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互市与中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2024-11-09 00:00:00李新柳王力可吴尚林
中国故事 2024年10期

【导读】茶马互市是边疆与中原地区以物易物、互通有无的一种经济贸易活动。历史上,茶马互市推动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边疆与中原地区的经济交往与发展,不断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族际交往,初步奠定了民族杂居的互嵌格局,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新时代为促进各民族更广泛地交往交流交融,要持续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不断构建民族互嵌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茶马互市是边疆与中原地区进行的贸易活动,是一种“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的以物易物的商业活动。茶马互市兴起于唐代,发展于宋代,明代达到鼎盛,清代转型为对象更丰富、形式更灵活的贸易活动,历时一千余年,对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汉族与西部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通过分析茶马互市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历史意义。

一、茶马互市的历史演变

中原王朝对于马匹的需求、游牧民族对于茶叶的需求,促进了茶马互市兴起。

(一)茶马互市兴起

在唐代以前,南北朝时期(公元5世纪)吐谷浑部落与南北朝进行各种贸易活动,此时的贸易活动形成了茶马互市的雏形。唐代饮茶文化盛行,这种饮茶极盛之风促进了唐王朝与少数民族间的经济交流。伴随着文成公主、金成公主嫁入吐蕃,唐朝的饮茶习俗传入吐蕃。随着族际交往增加,各民族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多,茶叶深受游牧民族喜爱,产生了对茶叶的需求。中原对马的需求以及边疆地区对于茶的需求,为茶马互市提供了条件。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内地农耕民族与边疆游牧民族之间的接触不断增多,茶马互市也就随之兴起。在唐人封演所著的《封氏闻见记》中,已有“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之说,表明唐朝时期茶马互市已经兴起。

(二)茶马互市发展

进入宋代,各政权之间不断冲突,最终形成了辽、北宋以及西夏并存的格局。游牧民族对茶叶的需求以及中原对于马匹的需求客观上促进了茶马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宋代对茶叶买卖进行严格管制,严禁私自购买茶叶,即所谓的“榷茶制”。后宋朝设置买马司与买茶司,专门负责茶马互市。北宋设置榷场与吐蕃、西夏、契丹进行茶马贸易,由于战争的原因几经兴衰,在澶渊之盟确立后,宋朝恢复榷场,经过发展后,茶马互市贸易规模空前扩大。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陕西茶马古道受阻,茶马互市范围开始向西南地区转移,在成都设置榷茶司,秦州设买马司,茶马互市的中心逐渐转移,川藏线得以发展。我国历史上被元、明、清所沿用的茶马互市制度是从宋朝开始制定的。

(三)茶马互市的繁荣

元朝结束了辽宋夏金时期的长期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马源充足且茶叶均可由政府征调,所以,以茶易马的贸易活动逐渐减少。明代是茶马互市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非常重视茶马互市,并对这种贸易活动进行严格管控。在青海、新疆等地区生活着多个民族,史称“西番”。西番对茶叶的迫切需要以及明廷对战马的需求,推动明代茶马互市制度完备化。首先,建立了以茶马司为主的一套完整的茶马互市组织机构,从茶叶种植到交易过程中各个环节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其次,出台了“土赋”制度,实行金牌信符制度及朝贡互市制度,金牌信符制度即明廷下发金牌信符,边疆各民族持信符按时向明廷交马;最后,严厉打击茶叶走私并加强监督,成立针对茶叶的巡视监察制度。

(四)茶马互市转型

清朝初期继续沿用明朝茶马互市制度,只做了略微调整。茶法、茶法管理、茶马贸易的运营制度都沿袭明制,但并未恢复金牌信符制度。“三藩”平定、台湾收复,茶马互市逐渐淡化。经过康熙、雍正的一系列政策调整,边疆地区得到很大发展,单纯的茶马贸易形式不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贸易范围逐渐扩大。清朝将蒙古纳入统治范围后,由于“牧地广于前代,稍为孳息,则已骊黄遍野,云锦成群”,无需“以茶驭番”或“联番制虏”,乾隆时期,清廷正式罢中马之制,“改征折色”,这种“以茶换马”或“以马易茶”的茶马互市开始转变为贸易对象更丰富、形式更灵活的贸易活动,民间色彩更加浓厚。

