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烟雨漫漓江》的新乡土叙事艺术

2024-11-09 00:00何培富
中国故事 2024年10期

【导读】2023年,展现漓江流域乡土特色的文学作品《烟雨漫漓江》在桂林出版。作为长期在八桂大地耕耘的本土作家,这并非光盘的第一部涉及桂林本土题材的作品。在完成以虚实相生的叙事艺术讲述了桂北全州发生的湘江战役故事的长篇小说《失散》后,光盘便马不停蹄地准备另一部桂林题材作品《烟雨漫漓江》。小说通过主角明灯的视角,礼赞了新时代漓江的高歌猛进,同时也通过塑造一个个小冲突,进而对盗猎、旅行乱象以及农村的青年劳动力流失、传统婚恋观等问题进行深刻的批判和反思,获得了读者和学界的认可,是近代桂林新乡土文学转型的丰实硕果。

光盘,原名盘文波。回顾光盘的文学历程,会发现他很早便活跃在广西文坛中,迄今发表和出版各类文学作品共百余万字,累计获得全国报纸副刊好作品二等奖以上30余次,在《花城》《作家》《北京文学》等著名期刊皆能看到他的作品。后因工作能力突出,他受聘于桂林晚报文娱部,有机会更为全面地了解桂林城内外发生的各种起起伏伏的故事。多年的桂林生活,使光盘对漓江乡土充满浓厚的感情。彼时的中国城市边界不断扩张,乡土文学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然而光盘并没有被城镇洪流所裹挟,刻在基因里的乡土情怀激发着他在漓江边思考、写作,并且尝试赓续乡土文学的精神命脉。他在采访中表示,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桂林人,他对漓江的乡土文化如数家珍,便想给漓江立个小传,写她的柔软细绵,写她的安静和美,写她柔中带刚般母性的力量。《烟雨漫漓江》便是其对新乡土文学的一次深入探索。

一、前进:转型中的漓江乡土新气象

(一)崭新的漓江乡村精神面貌

与过往喜欢讲大山的偏僻束缚、挣脱与反抗的乡土文学不同,光盘将文学的笔触深入乡村的人和事,在小说中增添贴近生活的现代要素,以此赋予农村新的文明之气。大山不再神秘,人们从忙生存到忙生活,无需再为温饱而挣扎,而是着眼提升日常生活质量,由此体现新时代漓江农村的崭新面貌。在《烟雨漫漓江》一书中,可以看到很多现代化元素。文中明灯三人巡山赏桃花时拍摄图像发布“朋友圈”,继而引发后续的赏花冲突与网络乱象;九桑因对电视节目不满而转向刷手机“短视频”;以及砍树风波中,县政府勘察香楠树规模时应用无人机,WiJfBzdQtMMtXxpi16z9/Q6X8W6tqnKadDVyH0T8ejM=等等。字里行间的现代化生活方式拉近了作品与人的距离,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同时为世界展现了新时代背景下农村积极融入现代文明社会的努力。

在文明进程略显迟缓的农村,难的不是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是精神文明层面的革新。《烟雨漫漓江》正是在这一维度上,与旧时的乡土文学划出了清晰的文化界限,尤其体现在乡土作品的经典题材——农村婚姻观念的深刻变革上。一些在传统乡村讳莫如深的行为,如今在开明文化的浸润下,正逐步获得理解与接纳。书中九桑与明灯妈两位老人丧偶后再婚,晓巷未婚先孕,以及明灯入赘他乡,都显露了乡村新气象。光盘借助农村婚恋这一经典话题,重新书写了新时代乡村思想的开化历程。小说摆脱了传统农村闭塞、落后、愚昧的陈旧标签,为漓江这块历史悠久、人文深厚的土地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和意蕴。

光盘在字里行间巧妙穿插了一系列故事,悄无声息地展现了政府在漓江乡村振兴事业中的深远影响与实质贡献。第一章,森林公安与明灯兄弟屡次联手保护桃花林,挫败偷猎行动;第二章,政府保护桂林传统彩调剧;第三章,政府为了保护漓江生态,大力整治漓江挖沙乱象,建立古村落保护名录,并且扶持当地特色产业,为返乡村民提供就业机会,等等。光盘在创作时,并没有回避政治层面的影响力,反而巧妙地通过一系列日常生活的冲突与矛盾,展现了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对乡村建设的关怀和支持,对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进行了深情颂扬。这不仅反映了政府对基层乡村建设的深切关注与积极作为,更勾勒出一幅政府与民众紧密相连、携手共进的鱼水情深图景,赋予了作品深远的社会意义与时代价值。

