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作为重要枢纽的冀鲁豫解放区,既是抗战拉锯的敌后根据地,又是当时民间年画改造的重点地区。其中鲁西地区的聊城、菏泽等地的年画图像,更是带有清末民初维新、改良、革命的社会改造思想因素,在抗日救亡的导火索下得到进一步发展,从最初“旧瓶装新酒”一步步踏入新年画创作的大门。
一、诞生于民间信仰:山东鲁西地区年画图像的缘起
鲁西地区的年画产业自古繁盛,在明清时期如日中天,从地方作坊到县城画店数量众多,主要分布于聊城东昌府、阳谷寿张、阳谷张秋、菏泽及下属鄄城、郓城、曹县、红船镇等地,题材多元多样,内容宏富且颇具地方特色。
作为山东的西大门,占据着古运河要道的聊城东昌府在清乾隆年间因漕运鼎沸名盛一时,被誉为“挽漕之咽喉,天府之肺腑”。而聊城自明代便凭借着交通的便利,形成了商贾云集的鲁西市场,东昌府木版年画便于此等环境之中应运而生。东昌府木版年画的发源于阳谷县的张秋镇,地处阳谷东20公里处,临近著名的景阳冈,又被京杭大运河所贯穿,是通达南北的运河重镇,时有“南有苏杭,北有临张(聊城的临清与张秋)”之说。自张秋年画到东昌府木版年画,其生产已有近600年的历史,每逢农历年前,各种年画布满商铺货郎,好不热闹。从鲁西平原到山东各地,从冀鲁豫到东三省,都有张秋和东昌府木版年画的踪迹。
据聊城现存的图书馆古建“海源阁”①所记载,明代聊城就有许多刻版手工艺人,当时主要是为了书籍的插图进行刻版绘制。这些手工艺人除了完成书籍装帧的任务之外,私下也凭借喜好与风俗的影响,为年画刻了不少套版,这也是聊城东昌府民间木版年画出现的一个关键原因。到了清代末期,聊城附近的村镇经常举行赶集活动,其中不乏年画手工艺人出摊售卖年画。而在东昌府区,有实力的年画店则会主动邀请一些工艺精湛的刻版师傅来画店创作,并在版上署上画店名称。正是由于聊城木版年画艺人在生产过程中无意识地实践着互惠理念,才使得涉及多县区人群、多生产单元的年画生产得以维持,并使得聊城成为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木版年画的生产中心。这种繁荣景象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直到抗战开始后由于战乱才走向衰落。
由于聊城东昌府地区的年画艺人早期受到刻书影响,与其说是绘画家不如说是雕塑家更确切一些,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年画作品在造型上不会追求过于流畅的线条和柔美的人物形象,而是更多注重整个刻版的“刻画”味。早期的聊城东昌府木版年画艺人们不会专门去为了开版而绘制较为精细的草稿,只是象征性地为确保位置准确做一个定位性的草稿,以此来开版刻版,这也侧面说明了聊城东昌府地区的年画艺人对刻版技巧的掌握了然于胸。以德聚成画店的《童门神》(图1)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人物的形象在线条上很简洁,人物五官的刻画甚至有些粗糙与简陋,人物的比例也是按照明代三教并尊时期的四头身比例进行设计,设色采用四套色版印制。这种略微粗糙的造型风格如果用写实的审美眼光来看的确不算精美,但是这种只抓人物精神面貌的适当夸张和高度概括,反而体现出了东昌府地区木版年画艺人在艺术创作上的率真。这种充满了象征意味的年画造型在山东地区甚至全国的民间年画中都是独树一帜的,这也决定了山东西部民间的审美风貌。
自阳谷往西南方向,有着“雄峙烈郡”“一大都会”之誉的曹州,由于清雍正年间曹州府辖区涵盖郓城、单县、定陶、巨野、曹县、鄄城、成武等地,到了民国三年(1914年)才撤府重新规划,所以现在人们称作的菏泽年画应该是曹州年画更为准确。而现今的菏泽,即过去的曹州地区,也是中国著名的牡丹之都、武术之乡、书画之乡、戏曲之乡和民间艺术之乡。曹州木版年画的创作内容多为神灵与戏说,主要服务于民间的信仰需求,而装饰类年画相对较少。在题材上涵盖了各路神仙全神,又有纸码和神码,而扇面画则主要以戏曲为主,最具特色的应当是曹州本地的书本子(又称书夹子)、纸扎画与水浒纸牌,这也是曹州木版年画相较其他地区年画的差异之处。
