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要牢记初心使命,深入践行中国教育家精神。践行中国教育家精神,要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铸牢精神底色;要秉持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成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大先生;要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高质量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坚定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培养高质量时代新人;要践行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用大爱书写教育人生;要传承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弘扬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华精神。
[关键词]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家精神;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目标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深入践行中国教育家精神。
1.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铸牢精神底色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中国教育家精神的亮丽底色。理想信念是教师队伍的精神之“钙”,决定了教育家精神的价值方向。“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1]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教师只有坚定了理想信念,才能处理好“小我”和“大我”的关系,高质量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中华优秀师道文化的精神追求。一个民族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本民族文化沃土的滋养。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尊师重教的民族,五千余年璀璨绚丽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孕育了我国深远丰厚的教育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师道文化,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家。这些优秀的教育家心中始终装着国家和民族,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从提出“有教无类”的伟大教育家孔子,提出“传道受业解惑”的韩愈,到近现代提出“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教育理念的蔡元培,提出“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爱国三问的张伯苓……一代又一代教育家传承着伟大的中国教育家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了师者力量。
新时代下,党对传承中华师道文化提出了新的重要要求。一方面,要持续引导广大教师将“小我”融入到“大我”之中,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始终将党和人民的期盼置于教育事业首位,始终牢记教育的初心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另一方面,要帮助教育工作者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和抱负,不断增强教育报国的自觉和本领,着力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2.秉持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成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大先生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教育家精神的先决条件。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者和价值观的塑造者。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新时代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在教书育人和教师职业素养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首要标准。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2]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师德师风,强调教师的言行举止和道德品质的示范作用。因此,要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鼓励教师自觉提升个人道德情操,用高尚的道德人格点亮学生前行的人生灯塔,成为精通专业知识的“经师”、具备良好德行的“人师”,成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大先生。
秉持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道德基础。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的契合,是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是一份塑造生命的事业。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所效仿的准则,教师要把“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把“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相结合,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具备教育家的人格与精神风范。新时代要求教师队伍秉持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一方面,要重点抓好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要务;另一方面,鼓励教育工作者深刻把握教育家精神的内在要求,要行为世范、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3.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高质量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是践行教育家精神的路径和方法,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的核心职责。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教师承担着塑造灵魂、唤醒生命的时代重任,既要培养青少年健康的人格素养,同时也要善于发掘个体的天赋,培养优秀的新时代人才。
做一名好老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不仅要启智,更要润心。启智润心不仅要求教师高质量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启迪学生智慧,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心灵的塑造和道德品质的养成,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和必备品格。“因材施教”是“启智润心”的应有之义。“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3]学校教育,特别是在学科知识教学领域,应当采取发掘的教育哲学,理解并尊重学生个体天赋差异。[4]教师要深入理解并分析学生的特点、志趣和天赋,高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教学,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是高超的育人智慧,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领会教育家精神的育人智慧和实践要求。“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就是高质量立德树人的重要方法和路径。一方面,教育需要启迪智慧和滋养心灵,教师应具备内在的思想深度和宽广视野,为学生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心智基础。另一方面,教育需要教师高质量地因材施教,尊重并发掘每个孩子的天赋,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4.坚定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培养高质量时代新人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教育家精神的精髓之一。“勤学”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应有“一潭水”。教师高超的专业能力是高质量教书育人的基本前提,这要求广大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坚持终身学习。“笃行”要求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脚踏实地、知行合一,坚定笃学向上、刻苦钻研的躬耕态度。
“求是创新”是教师素养之核,也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求是”要求教育工作者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教育教学,在实践中深入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和规律,提升教育质量和育人水平。“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求教育要积极应对时代之变,要坚定开拓创新,勇敢应对时代发展之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和思想,积极引领学生探索知识前沿,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青少年成为创新之才。
新时代赋予教师新的期待,教师不仅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创造者。一方面,教师要高度重视“勤学笃行”,提升自身素养,成为高素质的新时代教师。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好学生“求是创新”的领路人,营造启发性、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教学工具,开展多样化的研究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励和引导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
5.践行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用大爱书写教育人生
“仁”是我国古代教育精神的重要浓缩,“仁爱之心”是教师职业情感与道德的重要内核。为人师者需怀着强大的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5]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中国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情感底色和精神支撑。
乐教爱生强调教育应当以生为本,从成绩导向走向人格导向,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关注学生是否成为一个真正健康的人。教师职业诞生至今,有着“蜡炬成灰泪始干”“化作春泥更护花”等美名。雅斯贝尔斯认为:“爱是教育的原动力。”他曾说:“爱的施予,例如在教育中对年轻一代的爱护并非降低格调——除非你被统治欲迷住或是为图利的目的去教育——而是达到自我升华。”[6]践行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不仅是教师的职业要求,更是教师个人的自我追求与自我发展。
新时代教师要深入践行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实现自我升华。首先,教师要心中有仁爱,要热爱教师这份职业。任何奉献都始于热爱,热爱教师职业是乐教爱生的开始,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才会甘于奉献、成全他人。其次,教师要行中有仁爱,仁爱之心是一种行动之爱,要体现在每一次教育实践、师生交往之中。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爱在彼此存在中实现”。[7]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教师都应该秉持善意,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教师践行仁爱之心的基础。最后,教师要提升自我。为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要不断拓展专业知识储备,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心智和工作能力都会因为奉献之心而得到发展。对教师来说,自我升华之路看似很遥远,实际上践行仁爱之心的每一步都是在实现自我升华。
6.传承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弘扬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华精神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中国教育家精神着眼于全人类教育发展的格局彰显,是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教育国际眼光。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就有忧国忧民忧天下的思想格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表达了文人墨客心系“天下兴亡”的家国情怀;儒学名篇《大学》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阶段,是对个人修养和治理国家的具体要求。这表明,心怀天下、家国一体是中华民族的重要道德心理结构。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新时代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对广大教师的视野格局和使命任务提出的新要求。[8]教师是“传道受业解惑者”,其内涵要跟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在新时代,教育之“道”的含义更加深远,家国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需要继承和弘扬,最终目的指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教师成为具有中华文化底色的中国教育家。
新时代的教师要坚持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要具有敏锐的国际视野。在学生培养上,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学识优秀的个人,也要培养成具备国际眼光和中国底色的时代新人。新时代的教师,首先要坚持终身学习。努力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与时代同步发展。其次要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具备国际视野的重要基础是对自身的文化有足够的认同,认同自己的文化才能尊重别人的传统。[9]教师要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让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承者。最后要坚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道德品行的发展,教师应以胸怀天下之心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厚植青少年的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5]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9.
[2]陈晓芬,徐儒宗,译注.论语·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15:349.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76.
[4]冉亚辉.人格塑造与天赋发掘: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有为与无为——兼议教育内卷化的教育哲学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24(02):16-22.
[6][7]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92.
[8]申国昌,李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演进逻辑、具体内涵和重大意义[J].中国教育科学,2024(02):43-49.
[9]吴海翠,刘志山.教育家精神的生成机理、内在特征和时代价值[J].中国教育科学,2024(02):6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