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福建省低碳物流发展路径和对策

2024-11-08 00:00:00林桂珠沈思
物流科技 2024年20期

摘 要:文章针对福建省低碳物流发展问题展开探讨,从福建省物流行业向低碳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入手,分析了福建省物流行业碳排放情况和碳排放成因,并进一步探讨了低碳物流发展策略,如建立科学的低碳物流评价体系、深化信息技术应用、调整物流运输结构、加大新能源物流车的支持力度、推动物流包装低碳节能发展、推广低碳物流理念、优化物流环节、推动物流产业转型等。研究结果可应用于实际物流业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也可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支持。

关键词:福建省;低碳物流;“双碳”

中图分类号:F259.27;F205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4.20.012

Abstract: Aiming at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logistics in Fujian Province, on the basis of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in Fujian Provinc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ituation and causes of carbon emission in the logistics industry in Fujian Province and further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low-carbon logistics, such as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for low-carbon logistics, deepening the applicatio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justing the structure of logiatics transportation, increasing the supports for new energy logiatics vehicle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logistics packaging, promoting the low-carbon logistics concept, optimizing the logistics process, and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be applied to the actual green and low-carbon logistics development, and also provide supports for related theoretical research.

Key words: Fujian Province; low-carbon logistics; "double carbon"

0 引 言

《中国交通运输行业气候目标及行动建议》指出,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是未来几十年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也是我国最有可能无法在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的行业。物流在交通运输行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为推动交通领域碳排放尽早达到峰值和深度减排,有必要在物流行业采取更加积极的减排措施。

1 福建省物流行业向低碳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 福建省物流行业向低碳转型的必要性

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2021年9月,国家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我国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其中,“1”为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N”为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领域和具体行业的碳达峰实施方案。物流业涉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行业,交通工具、仓库、配送中心、物流园区等物流基础设施的运行,每天需要消耗巨量的燃料、电力能源,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物流业成为 “1+N”政策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物流交通能耗已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0%以上。可见,物流行业作为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能源消耗大户和碳排放大户。此外,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在我国物流需求持续增长的趋势下,需要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由此可见,想要实现“双碳”目标,物流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是必然趋势[1]。

福建省是我国的物流大省,2019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已会同交通运输部发布了4批年度国家物流枢纽重点建设名单,累计获批了3个,共2种不同类型的国家物流枢纽。现阶段,福建省物流产业的发展处于扩张型发展阶段,在国家打造沿海物流枢纽的倡议下发展迅速,但由于物流专业化、社会化水平较低,物流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成本支出较高,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2]。根据中国碳排放数据库数据,2019年福建省排放了2.78亿吨二氧化碳,同比增长6.40%。其中,能源行业排放1.41亿吨,占51.00%;制造业排放0.965亿吨,占34.70%;交通运输业排放0.26亿吨,占9.30%。2019年福建省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量排名第三,如图1所示。

2022年,福建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生产总值为1 772.74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3.60%,同时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能源消耗总量为

1 354.96万吨标准煤,占全省能源消耗总量的8.90%。2022年,福建省碳排放总量为2.998亿吨。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碳排放量为0.25亿吨,占全省碳排放总量的8.30%。根据《2022年福建省碳排放分析报告》,福建省交通运输行业预计于 2031 年实现碳达峰,比预定的2030年晚了1年。可见,交通运输行业的减排进程相对缓慢。从这一层面看,福建省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离不开低碳物流的支持与保障。

1.2 福建省物流行业向低碳转型的可行性

福建省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的重要省份,不仅是“一带一路”倡议规划下的重要沿海省份,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成主体。2021年,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为48 810.3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16 939元;能源消费总量为15 157.51万吨标准煤,年人均能源消耗量为3.62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4.3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人均 GDP的 144.41%;能源消耗总量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2.89%,年人均能源消耗总量是全国年人均消耗总量的97.57%。数据显示,福建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均能源消耗量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近年来能耗最优水平。福建既是我国经济发达省份,又是全国碳排放总量、强度双低省份,还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先省份,可为全国控碳攻坚工作创造经验、提供示范,适合构建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可率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同时,《福建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专项规划》强调“加快构筑绿色交通生态网”“推进节能减排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可见,在“双碳”目标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面前,探索物流业与碳排放、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通过科学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的手段,在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实现有效减排,将是福建省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2 福建省物流业碳排放概况