说起书本子年画,菏泽的曹县、郓城、鄄城皆有创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应数鄄城红船镇红船口的年画。战国时期,此地处阿鄄之间,《孙氏族谱》称其“灉水之右”“山左鄄邑”。到了元末,薛、郭、徐、杨等姓氏的f4fbb0b47c8fce05c04c7517743adc0a人们选择在这里建村,因为它位于瓠河(清代改名赵王河)两岸,又是天然码头,所以取名洪川口。明朝永乐年间,一艘红色官船经常停泊在这里,因此将其更名为红船口。《黄河志》也曾记载:“州治东南三十里,地名红船口,即黄河故道也,与郓城县接界。明永乐九年,疏河流经此,东北入会通河。”明万历八年(1580年),该地被划分为濮州九保之一,清初该地又属濮州34个集镇之一。清朝光绪年间,赵王河被大水淤平后再次更名为红船。到了清末时期成为濮州南、北红船里,1927年改称红船区,1940年3月成为鄄城县三区。1957年设立了红船乡,1978年建立了红船公社,最终在1983年12月改称红船镇。
经过目前的调查和资料整理,红船口年画作为曹州年画的代表,吸纳了天津杨柳青和河南朱仙镇年画的风格,并根据本土民间风俗进行了改造。例如当地的灶神、天官、财神、门神等信仰类年画风格与河南朱仙镇、聊城张秋、东昌府年画相似;而其中的书本子、纸扎画在设色与造型上则学习了天津杨柳青的绘制技巧。当地年画技艺上以套印和半印半绘为主,将线条粗犷的朱仙镇年画与细致精妙的杨柳青年画融为一体,创作出本土的年画风格。作为四省交界之处的曹州,发展与生成这种综合交叉特色的年画,与其地理位置不无关系。
二、奉命于家国危难:鲁西解放区年画改造的成因及初现
早在全面抗战爆发前,木刻艺术就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抗日救亡的宣传手段,同时也是当时民族解放战争的有力武器,鲁艺木刻工作者们就家国危难的形势创作了一批爱国宣传木刻版画。1937年七七事变后,这些木刻工作者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即诸多城市开始被侵占与沦陷,借助美术展览与报刊的传统媒介宣传方式面临困境,抗战文艺宣传需要新的路径来实现。当时还有许多地方和敌后根据地未被日寇蚕食,这成为木刻美术宣传的新方向,其中就包括还未成型的冀鲁豫解放区。艾青也曾在《文艺阵地》里就当时国家形式发表过给画家们的建议:“和旧的传统搏斗,和市侩的艺术倾向搏斗,而献身于服役广大民众,服役觉醒人类的斗争意志之强化……”革命木刻与民间群众的交汇仿佛成为一种必然。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党的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达成了中国民主革命运动中无产阶级必须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取得胜利的共识。工人运动逐渐复苏,农民运动不断蓬勃发展,全国革命形势迅速升温,并在广州等地形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新革命局面。中共党员李宗鲁和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农工部长延伯真等按照省委的安排,相继前往鲁西北平原、禹城等地进行农民运动和组建党组织,在平原县立中学以及小屯、大五里村分别设立了党支部。1926年秋季,齐河、禹城、高唐、夏津、平原、陵县等县都已经建立起了党组织,随后在中共山东区执委批准下,中共鲁北地方委员会于平原县成立。当时,为了在地方传播马列主义思想,机关刊物《鲁北》②应运而生。鲁北地委与鲁北革命文艺宣传的建立,使当地县域的党组织进一步发展,成为山东省党活动的重点地区之一。这些都为鲁西地区的抗日救亡与革命文艺宣传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前期基础。
