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民众对国事的议论探析

2024-11-09 00:00谢非唐世铼
中国故事 2024年10期

【导读】朱峙三一生经历了晚清、民国与新中国三个时期。他关心国事,其日记记载了大量民众对国事的看法,包括太平天国、维新变法运动、近代革命运动、民国时期军阀的复辟等事件。本文从已出版的史料《朱峙三日记(1893—1919)》中挖掘出民众对国家大事的看法。这些看法涉及其本人与其邻居朋友等群体。他们憎恨清朝,支持社会变革,具有浓厚的爱国情怀。透析基层社会对国事的看法,能够更加全面细微地反映历史的发展面貌。

朱峙三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老报人,亦名鼎元、继昌,湖北鄂城(今湖北鄂州)城关人。他16岁时中秀才,1906年进入两湖总师范学堂学习,辛亥革命之前在学堂中秘密散发《革命军》《民报》等刊物,宣传进步思想。1907年至1911年间,兼任《汉口中西报》《公论新报》主笔,针对甲午败绩,发表过《论中国海军之崛起》的社论,揭露清政府的昏庸腐朽。

一、对太平天国的看法褒贬不一

朱峙三日记中记载了大量他听到的关于太平天国的故事,民众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看法褒贬不一。

民众对太平天国有一些褒义的评价。如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五月十六日朱峙三的日记记载:“洪叟仍谈太平天国监军某在吾邑对百姓尚有惠政,事败后逃至凌家河,被挟怨者报知官兵捕杀之。”从这里可以看出,民间认为太平天国对朱峙三的家乡实施过惠民的政策。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七月九日他的日记载他与同屋邻居洪元恺、鲁兆甲等人在前大院中纳凉,听洪大爹与朱益舟先生讲说太平天国,言:“与官兵打仗,官兵种种失败。又讲太平军占领吾邑城后,仍安民,平买卖。”由此可以看出太平天国占领他们家乡后实施了合理的商业政策,照顾了老百姓。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十月三日的日记载洪大爹对朱峙三讲述太平天国的事:“又,长毛来做知县者,称曰监军,亦有爱民者。”民国五年(1916年)五月二十九日他的日记记载:“所长伍子堂来校会商各事,便至予房谈天。偶言及其祖父于太平天国时,翼王石达开部驻其家大厅中,军纪甚好,并非后来传说太平军种种恶事也。在夜宴中即席赋诗二律,以示其祖父云:‘地号马乡才有骥,人居虎帐梦皆熊。天戈所指妖氛净,看我完成百战功。’翼王面黑,高颧有微须,呈英雄之状。”由此可见当时鄂城城关部分民众认为太平天国翼王是正人君子,军纪良好,而不像传闻说的那般作恶多端。

但是,在当时清王朝统治的背景下,也有民众对太平天国存有鄙视的看法。如,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一月十九日朱峙三的日记记载,有人谈论他的四舅参加太平天国举行的科举考试:“乡间多非笑之……闻当时在省应科场者归,胸前佩一白竹布条,外书‘识时务者为俊杰’七字,招摇过市者,士论鄙之。”可以看到,老百姓对于朱峙三的舅舅参加太平天国这一举动非常鄙视,他们认为这不符合传统忠君的价值观。宣统三年(1911年)五月二十五日他的日记记载:“又阅《太平天国战史》,此书粉饰处太多,不足信也。闻先祖云,太平军占领吾邑时,开首杀抢无所不至,并无仁义以施于民。程师与同屋洪大爹亦如此说法。程师之母李太夫人……李告予云,太平军称长毛,到吾邑时,未逃之中年妇人为彼等补缝衣、弄饭,呼吼百端。年轻妇女尽皆逃至四乡,彼去时必将人家住宅作厕,大小便随地,缸釜必破碎之,此等兵士何能定天下云云。皆实见当时情况也。而又以天父、天兄之语欺人,百姓多唾骂之。呜呼!洪天王稳坐南京,安享而不集全力北伐,此所以失败也。惟朱益舟述监军事尚佳。”从这里可以看出,民间有人认为太平天国在占领朱峙三老家以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二、鄙视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政府

