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除了要求掌握最基本的学科知识外,更需要具备跨学科的思维、经验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因此,教师应打破学科的界限,通过跨学科学习的方式,将主题学习整合到课程中,从真实情境出发,引导学生实现跨学科主题学习。本文以中小学书法学习为例,从跨学科学习以及跨学科实践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1.结合社会生活与学生兴趣的跨学科学习
主题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主题的确定要关注社会生活。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自我和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结,让学生在中小学书法教学中,感受中国书画的当代价值,学校要求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关注与中国书画相关的社会热议问题,如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引发观众“故宫跑”等现象。教师可以对这些社会热点现象背后所属的核心议题进行提炼,筛选能够结合社会热点议题和学科核心知识的跨学科学习主题。
此外,跨学科学习的主题选择还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入手,关注学生的兴趣,同时对学生的兴趣进行甄别和升华。
在开展主题学习前,教师可以进行学情调查,通过问卷或访谈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身边的小动物、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学习主题。例如,教师在学生的班级宣传栏中偶然看见了学生考试前的诚信教育签名,这种签名形式很像古代的一种篆刻形式——花押。于是,教师将诚信教育签名延伸到“诚信教育”主题活动上,让学生从花押签名的设计(美术汉字字体设计)开始,到毛笔书写(书法落款练习),再到刻制一枚属于自己的花押印(篆刻的学习体验),最终落印钤盖,做出自己庄严的承诺(诚实守信教育)。
2.融合文化自信与艺术理解的跨学科实践
文化自信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之一,指的是学生认同中华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艺术课标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文化理解”,它要求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在课程目标上,两者均要求学生去“致敬经典”,感受经典作品的魅力,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文学和艺术价值。因此,教师可以遵循上述要求,横向研读学生的教材,寻找学科之间的内容融合。例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中有关于中华传统节日的内容,包括清明节、春节等;人民美术出版社版本的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材中,学生要鉴赏的名画是《清明上河图》,教材中有让学生集字创作的内容。于是,教师在清明节来临之际,带领学生开启了“清明诗会”的主题学习,开展了设计诗会海报、清明诗作书法表演、吟诵先贤文学作品、再现《清明上河图》盛景等活动。
编辑 _ 曹洪彪
北京教育·普教版2024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