鲁西地区是冀鲁豫解放区中较晚解放的地带,在1944年之前抗日局面十分严峻,但作为重要的战略和军事区域,中共中央、八路军总部、北方局及山东省委都十分关注鲁西北的抗日斗争。1938年春,根据山东省委的要求,中共中央任命郭洪涛为山东省委书记,由他带领一批干部到山东工作。行前,毛主席亲自接见郭洪涛和他带领的干部,并作了重要指示:要求大家到各地去要像柳树一样,插到哪里都能活,要像柏树一样,天寒地冻还是青枝绿叶;要依靠党,服从当地党委的领导,不要像有的人那样和地方党闹别扭;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要发展党;要建立武装,要有民兵,有游击队,要有骨干武装;要坚持独立自主的统一战线。这都为当时鲁西的抗战注入了强心剂,同时也成为鲁西地区包括年画在内的民间文艺改造的导火索,鲁西地区众多的文艺工作者自愿奔赴抗日战场和革命敌后根据地进行宣传工作,并将革命文艺工作与抗日武装斗争相结合。
鲁西地区由于长期被日军占领,除了1939年3月东平县的第115师与中共鲁西区党委联合组成的鲁西地区抗日斗争根据地外,1941年后包括革命木刻版画在内的抗战文艺宣传工作才正式进入山东地区。百团大战爆发前,冀鲁豫支队、赵谭支队于1940年4月开始首次正式东进,直到次年7月才与鲁西根据地合并,打通了抗战版画在山东地区传播的正式通道,并形成了鲁西地区的抗日斗争根据地。所以山东地区的年画改造运动应该是在1941年底后才正式启动,晚于1939年延安新年画文艺工作团和胡一川带领的晋察冀解放区、古元带领的陕甘宁边区的新年画工作团。
1940年中,晋察冀派出部队为百团大战作准备,以第2、第5、第16、第19团东进部署作战任务,同年9月底,上级命令罗工柳、刘韵波、邹雅、杨筠和胡一川等人,通过平汉铁路(今京广铁路)向东的冀鲁豫交界地开展革命年画宣传工作。胡一川等人良好的绘画审美与木刻技术,为冀鲁豫解放区带来了抗战内容的新版画与年画形式,也为鲁西地区的抗战文艺宣传工作提供了范本。1941年,日寇的铁蹄无情地践踏着冀南与鲁西地区,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们并未退缩,他们以独特的方式,坚持着革命宣传的使命。面对敌人的严密监视和封锁,这些文艺工作宣传员们不得不乔装打扮,化身为普通的农民或商人,游走于乡镇群众中。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巧妙地避开敌人的耳目,将革命的火种播撒在群众的心中。为了增强宣传效果,这些文艺工作宣传员们还在敌后根据地培养训练了一批绘图师和木刻手。他们利用简陋的条件,教授这些本土艺人专业的绘画和雕刻技巧,并引导他们创作出反映抗战生活、歌颂英雄事迹的文艺作品。随着解放区部队的动向推进,许多地方年画作坊也被成功动员。这些作坊原本只是制作传统年画与神码,但在文艺工作宣传员们的引导下,它们开始转型为政治宣传画和抗日年画的印制工厂。画师们用手中的画笔,记录下战火的残酷、英6odAVZkArsOW5B9JHtPRdcL6VdEa25ekkdyjxFB3paI=雄的壮举和群众的觉醒。
三、重生于思想解放:鲁西解放区年画图像的重构
在抗战相持阶段,冀鲁豫地区的文艺宣传战如火如荼。随着抗战的深入,尽管日军与我军在文艺宣传上斗争激烈,但鲁西地区抗日根据地的新年画还是在群众中崭露头角。那时候的年画,经历了“贴了撕、撕了贴”的众多波折,最终被大家熟知。到了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和“文艺家要深入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观点,给当时解放区的文艺宣传工作者们指出新的创作方向。于是,解放区的木刻画家开始借鉴传统年画的艺术形式与装饰风格,但内容上却摒弃了封建迷信,创作出基于旧年画的新作品。
