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数智化背景下《物流信息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2024-11-08 00:00:00陈国宏
物流科技 2024年20期

摘 要:物流行业的数智化转型为物流企业带来了诸多机遇与挑战,也对物流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针对物流数智化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物流信息管理课程的特点和学校的办学定位,以“强化理论、重视实践、提高兴趣、培养技能”为四阶教学目标,提出“课—研—赛—创”融合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及“夯基础、重实践、多维评、善创新”的具体实施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实现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物流信息管理;研究性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F49;G71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4.20.041

Abstract: The digital and 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has brought many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logistics enterprises, and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teaching of logistics major. Focusing on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ogistics digitalization and intelligenc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ourse and the education orient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with "strengthening theory, emphasizing practice, improving interest, and cultivating skills" as the four stage teaching objectives,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research-based teaching model that integrates "course-research-competition-innovation" and a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consolidating foundation, emphasizing practice,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and good innov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ultimately achiev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in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Key words: 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research-based teaching; model

0 引 言

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涌现推动了产业链的变革与创新,改变了产业链中的岗位设置,也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期盼,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等教育作为教育链的末端必须进行变革,以适应产业变化,培养出与岗位适配的应用型人才。近些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提出通过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方式进行深度融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模式[1],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此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知识转化的能力,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新思路。

物流行业的数字化变革为物流专业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革新提供了契机。随着物流数智化转型的不断推进,出现了诸如地铁配送、无人配送等物流新业态,物流链条错综复杂,信息化特征也日益明显,迫切需要懂技术、会实操、善思考的综合性人才,以适应新型物流人才培养要求。与其他专业相比,物流管理是集管理、经济等学科为一体,将现代物流与信息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促进物流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成为物流行业的热点话题。《物流信息管理》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注重应用、突出物流实践的特性,是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的重要课程之一。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作用,旨在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运用,在信息系统平台上处理物流业务的基本技能,为物流运作的精细化和高效化提供支持技术。因此,改革《物流信息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物流信息管理》课程线上、线下混合,翻转课堂,融合讨论等教学模式的改革,少有以物流数智化转型为背景,构建研究性教学模式。基于此,本文结合物流行业的现实背景,对《物流信息管理》课程进行研究性教学创新与改革,以期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1 物流数智化背景下《物流信息管理》课程特征分析

在大数据、物联网、供应链等新技术应用的背景下,《物流信息管理》课程从传统的“重理轻实”向以强调数据分析、注重数字化技术应用、突出跨学科知识融合为特征的“理实结合”方向转变,使得传统教学模式遭遇困境[2]。物流数智化背景下,《物流信息管理》课程特征包括以下三方面。

1.1 强调数据分析能力

随着物流行业智能化场景的增多,相对应的岗位也对大数据的分析与应用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物流信息管理》在物流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收集、分析和利用物流数据,来优化物流运作,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1.2 注重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

近几年,数字物流成为物流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对信息技术等新兴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本质是物流信息的数字化。《物流信息管理》以信息科学为理论基础,将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不断融入物流领域中,以提升物流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实现物流作业流程的数字化,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

1.3 强调跨学科知识融合

现代物流具有学科交叉性、多目标性、多层次性等特点,涵盖物流、信息技术、管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物流信息管理在物流的基础上,将生产、供应、销售、流通等通过信息进行有机结合,用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物流数智化背景下物流信息管理教学现状

物流信息存在于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是供应链高效运行的润滑剂。在物流数智化转型的背景下,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对物流信息进行处理。目前,《物流信息管理》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教学改革的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高校教学模式以传统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主导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已经深入人心,对于改革的必要性及紧迫性缺乏清晰的认识,虽然偶尔辅以翻转课堂、情景式教学等教学模式,但大都浮于表面,没有深入展开。特别是现在物流产业正处于数智化转型期,学生的创新与实操能力不足以匹配岗位能力,亟需进行教学改革。

2.2 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

物流产业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助推器,但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没有跟上物流产业发展步伐,主要体现在供给人才与需求岗位的匹配度上,归根结底是教学内容滞后于物流产业发展的速度。现代物流产业的高速发展与技术更迭对物流人才的培养提出了高标准、新要求,同时课程教学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2.3 教学资源库建设滞后

物流行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物流专业亦是如此。目前在课程的资源库建设方面,教学资源与实际联系不紧密,教学资源存在分散、重复、热点知识较少等问题,特别是案例教学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较差,没有真正发挥案例教学的真正效用。另外,教师的教学资源整合意识不强,导致跨专业、跨课程间的资源缺乏有效利用,进一步阻滞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2.4 教学效果评价方式不全面

教学效果评价是检验课程教学最直接的方式。目前教学效果评价方式虽然有所改进,逐渐向多元化评价方式转变,但是依然以考试成绩、实验成绩、平时成绩等为主,较少涉及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实效等的评价,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评价。另外,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没有进行及时反馈,缺少后续跟进,存在“教—学—评—改”脱节现象,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实际效用[3]。

3 物流数智化背景下《物流信息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设计思路

在数智化背景下探索《物流信息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学团队围绕信阳农林学院“地方性、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依据学校“稳步发展应用型人文学科”的专业建设思路,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等教学改革举措,融入物流行业变化对新型物流人才需求的影响因素,将研究性教学理念灌入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为突破点,以改革教师教授方式、学生学习模式、课程评价体系等为具体思路,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物流人才的目的。

4 物流数智化背景下《物流信息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

基于前期教学实践,《物流信息管理》课程团队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物流管理专业数智化转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即以“强化理论、重视实践、提高兴趣、培养技能”为四阶教学目标,构建“课—研—赛—创”四位一体的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见图1)。