清政府与慈禧太后等人腐败无能,只顾贪图享乐,不关心老百姓的生存状况,且在对外战争中不断遭受挫败。近代以来,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一败再败。为此,不仅那些上层的爱国志士对清政府与慈禧太后不满,社会民众对他们也非常不满。朱峙三本人及其周围民众就非常鄙视清政府及慈禧太后等人。

关于八国联军侵华,朱峙三日记中有大量片段记载民众对此事的议论。1900年八国联军打到北京城,两宫太后携光绪帝逃往西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对此,朱峙三等人愤恨不已,憎恨腐朽的清政府。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二十五日朱峙三的日记记载他与陈茂如讨论八国联军侵华之事,言:“今日陈茂如来云……听说北京联军尚未入城时,逃出上下等人云,当董福祥军攻使馆不下时……如副都御史英麟奏称,洪钧老祖已派五龙到大沽口与洋兵打仗矣。又,英年奏云,洋人惧内,可先杀其妻必败。又汉人出奏者,如侍郎徐承煜云,中国人可不买牛羊肉,因洋人不食猪肉,不买牛羊肉是示与洋人绝也。郎中陈安邦奏请查访诸葛亮后人,令其制木牛流马,以拒洋兵。翰林廖炳奏请任用杨令公后人挂帅,以杀洋人。如此官吏,则国政可知,联军破城非偶然云云。”可见,朱峙三认为晚清官员荒唐至极,十分封建迷信与愚昧,这样昏庸的执政者,是无法指望他们带领民众抵御侵略的。在危急时刻,这些官员还想着靠封建迷信的洪钧老祖与洋兵作战。他们心中念道:“洋人怕妻子,杀了他们的妻子以后,他们就必败。”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一月十五日朱峙三的日记记载他父亲在张宅谈道:“北京联军占据,朝廷正派大员求和,是后再割地如台湾例则不可知。噫!国弱如此,而两宫信任端、刚,以为义和团可靠。而奸民贪吏,以为顺清灭洋之旗揭起,利用民气可灭洋人,值矣!”从这里可以看出民众认为国家软弱,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束手无策,而事后不是割地就是赔款。朝廷以为义和团能够灭掉洋人。而朝廷的这些想法,在民间看来却十分荒唐。

慈禧太后奢靡之风人所周知。在国家积贫积弱之际,她不惜劳民伤财修建颐和园,还将北洋海军的经费腾挪到自己的寿宴。朱峙三对慈禧太后与腐朽的清政府极其不满。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一月二十九日他记载了两宫太后逃难西安时为了满足自己喝牛乳的愿望,专门设置了一个正五品的官员负责养殖六头牛。对此,他评论道:“奇哉!阔哉!”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朱峙三为这些晚清皇室在国家危难之际如此奢靡而不悦。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十月七日他的日记记载其老师对于八国联军侵华致使我国赔款的看法:“端、刚纵匪,西太后听其所为,致酿成此辱国赔款之举,则割台澎以后又一国耻也。庸流无识,可慨也哉!北京人,民族性脆弱……”可见,其师认为从甲午战争后的割地赔款到如今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既要承担赔款,又要为德国使臣克林德做纪念碑,足以证明慈禧太后等人是庸流无识之人。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十月一日他的日记记载:“晚间,以前次借来之《猛回头》《革命军》等书阅之,觉满人入关待汉族极苛。”由此可见,朱峙三心中充满排满情绪。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十月十日他的日记记载,士子考试时,如果遇到试卷中谈到光绪与慈禧或者赞美清朝仁义的话时便会:“出洋后即骂皇太后矣。”在国内封建体制还没有灭亡时,一些民众不敢谩骂执政者,这可能与他们内心惧怕有关。但这也充分说明了基层士子对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政府的不满。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九月二十三日他的日记记载了他对慈禧太后延请外国人吃饭以及朝廷新设的学堂只招收贵族的不满,言:“此为庚子辱国以后,西太后实行媚外主义……又设贵胄学堂,专收教王公子弟入学肄业。噫!贵族哉。”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十月九日又记载慈禧太后过生日,学生在风雪交加的夜晚前往皇殿拜寿,朱峙三的同学何自新说道:“老淫妇何以不死耶?”而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死的时候,他的日记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四日记载:“予谓此不伤心之泪也。”由此观之,朱峙三等人对慈禧太后非常鄙视。