2.1 福建省物流业碳排放情况分析

对2011—2021年福建省物流业碳排放情况进行统计发现,福建省物流业碳排放量逐年增长,占比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如图2所示。

2021年福建省物流业碳排放量比2011年高出了851万吨,十年内平均年增长量达到85.1万吨,以年均4.8%的增速持续上升。数据显示,2011—2021年,福建省物流行业碳排放趋势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1—2013年,物流业碳排放量相对稳定,碳排放量保持在0.17亿吨,增长率维持在3%;第二阶段是2014—2019年,物流业碳排放增加幅度增大,平均增长率为6.65%,是第一阶段的2倍。其中,2019年,物流业碳排放量达到峰值,为0.26亿吨,同比2013年增加832万吨;第三阶段是2020—2021年,2020年碳排放量下降,同比2019年下降232万吨,2021年有所回升,但仍低于2019年。从碳排放来源来看,福建省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石油及其附属产品消费。其中,汽油和柴油消费的碳排放量最大,合计占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总量的60%左右。

2.2 福建省各种运输方式货运量与碳排放情况分析

福建省物流业的运输能力较强,随着物流行业规模的逐渐扩大,福建省货运量不断增加。根据《2022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2年,福建省货运总量已经达到169 107.23万吨,增长率约为1.80%。2022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情况见图3。

据统计,我国公路交通的碳排放量占国内交通运输碳排放的比重超过80%,远高于公路交通完成的客货运输量占比。2022年,公路货运量占货物运输总量的63.24%(见图3)。可见,公路运输仍然是当前福建省物流行业的主要运输方式,公路货运碳排放量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占比较大。

福建省是我国经济大省,2018—2022年全省载货汽车拥有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22年略有下降,不排除经济下行的影响),具体如图4所示。总体来看,物流业公路运输占很大比重,公路运输对物流业低碳路径的发展产生较大制约。

2.3 福建省物流行业碳排放成因分析

随着物流行业规模的扩大,福建省物流业的能耗和碳排放量处于逐年增长中。尤其是在2011年之前,物流业碳排放量增加速度相对较快,其后虽然碳排放量增加速度有所下降,但是行业碳排放总量情况仍较为严峻。物流业消耗的能源以煤、油品等为主,能源消耗量相对较高,若运输线路不合理、配送中心选址不当等,不仅会增加实际物流运输成本,而且还会造成噪声污染,以及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除运输环节外,物流活动中的仓储环节、装卸环节和流通加工环节也会产生二氧化碳。其中,仓储环节的排碳量相对较少,主要在机械设备维护和养护过程中产生;在装卸环节中,若装卸方式不合理,就会增加装卸次数,使得机械设备频繁使用,增加碳排放量;流通加工环节作为物流辅助环节,造成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流通加工较为分散、资源利用率低,导致资源浪费、碳排放量增加。此外,若流通加工位置不合理,也会增加运输量,导致碳排放量增多。而且,包装过程中若使用高碳材料,或者过度包装、重复包装等,也会增加碳排放量。

3 实现福建省低碳物流科学发展的有效策略

3.1 建立物流评价体系,明确指标核算方法

为实现福建省物流产业发展与碳减排之间的有机协调,确保福建省物流业在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降低碳排放,还需要建立科学的低碳物流评价体系,同时明确指标核算方法,为福建省落实低碳物流发展提供可靠依据和重要指导,促使低碳物流相关工作有效开展。在此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物流行业发展等均存在差异。因此,在构建物流评价体系时,应充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低碳评价指标,避免直接引用其他地区的评价指标。同时,构建物流评价体系时,应在综合考虑福建省经济水平、资源情况物流行业技术能力和产业结构的基础上,设置合理可行的指标。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碳排放目标进行分解,建立总量指标和企业参考指标,为低碳物流的发展和落实提供参考标准。此外,还要通过定期评估制度,实现对福建省物流发展情况、低碳能效等的评估、分析,强化低碳管理,促进低碳物流发展。

