秩序还是重伤了白蛇,想要将她驱逐出人类世界;而白蛇、青蛇又因此水漫金山,众位同门因他的固执命悬一线,他气息奄奄叩问天道……这些人物角色的深层行为动机都较为复杂,最终的人物行动也颇具争议性,但正是这些争议让影片的文化品格得到升华——令观众在观影结束后继续反思影片想要表达的命题,关于爱情,关于人性,也关乎自我存在。

中国古老故事的经典品格对英语世界的观众来说,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故事与现代科技的碰撞呈现出奇异的视觉效果,主要角色的深度和行为的争议性也能为叙事带来强大的艺术张力。与此同时,英语世界观众有自己的审美传统,在不影响故事世界构建的基础上,可以增加一些迪士尼电影惯用的元素,如《白蛇传说》中说话的老鼠极易让人联想到迪士尼电影《白雪公主》和《灰姑娘》中的小动物这类神奇帮助者。另外也要解释故事中异域观众难以理解的文化原型,减少理解难度,更好地促进中国故事在英语世界的接受与传播。

四、结语

域外传播中多部白蛇传说的影视演绎有着共同的传说核与母题链,西湖初遇因雨同行、劳燕分飞后水漫金山以及其他关乎聚散分合的情节序列,都是中华民族深层民族心理和地域民族性格的表达。核心情节单元序列的稳固性让这则传说的影视叙事具备协同性,而在保持故事核心情节结构稳定的同时,这则传说也保持着故事内容的开放性。尤其对域外文化元素的开放度,是白蛇传说适应不同语言文化、保持世界性的关键。歌剧《白蛇夫人》在英语世界获得大量观众,美国改编的短片电影《The Legend of Lady White Snake》得分极高,它们的成功具有启发性——为了适应域外观众的审美习惯,在保留故事民族文化品格的基础上,可以对故事世界进行一定程度的适应性构建,减少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文化隔阂。

参考文献

[1] (美)丁乃通. 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M]. 陈建宪,译,黄永林,译,李扬,译.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5.

[2] 刘守华,陈建宪. 民间文学教程第2版[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6:50.

[3] 孙正国. 媒介形态与故事建构[D]. 上海:上海大学,2009:43.

[4] 白惠元. “白蛇传”电影的邵氏传统——以1926年天一公司影片《义妖白蛇传》为中心[J]. 影史探问,2013(5):120.

[5] 赵丽,顾毅,江治刚.“符际翻译”视角下《白蛇传》的演变与对外传播[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

[6] 刘碧林,姚广源.《白蛇传》在英语世界的文化景观[N]. 中华读书报,2023-9-27(14).

[7] 孙英春.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 罗靓,王桂妹. 白蛇传说在当代美国文化中的转世与重生[J]. 东吴学术,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