以《物流信息管理》课程为基础,强化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筑基”,以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理论体系,提升其综合素质、拓宽其视野;以项目为抓手,以现实项目为实际情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项目(包括科研项目、企业项目),实现在做中学,协助学生学习,培养专业技能,激发学习兴趣;以物流专业的学科竞赛为平台,融赛于学、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创新创业为最终目标,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把物流教学融入实践,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5 物流数智化背景下《物流信息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为检验上述研究性教学模式实施的可行性与效果,本课程团队以2021级物流管理本科生为实施对象,并将上述研究性教学模式进行细化设计,提出“夯基础、重实践、多维评、善创新”实施策略。具体分为横、纵两条主线,横向上以教师与学生为参与角色;纵向上以课前、课中、课后为时间节点,同时辅以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小组合作、问题本位等),结合网络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和组织(见图2),以突出本课程的“应用性、交叉性、融合性”,努力促使其达到“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进一步提高本课程理论知识的应用性,提高学生与物流行业的岗位适配度。

5.1 夯基础

“夯基础”即夯实理论基础。《物流信息管理》作为物流管理专业大三学年的专业核心课程,对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拓宽视野、提高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其知识点具有一定的承上启下性。因此,在本环节,要充分依托物流行业数智化转型的背景,增加课程内容的先进性。课前,任课教师运用雨课堂、智慧树等线上方式整合和丰富教学资源,发布讨论问题与前测题,引导学生借助线上辅助资源,进行自学自测,并对难点问题进行汇总;课中,任课教师根据汇总问题,结合知识点与学科发展动态进行针对性的知识讲授,辅助学生将知识内化,并通过模拟现实情境、专题讨论、课堂练笔等方式拓展知识,而学生则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讨论等方式展示学习成果,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

5.2 重实践

《物流信息管理》是一门理实并重的课程,约1/4的时间需进行实践教学。在实践环节,要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依托智慧物流实训室,将真实的行业运用场景作为实践教学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任课教师要在课堂上通过引入相关学科竞赛的技能点,把书本知识与学科竞赛有机结合(以河南省大学生物流仿真设计大赛进行说明,见表1),将学生必须掌握的物流知识、技能与学科竞赛进行对接,提高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与物流数智化转型背景的匹配度。同时,教师要整合优化实践教学资源,利用慕课、超星等线上资源,更新案例库等现有教学资料库,以此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

5.3 多维评

多维评即以学生为中心,对课程进行多元评价。通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考核,结合课程内容,引入物流相关岗位/项目/竞赛的部分考核标准,制定课程考核目标,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间维度对平时考核、实践考核与期末考核进行详细记录(详见表2),建立课程档案库。平时考核主要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其他四方面内容。其中,出勤指标为雨课堂签到情况;课堂表现主要为学生与教师的课堂互动情况;作业分为个人作业与小组作业,个人作业包括课前的预习自测与线上讨论情况、课中的随堂练笔、课后的自测与课后作业,而小组作业主要为课堂小组讨论(比如案例分析与学术探讨)等成果的展示情况;其他包括学生拓展教材资源或学科前沿领域知识的学习情况。实践考核包括课程实验与课外实践等内容。其中,课程实验指本课程的课内实验,是对课程知识点应用情况的直接检验,教师要对实验小组成员的表现情况进行记录、评价;课外实践主要为学生在第二课堂的实践表现,具体包括学生参与的开放性实验、学科竞赛、科研项目等情况。期末考核为学期结束时进行的闭卷考试,主要考查知识的基础性、综合性与开放性。上述考核完成后还需要进行教学反馈,以此来检验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育人成效。

5.4 重创新

重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驱动,以任务为前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性的学习,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建设研究性教学资源库(包含案例、学术论文、优秀学科竞赛成果等),将学习资源发布在“雨课堂”“学习通”等线上教学平台上,并通过微信、QQ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学习问题,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将创新创业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首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入创新创业元素,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其次,在课外实践中,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丰富学生的创业经验,进一步培养其创新思维。

6 物流数智化背景下《物流信息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物流数智化背景下,《物流信息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自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教DAGN0Ni0LX6RIr9ca2O1+9stOlX9mMbPBn2ubN8G+Wk=学效果。利用问卷星对2021级学生(使用该模式)与2020级学生(未使用该模式)从学习兴趣、课程目标达成度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发现2021级学生对物流信息管理课程的学习兴趣要高于2020级;从课程目标达成度来看,2021级学生的课程目标掌握情况普遍好于2020级学生,且2021级学生参与项目的意愿也普遍比较高。另外,在实践教学方面,基于职业能力导向,形成了“课堂案例+校内实训+基地实训”的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中融入社会实践与专业竞赛内容,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基本实现了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4]。

7 总 结

物流数智化转型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物流产业对新型物流人才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模式逐渐被学者提及。基于此,本文以物流信息管理为改革对象,构建了“课—研—赛—创”四位一体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从课前、课中、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具体设计,将物流理论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进行有效匹配,融入创新理念。从实施效果来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应用情况明显提高,后续本课程团队将继续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创新,提升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 刘士亮,毛德强,于翠松,等.工程教育认证驱动下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3(4):20-25.

[2] 刘进.面向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物流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物流科技,2020,43(5):175-177.

[3] 李双艳,张皖,王星星,等.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创新方法实践[J].中国储运,2022(7):208.

[4] 龚承林,孙盼科,尹志军,等.基于研究性教学和思政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以“地震资料地质解释”课程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23,32(3):6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