对于汪精卫刺杀摄政王未果案,宣统二年(1910年)二月二十八日朱峙三有这样的评论:“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矣。”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朝贡体系完全解体,朝鲜等国不再将中国视为宗主国。而对于甲午战争后小国来朝朱峙三这样评论:“吾知满员乐不可支矣。哀哉!”溥仪登基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七日他的日记记载着他同学的议论:“宋朝得天下于小儿,亦失天下于小儿,是同一理耳。”可见,清政府在民众中的认同感已经完全丧失。1909年年初上海召开了国际禁烟会,朱峙三认为中国政府禁烟是徒有其表。他的日记描述道:“二十日报载上海开万国禁烟会,中国出席。此次会毕,吾国禁烟或不徒为具文也。”宣统三年(1911年)五月七日他记载学部奏请朝廷设立中央教育会,他对此表示疑惑:“各省均早有教育会,中央方始奏请,奇哉!”可见,国家实在是“破败”不堪。

三、主张排满

朱峙三本人以及身边的一些人支持排满革命。他们关心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经常阅读《嘉定三屠》《扬州十日记》《申报》《新广东》《浙江潮》等具有革命思潮的书籍与报纸。

在看到《嘉定三屠》《扬州十日记》时,朱峙三心中充斥着强烈的排满情绪。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十一月三日朱峙三的日记记载了一段在他看《嘉定记》后的感想:“噫!观此一段,则知排满革命为吾辈天职也。”我们知道,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五日,多尔衮谕多铎等,令江南军民剃发:“各处文武官员,尽命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其郡邑有未下者,或宜移檄招抚,或宜统兵征剿。地方一切事宜,酌议速奏。”这个命令严重伤害了汉族百姓的民族感情,百姓纷纷起而抗清。但是,后来嘉定城破,清军屠城,大约有三万多人被杀。嘉定屠城给汉族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朱峙三看了《嘉定记》,加之一直以来听闻各种晚清政府昏庸无能的事情,心中更加厌恶清政府,认为排满革命是他应该做的本职事情。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十二月十二日,他的日记记载了他晚上读《湖北学生界》以及《江苏》两本杂志时的感受:“令人起排满之念,真欲为汉人复仇也。”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他的日记又记载了他在看革命类杂志的想法,言:“此等杂志鼓吹革命,极有动人之处,并影印忠义照片,又转载《扬州十日记》,知吾汉人被满族杀死者甚多,可惜太平天国事业未成耳。”朱峙三支持革命,但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他不敢明目张胆地阅读革命书籍。他为太平天国没有成功而感到叹息,但这种思想其实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从1851年金田起义到1864年太平天国灭亡,太平天国运动本质上也只是想继续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其设想的人人平等与有田同耕,根本无法实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十一月八日,他看了《扬州十日记》后发现元代实行苛政结果迅速灭亡,而清朝却已经存在了二百六十多年。为此,他在日记中记载到:“吁!悲哉。读此记毕,泣下数行。”朱峙三对清兵杀害汉人的行为非常仇视,读到此,他潸然泪下。由此可见,他是多么憎恨清王朝,排满的想法在其心中不断生根发芽。