鲁艺木刻的地方艺术改造一直遵循着人民群众路线。毛泽东曾说过:“我们的文学专门家应该注意群众的墙报,注意军队和农村中的通讯文学。我们的戏剧专门家应该注意军队和农村中的小剧团。我们的音乐专门家应该注意群众的歌唱。我们的美术专门家应该注意群众的美术。”晋察冀地区的华北联大文艺学校贯彻了毛泽东这一精神,并在冀鲁豫地区传播开来,在鲁西地区的敌后根据地,自领悟“讲话”精神以来,就一直在年画改造中向民间艺术学习,在民间艺术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加工改造。
为强化对敌斗争的统一领导,1943年11月,中共中央作出成立冀鲁豫分局的决定,没过多久又将冀鲁豫、冀南两个区域加以合并。1944年,日本侵略军于太平洋战场频频受挫,侵华的日军陆续南移,冀鲁豫边区周边的日军兵力显著减少,边区的军民持续发起攻势作战,鲁西地区也开启了局部的反攻并收复失地。在党中央与分局的引领下,鲁西边区党组织全面且深入地推进整风运动,分局和各地委均建立或者恢复了党校,大量领导干部离职参与整风学习。在抗战革命文艺工作中,分局归纳推广了武强、滑县等地区深入推进民主民生斗争、发动群众的经验。鲁西边区军民也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广泛开展大生产运动,加强了对敌政治、经济斗争以及争取瓦解日伪军的工作力度。
抗战取得胜利之后,吕蒙同志自苏中前线被调回后方,与涂克、沈柔坚、吴耘、黎冰鸿、亚明、黎鲁等同志以及来自山东八路军的画家如龙实、宋大可、师群等同志在山东军区会合,出版了《山东画报》并编印了对敌宣传品,为获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开启了新的工作篇章。《山东画报》作为当时山东专业性的文艺宣传刊物,为解放区的地方新年画创作提供了创作方向。而其中文艺工作者所带来的新年画也被当作宣传的范本,如沈柔坚的《拥军爱民》《庆功图》(图2),黎冰鸿的《洋铁桶的故事》,涂克的《恭贺新年》,吴耘的《拥军公约》《欢呼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等。1946年,冀鲁豫文工团、冀鲁豫书店以及冀鲁豫日报共同构建了冀鲁豫边区文联,在抗战胜利的成果之上,着手对诸如年画等各类民间文艺活动实施改造工作。与此同时,冀鲁豫边区宣传部抓住抗战胜利群众信心倍增的时机,决定设立民间艺术联合会,任命张富忱和沈冠英分别担任主任与副主任,展开推动民间艺术以及教育改造旧艺人的相关工作。
1947年初,冀鲁豫民间艺术联合会与文联供应部于阿城的高村针对年画码子店制定了改造方针,从拉洋片到画工、刻工乃至印刷师傅的代表统统前来响应参谋,共有来自13个县区的45名民间艺人参会,并开始在聊城阳谷、张秋等地走访推广。民间艺术的改造总结出的经验,首先就是要为中心工作服务,在以往的年画码子改造中,还存在一些内容上的欠缺。另一个方面来说,年画改造的实质是对旧艺人进行思想上的改造与解放,破除民间艺术创作中的封建残留,使其不再唱旧词、画封建。这次会议提出了“艺人要大翻身”的口号;联合发出了《告同行业书》,指明了民间艺人翻身的道路。在具体的内容上,通过对《土地改革》《大反攻》《巧云之死》等年画的改造,增进了群众路线为首要目标的典型典范,让众多码子店的店主和画工以自发的、积极的状态进入画版改进的工作之中。
1947年初,山东军区同华中军区合并成为华东军区,山东野战军同华中野战军合并成为华东野战军。解放区的美术工作也随之划分成前后方两个战线。在后方有《华东画报》,此处汇集了山东以及华中的美术工作者,主要通过美术出版来开展相关工作,此外他们还联合冀鲁豫艺联、民联等文艺组织,推动鲁西地区的年画改造与新年画创作工作。而前线方面,包含华东野战军文工团一、二、三团的美术股与电影队,还有各纵队文工团的美术组,则是大力推进幻灯放映、战前宣传等形式的美术活动。
