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商兴农”背景下物流人才课程体系研究

2024-11-08 00:00:00吴素素
物流科技 2024年20期

摘 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和“数商兴农”工程的推进,农村电商产业飞速发展。物流作为供、销的链条,对于农村电商的支撑作用不容忽视。同时,“数商兴农”对物流人才培养在知识技能、思想意识、身体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文章以物流人才培养路径构建为总抓手,结合“数商兴农”对农村物流人才的新要求,发现农村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轨、师资力量薄弱和引导学生返乡就业困难等问题,并结合物流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农村物流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以期为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商兴农;电商物流;人才培养;农村物流

中图分类号:F250;G64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4.20.044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promoting agriculture through digital business" project, the rural e-commerce industry is developing rapidly. As a supply and sales chain, the supporting role of logistics in rural e-commerce cannot be ignored. At the same time, "promoting agriculture through digital business"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logistics talents in terms of knowledge, skills,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physical fitness. This article takes the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talent training paths as the overall focus, combines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promoting agriculture through digital business" for logistics talents, and finds that there are problems in rural logistics talent training, such a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deviation, less qualified teaching staff, and difficulties in guiding students to return to their hometowns for finding employment.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logistic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t is propose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cultivating rural logistics talents, in order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 promoting agriculture through digital business; e-commerce logistics; talent training; rural logistics

0 前 言

在“数商兴农”的背景下,农村电商将会迎来快速的发展。作为电子商务的支撑产业,农村物流也会迎来质的飞跃。因此,需要大量的物流人才来支撑农村电商物流的发展。物流行业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人才的要求较高。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数字化的要求也使得物流人才的培养体系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然而,高校在物流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因此,研究“数商兴农”背景下物流人才课程体系的构建,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物流专业毕业生适应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数商兴农”背景下对物流人才的新要求

1.1 知识技能匹配乡村振兴战略

“数商兴农”视域下知识技能匹配乡村振兴战略立志于服务乡村电商物流发展的物流专业学生,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数字技能。

1.1.1 专业知识方面

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可细分为很多领域,包括航空航天物流、生产物流、社会物流、快递物流等。在“数商兴农”背景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目标,物流人才培养应结合农村物流人才的需要[1],着力培养符合农村发展规律且深谙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和产、销、供一体化管理流程的专业物流人才。服务于乡村电商物流的大学生,要具备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农产品包装与标识、冷链物流技术等物流专业知识。同时,要有分析农村经济政策和分析农产品市场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要培养针对农产品物流和农村物流发展的专业人才。

1.1.2 数字技术方面

当今电商物流飞速发展,“社交电商”“直播电商”“近场电商”打开了农产品上行的销售渠道[2]。然而,滞后的物流体系导致农产品物流渠道受阻、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环节的衔接困难。因此,要利用“互联网+”物流打通农产品物流的物理渠道,利用大数据将人找货变成货找人,用数字技术将物流在农产品上行和农产品供应链体系中的支撑作用和服务保障作用发挥到极致。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数字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会赋能县域农业向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3]。在“数商兴农”的背景下,高校在培养物流人才过程中除了要传授专业知识外,也要重视数字化技能的培养。

因此,农村电商物流人才除了要熟练掌握物流信息系统外,还要掌握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技术,要能够从海量的物流数据中寻找潜在的规律和趋势,为“数商兴农”进程提供决策支持。此外,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农村物流人才实现农产品生产、销售、物流等各类信息的共享和协同管理。最重要的是,针对农产品物流,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整个物流过程的实时监控,从而提高农产品物流的运输效率和安全性。因此,在“数商兴农”背景下,物流人才需要具备数字分析和挖掘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的应用能力。

1.2 思想意识紧跟“思政”目标

研究发现,受网络的负面影响和非主流意识的侵蚀,部分大学生的主流意识逐渐淡薄。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转型,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判断出现偏差,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正在吞噬大学生的信仰,大学生毕业后更愿意选择去机会较多、薪酬较高的大城市工作[4]。大学生返乡就业一直是高等教育领域比较棘手的问题。特别是专业课老师,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引导大学生返乡就业更是无从下手。因此,如何在专业课的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毕业后投身于乡村建设,成为重要的议题。在“数商兴农”背景下,高校物流专业教学需要注重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物流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要以国家发展为己任,要有冲在国家发展第一线的思想觉悟。