二、茶马互市的历史意义

(一)促进了边疆与中原的经济往来与发展

茶马互市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民族间的封闭性,开辟了多条连接中原与边疆的商路。由于贸易的需要,政府和民间为方便茶叶等物资的运输不断修路,茶马古道在贸易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宋朝时,中原王朝以及少数民族政权不断修路、设置驿站,到明朝时已经建立了很多驿站并开通了三条茶马商道。贯穿川、青和西藏的茶马古道,不仅是经济之路、文化之路,也是政治之路。茶马互市促进了沿途城镇兴起。

中原对于马的需求,促使边疆地区牧业发展,同时边疆地区对于茶的需求也促使茶叶的种植不断扩大,极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族际交往使牧区农业有了发展,农业区的牧业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利用生产方式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茶马互市逐步促使全国建立起统一的经济体系,汉藏地区在经济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经济上的交流和发展推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

(二)形成了灿烂悠久的茶马文化

茶马互市的作用并不仅限于经济方面,贸易过程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茶马文化是一种饮茶爱茶的文化,随着茶马互市发展,西南茶马古道上的各个民族都有着饮茶的习俗,各民族长期交融,形成了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开拓进取、包容互鉴的文化交流。茶马互市以马帮、背夫、牦牛驮队为载体来运作,他们就像一股股流动的血脉,将茶叶等货物和各种文化输送到遥远的地方,将各民族及其文化结合在一起。其中最典型的是汉族与藏族文化的相互影响。藏族人民在历算、建筑、文学、艺术等方面均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西藏现存的大量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刻、塑像,以及许多寺庙,都融汇了汉族的艺术特点,汉族的纸张和印刷术传入边疆地区,而藏族的佛教文化也传入内地并产生影响。各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使各民族的接触不断加深,彼此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相互影响,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首先,茶马互市中出现了大量中介者——“通事”“牙人”,也有部分少数民族人口迁往内地,汉族迁居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杂居的情形不断增多。经济上的交流使各民族语言上的交流也不断增加,促进了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其次,民族杂居的普遍化促进了族际间的交往,不同民族间通婚的现象越来越多。许多马帮开始在外地定居生活,成为当地的一员,在当地娶妻生子。最后,在茶马互市的过程中,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各民族间的信任日渐加深,频繁的接触使各民族相互影响,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融。茶马互市使边疆与内地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日益频繁,各族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形成经济上互帮互助、文化上相互认同、心理上产生情感共鸣的团结景象。民族交融也奠定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的居住格局,促进了民族团结。

三、茶马互市的时代价值

(一)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茶马互市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在满足边疆和中原各民族物质需要的同时,促进了边疆和中原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打开了族际沟通之门,促进了农业和牧业两种生产方式碰撞,形成“东西协作”的雏形。民族地区不断发展、族际交往不断增加,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条件。当前,我们更应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完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在保护民族多元文化和生态SUDtz7IqcQgROBAKMaMu+g==环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发展民族地区的产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力量。

(二)持续推进构建民族互嵌格局

在茶马互市中,各民族人民不断移居沿线,奔走于边疆与中原地区,各民族杂居的格局初步奠定。各民族互通有无,在长期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互嵌格局。今天,我们应充分发挥民族互嵌的优势,努力增进族际交往,增强族际认同,推动族际交融,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架桥铺路。

(三)持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随着茶马互市的发展,边疆与中原地区的经济不断发展,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日益频繁,不断发展成熟的茶马古道连接着沿途的民族,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今天,我们更应促进各民族更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以提升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结语

茶马互市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见证,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当前更应该深入发掘茶马互市历史内涵,不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物质条件,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各民族更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

参考文献

[1] 李旭. 茶马古道——从横断山脉到青藏高原[M].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20.

[2] (唐)封演. 封氏闻见记校注[M]. 赵贞信,校注. 北京:中华书局,2005.

[3] 李天顺,李俊清. 茶马互市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述论[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2(1).

[4] 沈祯云. 清代茶马贸易制度及其对汉藏关系的影响[J].敦煌学辑刊,2017(1).

[5] 景庆凤. 从档案史料探究明代的茶马贸易制度[J]. 档案,2005(6).

[6] 赵尔巽,等. 清史稿:第十三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76.

[7] 赵毅. 论明代汉藏茶马互市的历史意义[J]. 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