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促进健康行为习惯养成的实施路径

2024-11-08 00:00史东梅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4年9期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康行为习惯的重要使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立足课堂,充分结合学校德育工作,有效利用家庭教育资源,紧密联系生活和社会时事,促进学生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

1.结合德育工作,让健康行为习惯在校园扎根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涉及丰富的行为习惯养成内容,是培养学生健康行为习惯的主阵地;而德育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灵魂,贯穿于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两者具有内在一致性。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学校德育活动资源,在多元的校园活动中使学生的健康行为习惯得到深化,实现知行合一。

以《生命最宝贵》第二课时“爱护身体,珍惜生命”为例,为进一步深化学生认识,我们与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面向三年级学生开展了“正确饮水、远离含糖饮料”的健康生活指导活动,使学生们了解了水的重要性、含糖饮料的危害和健康饮水的学问,还组织学生在课后亲手制作了健康又美味的饮品,旨在将健康行为习惯落实于日常。

2.利用家庭资源,让健康行为习惯在家庭践行

家庭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学生健康行为习惯养成上的奠基性作用,并能够积极利用家庭教育资源,有效凝聚校家合力,通过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生命最宝贵》课前,教师发布问卷调查单,让学生围绕“我出生的过程是怎样的?”“您当时的心情如何?”“小时候我的身体好吗?”等问题采访父母。通过访谈,学生们从家长视角了解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感受到家人养育自己的辛苦,进而将爱护身体、珍惜生命的认识落实于行动。

3.联系社会生活,让健康行为习惯在社会延伸

社会环境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起到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应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学生真实经历的事作为契机,适时开展活动。在北京特大暴雨后,房山区师生或亲身经历洪水险情,或受灾情间接影响,共同度过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暑假。结合这一事件,教师以“心有榜样,努力成长”为主题,开展了精彩生动的“开学第一课”。一方面,引导学生了解防汛救灾时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感受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防汛安全知识,提醒学生注意洪水过后的饮食饮水和环境卫生,持续关注自身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

“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健康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深挖课程资源,打通课内外、校内外壁垒,努力促进学生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编辑 _ 汤灏 张睦函(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