1.3 身心素质适应农村环境挑战

在“数商兴农”背景下,投身于农村物流建设的大学生需要具备适应农村生活的能力和精神素质。相比城市来讲,农村的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利、医疗卫生条件差。面对这些现实条件,投身于农村物流的大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体能、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以及对农村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大学生需要具备足够的体力和耐力,要做好长时间在户外工作的准备,甚至还要忍受恶劣的天气条件等。面对农村生活的艰辛和挑战,要有稳定的心态和积极的心理素质。面对不便利的环境和困难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此外,大学生还要具备快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包括适应农村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等。

1.4 综合素质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在“数商兴农”背景下,高校培养物流专业人才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农村物流建设,需要人才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过硬的实践能力,理论知识可以为农村物流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理解物流过程、管理原则和技术方法,而实践能力则可以帮助学生尽快从事相关工作。最重要的是,过硬的实践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农村物流工作的现实挑战和复杂情况,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高校在培养农村物流专业人才时要更加注重学生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数商兴农”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建设任重而道远,高校物流专业需要设置与之相匹配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来支撑乡村电商物流的发展。

2 “数商兴农”背景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困难

在“数商兴农”背景下,农村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应区别于通识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结合国家对农村物流发展需求进行定向的人才培养。在培养农村电商物流人才时遇到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学生对农村物流建设缺乏正确的认知

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并不愿意投身于农村物流建设,认为这一领域不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术,甚至认为农村物流工作简单,当地的农民就可以胜任。这种片面化的认知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对农村物流工作的误解和对该领域的了解不够深入。事实上,农村物流建设涉及供应链管理、运输优化、仓储布局、冷链保鲜、包装等各种专业知识,需要系统的物流专业知识体系和技能支撑。学生对农村物流发展的前景缺乏正确的认知,忽略了农村物流工作的重要性和挑战性,给高校物流专业培养农村物流人才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2.2 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轨

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校企深度融合、共建课程、精准设置专业等新的培养模式已被提出,但尚缺少具体的实践应用案例。现有研究成果仍主要停留在理论阶段。目前来看,大部分高校开始开展校企合作,但是共建课堂、精准设置专业实施难度较大,导致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过于简单,产业学院的建设和合作深度远远达不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很多合作仍局限于带领学生“参观”作业场地的形式,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较少,同时很多学校也缺少实训基地或实训基地设施薄弱,达不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综上,针对校企合作、产业学院等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项目,需要学生、高校、企业进一步探讨实施的着力点。

2.3 引导学生返乡置业困难

虽然高校对于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逐渐结合地方人才市场的需求,采用“开放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如何吸引学生立足于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让学生返乡就业,需要进一步探讨相关激励因素。

现实条件下,当代大学生倾向于去北上广深等一些大城市去施展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不想“蜗居”在农村报效家乡,普遍认为回农村是在城市“混不下去”而没有办法的选择。有着这样观念的学生不在少数,造成农村电商物流人才紧缺、城市电商物流人才过剩的不平衡现象。

2.4 师资力量薄弱

大部分高校老师的企业工作经历和社会实践经历不足,导致高校老师在进行物流人才培养时由于自身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限制使得教学脱离实际。因此,高校目前比较棘手的问题是现有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部分高校虽引进了企业人才进行兼职授课,但是从事农村电商物流的人员数量本身较少,愿意进行兼职授课的农村电商物流人员数量更少。因此,如何提升农村电商物流专业的师资力量是一个长远的规划。

3 高校物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研究

“数商兴农”视域下的物流人才培养强调将服务祖国建设理念引入专业课程教育中,注重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强调专业基础的融通性,以及学科间的融合和跨越。同时,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应用性,重在培养能够且愿意服务农村经济的新时代大学生。

3.1 课程思政: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与思想道德和创新教育的融合

课程思政是近年来我国一直鼓励专业课程老师去实践的思想,新时代大学生思政素养的培养,不能仅停留在思政课上,而应在专业课程的讲解中注入思政元素。要想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政治素养,首先,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专业导论等课程教学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其次,要以专业课程教学为主线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再次,要加大实践课时数量,增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最后,要依托专业比赛,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团队合作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不同的专业课中注入不同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是为祖国建设作贡献,城市和农村都一样的思想。需要注意的是,课程思政的切入点要合理,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