(二)不变的漓江乡土民俗画卷

在书写漓江生态文明的历史性变迁之际,光盘又精心保留了根植于漓江深处的文化灵魂,全书弥漫着漓江流域独特的民俗文化,体现了对乡土风情的传承。诸如传统油茶的烹制工艺、壮族的悠扬山歌、热闹的彝族节、起源于广西北部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彩调剧、明灯拒绝“洋楼”风格而建造的新式吊脚楼,加之中间穿插着全州醋血鸭、禾花鱼、糯米甜酒、桂林米粉等当地特色美食文化,共同织就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漓江风俗画卷。光盘以细腻流畅的线性叙述手法,将漓江的建筑、音乐、节日、美食等文化,自然融入故事脉络,让读者在日常叙事的温馨氛围中,感受桂林文化的独特韵味。

光盘构建新农村景象,不仅在于反映物质层面的发展,更在于为读者提供精神上的净化与提升。主角明灯,不仅象征漓江生态的守护者,更体现了漓江乡民那份未被现代化洪流冲淡的纯朴与善良。他主动承担起保护漓江生态的责任,在数次重金诱惑下岿然不动,与返乡的村民们组成巡山队共同守护漓江的青山绿水。明灯的弟弟明山,扎根乡村开废品回收站,对于五保户塔头收集的一些无价值的生态垃圾照单全收,以自己绵薄之力温情援助塔头,尽显对弱者命运的关注。还有摄影师王云伟,为了保护漓江的生态,不惜举报弟弟的非法采砂场等。这些人物面临着现代化社会的冲刷和打磨,却仍旧坚守着质朴、热爱乡土的本性,他们的故事提醒着世人,真正的温暖与美好,始终根植于简单而纯粹的人际关系与对自然的敬畏。

二、困境:新时代乡土转型的阵痛

光盘在《烟雨漫漓江》中并非只是描写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景象,他也能够站在现实大地上向前看,勇于揭示农村存在的如贫富差距、生态破坏、文化冲突等现实问题,体现出作者在新时代创作的社会责任感。小说揭示了现代乡村转型的重要命题——新时代乡村建设是文明与愚昧的交织矛盾。

(一)社会变革下的新乡土困境

困境之一是乡村青年的疏离与逃离境遇。改革开放后,中国迎来新的历史巨变。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催生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潮,许多年轻人打破了数千年来“在家千日好,异乡一日忧”的乡土情结,源源不断逃离乡土,奔赴心中的希望之地。部分有成就的人,返乡建起了一栋栋漂亮的“洋房”。但节日过后,他们便成群结队,逃离生养的农村,乌泱泱地涌向大都市,留下仿佛是为了老鼠建立的空荡荡的洋房。建造洋房的人在城里忍气吞声,而享受洋房待遇的老鼠,整天叽叽喳喳,形成一道独特而讽刺的乡村景观。

而更多的农村青年,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迷失在纸醉金迷的都市里。书中的晓巷便是一名典型代表,她与部分逃离乡土的青年一样,受到了金钱至上、自私虚荣、拜物拜金的观念浸染。她学历低,自认为是“城里人”,不干农活,也不爱干农活,与农田疏远得像路人,逃离土地成为她的炙热追求。在故事里,像晓巷这类青年还有很多,他们逃离乡村的初衷是追求都市的自由和繁荣,却大多被灯红酒绿的都市生活冲昏了头脑。他们摒弃了农耕生活的根基,却又难以在城里立足,只能在漂泊中困惑挣扎,正如书中明亮所说的:“我想方设法逃离农村,其实就是逃跑,虽然融入不了城市,但总比待在乡村受穷强千百倍。”

光盘通过晓巷、明亮等上边村青年的故事,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当下农村青年逃离乡土的缘由,揭示了农村“空心化”背后的复杂原因,进而探讨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如明灯、明山等农村青年的婚娶,留守儿童小佳的孤独成长,乡村劳动力的流失等。这些情节不仅是新乡土文学创作的缩影,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下广大农村地区普遍面临的困境。

困境之二是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在探讨城乡观念的转变与冲突时,《烟雨漫漓江》巧妙交织了生态保护与人物情感两条线索。明灯与明山兄弟俩的婚恋遭遇,不仅是个体悲剧,更是乡村大龄青年普遍面临的婚恋困境的写照。明灯无奈的选择与明山反复的情感挫败,折射出城市向往与乡土坚守之间的剧烈碰撞,以及小农意识对现代婚恋观念的深刻制约。在晓巷与安新瓦的爱情故事中,高额彩礼的背后是愚昧观念与现实压力。作者借此表达对这一古老习俗合理性的深刻质疑,揭示传统思想与现代观念交锋下的阵痛。而在“砍树风波”中,赵国田因给父亲砍伐香楠树做棺材而被捕入狱,改造期间他积极学法普法,然而,当他再次面临同样抉择时,依旧固执地要砍树做棺,甚至将不肯执行的明灯“扫地出门”。光盘介入现实、剖析现实,通过村子内外产生的矛盾和冲突,间接指出了当下农村中仍存在着滋养封建思想的土壤,写出了乡土生活的真相和现实感。对小农意识局限性的批判,是光盘对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深层次矛盾与希望的深刻洞察。