抗战胜利后,鲁西地区的群众对于解放战争的胜利信心十足,许多贫下中农群体看到了摆脱千百年来封建制度束缚的希望,尽管这个时期鲁西南地区的年画仍留有“旧瓶装新酒”的创作思路,从艺术审美角度来看存在一些不足,但在解放斗争中所展现的宣传与教育价值却是无法估量的。民间艺人已经将年画视为新文化运动的有力工具,将其用于批判地主恶霸和卖国奸贼。
四、结语
从1938年冀鲁豫解放区的建立到1949年5月平原省的设立,共计历时11年。在这一时期,山东鲁西南菏泽、聊城等地的文工成员、进步分子和民间艺人凝聚成一股力量,使传统年画焕发新生,也让民众封建迷信的思想得以解放。从延安鲁艺木刻队的带领到毛主席延安“讲话”的指引,旧年画开辟了新内涵与寓意,在革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冀鲁豫解放区毕竟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解除了群众的危机感,战时,年画有着文化武装的需要,战后,群众还需要回归到生活中去,民间的传统信仰得以再度复苏,这也是民间文艺所独具的自适应的祈盼与选择。
注释
① 海源阁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由聊城进士杨以增所建,是清代四大藏书楼之一和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
② 革命烈士王化友与张振隆等编辑,后又改为《露白》《鲁白》。
参考文献
[1] 冀鲁豫边区革命史工作组. 冀鲁豫边区革命史[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
[2] 王震东. 冀鲁豫边区(山东部分)文艺史稿[M]. 济南:山东省科技咨询中心,1996.
[3] 申云浦. 冀鲁豫日报史[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4] 梁小岑. 河南省文化志资料选编·第11辑[M]. 郑州:河南省文化厅文化志编辑室内部资料,1988.
[5] 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中共平原省简史[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6] 张宪昌. 东昌府木版年画[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7] 程玉海. 聊城通史 现代卷[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8] 沈泓. 中国濒危年画寻踪:红船口年画之旅[M].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
[9] 吴天. 新年画运动[D].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8.
[10] 张兆林. 分工与互惠:中国民间艺术生产的协作实践——基于聊城木版年画内部生产关系考察[J]. 民族艺术,2022(1).
[11] 张宗建,邢习娇. 图绘、再造与选择:冀鲁豫解放区的年画改造与民众接受[J]. 装饰,2022(9).
[12] 冯骥才. 中国木版年画集成 平度东昌府卷[M]. 北京:中华书局,2010.
[13] 张宗建. 曹州木版年画田野寻踪[J]. 年画研究,2018(0).
[14] 张向辉,刘建理. 木刻运动的推行机——抗战时期敌后根据地的木刻工厂[J]. 美术,2024(5).
[15] 艾青. 给画家们[J]. 文艺阵地,1939(2).
[16] 陈池瑜. 中国艺术学论纲[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8.
[17] 王巨才. 延安文艺档案[M]. 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