3.2 “全人”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全面开展

“全人”教育的目的是完善人的生命活动的完整性,核心是尊重人的发展潜能。“数商兴农”视域下技术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应将“全人”培养理念渗透到课程设置环节中,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三个维度,打造适应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变革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建议如表1所示。

人文教育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对美和幸福的感知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 应涵盖诗词鉴赏、舞蹈鉴赏、中外名著鉴赏和中外影视鉴赏等内容,以丰富学生的人文阅历和审美情趣 重视人文教育、设置多样化的课程,增加人文教育的学分设置,同时合理安排人文教育的上课时间

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三个维度培养学生,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素养、思政素养,提升学生的责任心、创造力、审美能力、批判思维等。

3.3 数字技术融入专业课程教学

如今,数字E7qgI9j8vPK0fBNwsetIlw==技术已不再陌生,学生应该在专业课中学习相应的数字技术,紧跟时代发展。高校要对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数字化教学方案进行重新设置,增加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技术课程,以及设置运筹学、优化理论、智能算法等定量系列课程的比重。除了课程方面增加数字技术外,在教学手段方面,教师也应该运用多种技术进行教学。例如,让技术人员进课堂、虚拟物流实训等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数字技术。

3.4 “双师”队伍建设:校内外导师的互补协作

首先,高校应该增加面向农村物流企业的人才引进,无论是企业兼职老师,还是具备企业工作经验的老师。具备企业工作经验的老师会在理论课的讲解中穿插很多实际工作经验,可以“现身说法”,让学生更加了解工作环境。同时,也可以从师资层面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轨的现象。

其次,加强已有师资团队“双师”能力的培养。鼓励在校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更新已有教师团队的知识体系。在教师挂职锻炼期间,学校应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支持,如可以减少教学压力、增加工资待遇等。

最后,通过教师走进企业或企业有经验且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师走进课堂,基于两种模式相结合的形式,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传统校企合作的层次比较浅,主要是企业对学生的评价,而学校对企业的评价机制不够健全,通过改革可不断完善校企合作评价机制。特别是曾参与农村建设的专家和老师,更应该多走进课堂,除了教授学生知识外,还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了解乡村建设的重要性。

3.5 设置课程体系的评价方案

首先,邀请专家设置课程体系的评价指标。该评价指标要结合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重点突出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和理论。同时,评价指标要结合“全人”培养目标,考查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是否将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人文课程有机结合,并考查课程体系设置是否能跟上时代步伐。

其次,高校物流专业教师要参与课程体系评价指标的制定,从专业课的角度和课程实施的角度设置相应的参考指标,并且从整体上把握整个专业的理论体系是否能够全面展示给学生。

最后,学生也要参与评价指标的制定过程。评价指标包括学生是否能够感受到课程体系设置的全面性,以及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否难易结合、张弛有度。学生的培养结果是检验课程体系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让学生参与进来有利于课程体系评价指标的完善。

设置课程体系的评价方案,让专家、老师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诠释课程体系的建设,打造三位一体的评价指标体系,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4 结 论

在“数商兴农”背景下高校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要采用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改变传统的形式化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做到寓思想道德教育于“课程思政”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建设美丽乡村的激情。加强“双师”队伍的互补协作;打造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的“全人”课程;将数字技术融入专业课教学;实现实践教学环节与工作过程的融合,培养符合新时代市场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同时,制订课程体系的评价指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课程体系是否构建成功。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研究和探讨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应用技术型物流人才培养问题,不仅可以为农村物流人才培养提供参考,还可以为我国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 王朝珠.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风险防控与治理对策研究[J].中国储运,2023(3):134-135.

[2] 李国英.新型农村电商模式的产业逻辑及发展路径——基于农产品上行的视角[J].当代农村财经,2022(10):55-59.

[3] 李国英.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赋能县域农业高质量发展[J].现代化农业,2022(6):70-73.

[4] 刘晓亮.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分析与培育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21(12):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