困境之三在于乡土文化的日益失落。与城镇化的高歌猛进相反,乡土文化如同一片片落叶,无声地告别了曾经枝繁叶茂的岁月,令许多深沉爱着这片土地的作家们感到难以言喻的惋惜与忧伤。作者在《烟雨漫漓江》中借九桑之口倾诉了对山歌艺术衰微的无限感慨。经历现代文明洗刷后的山村,那些曾经回荡在青山绿水间的悠扬山歌,似乎难以引起年轻一代的共鸣。大山深处,那些古老而淳朴的旋律,正一步步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们的声音在现代化浪潮的拍打下,愈发显得脆弱而渺远。诸如山歌这类流传千年的传统文化正悄然退出历史舞台,它们或走进博物馆一隅安静躺卧,或消逝在时间长河中。对光盘而言,乡土文化的没落,不仅仅是老屋的坍圮、山歌的遗忘、手工艺的失传,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断裂,是根的失落。借助对九桑情感的回应,光盘对当代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发出深切的呼唤,表现了其对乡土文化变迁中传统文化命运的深切关注。

(二)涓涓漓江下的暗流涌动

首先是生态意识的危机与觉醒。在国家相关部门与村民齐心协力的保护下,漓江流域的动植物群繁衍生息,逐渐恢复昔日的元气。然而生机勃勃的局面招来了一些不速之客的觊觎,既有惦记着野生动植物的外来人,也有虎视眈眈的本地人,这份生态繁荣的背后处处是隐忧。巡山队员明灯在一次巡逻中从偷猎者手中救下野生黑山羊“小瓦”,随后竟引来养殖场周老板。他欲出价五万元买下,可见其背后的利润之大。面对巨额的金钱诱惑,许多偷猎者铤而走险,奔走在深林间,更有甚者冒充“警察”进行非法狩猎。茂密的丛林中,除了野兽的侵扰,也暗伏来自偷猎者的杀机,明灯在一次灵川的行动中险些遭人毒手,可见护林的凶险程度。

然而,在这场生态保护的无声战役中,最棘手的挑战往往来自熟悉的乡邻。作为生态保护的坚定守护者,明灯不得不承担起“恶人”的角色。值得庆幸的是,通过政府强有力的宣传引导以及巡山队坚持不懈的生态普法宣传,村民们逐渐意识到依赖自然资源的传统生活方式需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在镇政府的倡议下,各村落组建起了联合巡山队伍,共同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昔日的“狩猎者”转型为“守护者”,这一角色的深刻变迁,正是生态意识深入人心的生动体现。光盘通过漓江畔护林故事讲述了从个人的英勇抗争到集体觉醒的转变过程,它不仅是一场对生态环境的保卫战,更是人心向善、观念迭代的旅程,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其次是对旅游乱象的批判与反思。除了描绘护林员与盗猎者斗智斗勇的故事外,小说还深刻揭露了当下生态旅游中存在的种种失序现象。故事从五保户塔头拾取垃圾的故事讲起。塔头收获最大的时间段是周一,缘由是周末城里人进山玩,部分素质差的游客总会留下各种各样值钱与不值钱的废品,这些废品全入了塔头的口袋。塔头之所以会拾取没有价值的生态垃圾,是得益于废品站老板明山的支持,而在那些没有“塔头”守护的角落,大自然被迫独自承受着人类旅游活动的重压。

紧接着,光盘又塑造了“桃花林冲突”,映射出网红打卡地背后的混乱与不堪。如潮水般涌来的游客数量远远超出了自然景观的承载极限,导致环境压力剧增,自然景观受损,游客也与当地的乡民发生了激烈冲突。随着生态旅游在国内的蓬勃发展,这类游客与村民、与环境的矛盾冲突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着。桂林,这座享誉国际的旅游名城,也难以幸免。一方面,游客的涌入为地方经济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种种不文明行为却如同无声的侵蚀,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构成了威胁。光盘借笔下文字,用生存与保护的逻辑,通过农村青年的叙事视角,默默控诉着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文明旅游行为,他用文学的方式呼吁共建一个和谐、可持续的旅游环境,让旅行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见证。

三、结语

受国内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乡土文学一度处于衰落状态。但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许多作家将目光放到古老、质朴且蓬勃发展的乡村中,许多作家扎根于乡村基层,用文学的方式阐释处于巨大蜕变进程中的乡村的新故事,长篇小说《烟雨漫漓江》便是近代桂林新乡土文学的丰实硕果。光盘通过描写漓江畔产生的矛盾与冲突,为我们呈现了处于转型发展中的漓江乡村所存在的困境。同时,小说对漓江之美的描写,以及对人物心灵之美的刻画,生动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如作家东西的评价:平凡的漓江沿岸日子里还有那么多动人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张晓琴. 点亮雪域高原的文明新灯——杨志军《雪山大地》论[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3(12).

[2] 王尧. 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叙事——从乡土文学到“新乡土文学”[J]. 中国社会科学,2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