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我投身教育事业的第35年,也是担任班主任的第35年。在这漫长的35年里,虽然时代不断变迁,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但我对班主任工作的热爱始终未变。
在我内心深处,班主任不仅仅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更是他们的陪伴者和呵护者。35 年的执着坚守,不仅源于我对这份工作的深沉热爱,更源自于我对其坚持不懈的理性探索。就这样,我逐渐探索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教育模式——正向引导,即携手学生、家长以及同事,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教育能量场,用班主任自身所蕴含的正能量感染、带动大家,形成一种相互赋能的教育氛围,整合教育资源,凝聚教育力量。
爱与尊重是班级教育能量场的核心。我尊重每个生命的独特价值。记得班里有个女孩,沉默寡言,从不与任何人交流,甚至不敢抬起眼眸看看周围的世界。为了帮助她打开心扉,我写下了近5万字的教育日记,通过不停地记录、剖析、观察、协助和改进,探寻适合她的教育方式。渐渐地,她的脸上绽放出了如花般的笑容,身边也有了一起嬉戏玩耍的小伙伴,学习的兴趣更是日益浓厚。每当看到一个个需要特别关怀的学生在我的班级里获得超乎寻常的成长与进步,我的内心便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这使我深深地明白,教育宛如一场爱与耐心的漫长修行,需要我们用至真至纯的心去呵护每一颗脆弱的心灵,用无尽的智慧去点亮每一盏迷茫的灯。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我的教育能量场旨在激发学生自主生长。我引导学生制定班级和个人的长、中、短期发展目标与策略,定期复盘,固强补弱。通过目标激励,唤醒他们自我教育的内驱力。能量场也是多元评价的空间。小组动态评价、梯级达标评价、嘉奖项目评价,让学生拾级而上。学期初,根据班情细化细则,一人一表一策,引导学生努力拼搏,求索上进。小组评价体现合作,梯级评价鼓励进步,项目评价激发特长,家长参与也激发了学生内驱力,促进家校合作。学生在多元评价中学会了自我管理、不断超越自己。
我的教育能量场也是家、校、社智慧的融合。18年来,家校携手开展了近20个跨学科主题课程研究,如京味文化、中国航天、北京中轴线等。我们将生活引入课堂,又把课堂延伸到生活。“关于北京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的研究”获北京市十佳实践活动创新奖,学生的模拟政协提案还被市政协会议研讨。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从关注自我到关注社会,从关注文化的表象深入到关注文化的内核,每个人的身上都萌生出一种源自实践创新体验之后的浓浓爱国情。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还营造出了广泛阅读的优良氛围,学生每人每年的平均阅读量超过千万字。
我的教育能量场还是向善至美的家园。坚持3年的“赞美日记”分享,让师生之间、伙伴之间、亲子之间学会爱的表达;《家庭友善公约》促进了家庭和谐。每当接手新班级,我都会创建班级家长教师协会,建章立制,整合资源,打造家校成长共同体。通过问卷、家访、家长会等多种渠道,推动家校之间信息互通;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引导家长积极介入,实现有效沟通,达成共育目标;通过多维度融通式的互动,相互滋养,实现学生和班级、家长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我在班级设立了“家教论坛”微信群。家长们在育儿中遇到的种种问题,都可以随时在论坛群中求助,大家分享经验,而我则对家长们的想法进行总结和引导。渐渐地,“家教论坛”成为了育儿的智慧宝库,家校合作使得各种育儿的困惑都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35年的岁月,我一路走来,有汗水的挥洒,也有欢笑的回荡;有艰辛的磨砺,也有欣慰的收获。我将坚定不移地继续坚守,用爱与智慧陪伴更多的学生茁壮成长,践行教育家精神,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