宣统元年(1909年)三月十日的日记记载:“监学查房已过,予阅此已尽半数。”宣统三年(1911年)六月二日的日记记载:“晚阅《民呼报》,各省革命暗潮甚大。省城各学堂、新军有知识者,均同情排满革命,当局正设法制止。”从前述可以看出,湖北省城学堂的一些学生及湖北新军中的一些士兵,都同情排满革命,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进步思想。清政府在当时是大厦将倾。宣统三年(1911年)七月三日朱峙三的日记记载:“下午作一社论交《中西报》,属讽刺时政语。”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十五日他记载他与老师关于清王朝的争论,他的老师明显是不支持排满的,而他却持有坚定的排满思想,言道:“晚间程师来坐,说武昌情形。两湖仁、义、理化同学当部长者三人,就事是容易的。不过清朝深仁厚泽,汝与贤智已入学,不能效若辈大逆不道云。予笑谓,吾师未看过《扬州十日》《嘉定屠城记》,乃如此说法。满汉界线严,朝廷二百余年视汉人为奴隶,此与元朝何异耶?程师不欢而去。”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十四日又记载当时省城正在发生辛亥革命,而他不能前往省城谋得差事。言:“俾吾辈早到省得就一事以养亲,还各处积债耶?”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二十六日他的朋友稚松来与他谈论事情说:“湘、桂、粵、川、苏、皖俱已独立,满廷恐慌万分,满运终矣。吾侪尚困守县中何益?”

四、反对复辟帝制

革命党人推翻晚清政府以后,仍然经历了很多波折。对于袁世凯复辟的议论,朱峙三的日记有着大量的记载,如民国四年(1915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记载:“闻武汉准备袁氏登极庆祝大典,阳历元旦须改称中华帝国矣。噫!帝欤?民欤?一律挂羊头者也,予当刮目看之。”民国四年(1915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他的日记中记载道:“今日在校下课后,闻县公署候省署电报,报北京登极大典事,相与叹息久之……甚矣!视天下为私物,以人民为牺牲品矣。明天改元称中华帝国洪宪元年,是备大变。怪哉!”民国四年(1915年)十二月三日的日记记载:“今日上下午均有课。晚间与袁、廖、范诸人围炉共谈国事,因果报应,饮酒,烧饼食之,亦颇快意。欲作筹安会劝进诗讥当世之无耻者,睡时已默记二首。”民国四年(1915年)十二月六日:“晚间与袁、范诸人围炉坐话。予作《冬日感怀》刺当局诗四首已成矣,中有‘朝廷此日推新主,恩泽何年到老农’之句。”民国五年(1916年)一月二十六日:“午后阅报,滇、黔兵出动讨袁,曹焜兵在川不能再进,滇(原文如此)督宦亦不稳,不知袁氏何以必欲做皇帝梦也。”民国五年(1916年)二月一日:“今日阅报,反对帝制者多,皇帝梦恐不久矣。”另外,对一些卖国贼,朱峙三的日记也有记载:“阅近日报载,本月十五号,伍廷芳、陆荣廷等电请冯国璋勿与日本签订合约。又见次日报载,中日两国已签订中日陆军共同防御军事协定。此果真系冯国璋、段祺瑞卖国所致也。”

由此可见,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袁世凯与其他北洋军阀的一些执政者,并没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至于民众还是对国家、对执政者有不满。

五、结语

曹天忠说:“日记内容的丰富性和私密性,决定了其在历史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甚至难以被其他史料代替。”章开沅在为朱峙三日记做的序言中提到,此日记“比较具体地叙述了历次重大事件在民间的反应,保存了不少普通老百姓当年的原始议论”。透过日记看民众对国家大事的看法,能更加全面细微地了解历史发展的状况,能够看到基层民众与国家的紧密联系。朱峙三日记记录了他本人与周围人对国事的看法,他们主张排满革命,排斥清政府,具有浓厚的爱国情怀。透过他们的内心想法,我们能够体会到晚清与民初国家所处的窘境。

参考文献

[1] 胡香生. 朱峙三日记[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陈文亮. 论清初剃发令的内涵及实质[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

[3] 胡香生. 朱峙三简历[A]. 辛亥革命丛刊(第11辑)[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4] 陈胜. 走向革命:一位士子在晚清教育变革中的心路历程——以《朱峙三日记》为例[J]. 吕梁学院学报,2015(4).

[5] 曹天忠.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6] 章开沅. 关于《朱峙三日记》的说明(代序)[A]. 胡香生辑录,严昌洪,编.朱峙三日记(1893—1919)[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 蔡润林. 辛亥革命前青年的政治转变—以朱峙三为个案的考察[D].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