3.2 深化技术应用,提高作业效率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逐渐被引入物流行业,有效降低了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同时也极大提升了物流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尤其是在当前消费产业升级、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相较于传统人工物流模式,高新技术应用下的物流行业,不仅整体运转、管理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也减轻了作业人员的工作压力,实现了自动化分拣和物流管理。同时,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手段,也能够为消费者和物流企业提供更多便利。在低碳物流背景下,还应进一步加大对相关技术的研发力度,不断提高物流技术水平,实现“互联网+”与物流行业的有机融合,提高实际作业效率,减少碳排放的效果,推动福建省物流行业逐步向着更加智能、低碳的方向发展[3]。

3.3 调整物流运输结构

物流业的能源结构和碳排放强度的直接影响因素是运输结构。公路运输方式与航空运输方式的碳排放要远高于铁路运输方式和水路运输方式。因此,要实现物流业低碳发展,需要重点考虑对物流运输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及对不同运输方式的组合优化。物流运输结构调整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在不影响准时送货率、货损货差率、顾客满意率等指标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提高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在物流运输量中的比重,减少公路运输量和航空运输量的比重;二是鼓励打造高效智能、绿色集约化的运输流程,多采用整车运输、甩挂运输和多式联运等高效率的运输方式,推广新能源货车的应用,推动网络货运平台规模化、集约化、数字化和智慧化发展,倡导协同运输管理,提高供需精准匹配度,最大限度减少运输中的“三空”,即空载、空置和空驶,积极响应“双碳”目标,切实落实物流绿色减碳、科技减碳,最大限度降低物流业的碳排放量,加紧推动物流业低碳发展进程。

3.4 加大新能源物流车的支持力度

低碳物流的发展在于积极推广低能耗、可持续的新能源结构与物流运作模式,改变能源结构在短期内较难实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现状,从而提高技术水平。因此,福建省物流业减少碳排放量的有效途径应集中在加快建设高效、低碳的新能源物流车运输体系。

物流业消耗石油燃料的主要环节是运输和配送作业活动。2023年6月16日,《中国快递行业的碳排放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快递行业的碳排放量在五年内增长超200%,如图5所示。运输环节是物流行业最大的碳排放源,也是最亟需减排的物流环节。目前,城配运输是物流市场上规模最大的细分市场,仍保持持续增长趋势,使得市场对物流车的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地级小城市、县域物流企业,由于缺乏政策支持和技术改进,不利于现代化新能源物流车运营模式的形成,难以形成低碳、高效、可持续的城市货运配送格局。

福建省政府相关部门应对积极应用新能源物流车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对中小型物流企业的政策补贴,统筹、协调各市的新能源物流车发展规划,推进新能源车辆在物流配送领域的综合使用,完善配套技术支持和服务,加强相关新能源产品在各市、县企业中的推广应用,优化物流高碳排放量环节,建设与自身发展相匹配的物流新能源车运输体系。

3.5 推动物流包装低碳节能发展

2023年5月,商务部电子商务司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22)》指出,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43.83万亿元,同比增长3.50%。在互联网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助推下,我国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物流包裹的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同时也引发了物流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严重危害。物流业传统包装材料以纸质和塑料为主,对环境危害严重,阻碍了物流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物流业的包装不仅体现在“最后一公里”包裹配送环节,还涵盖了采购、运输、仓储、搬运装卸、流通加工等多个环节,处处存在过度包装、重复包装和包装规格不规范等问题。根据中国报告大厅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我国快递包装材料消耗量达到了941.23万吨,预计2025年将达到4 127.05万吨。可见,推动包装领域的绿色治理、加速低碳节能发展迫在眉睫。

要推动物流包装低碳节能发展,首先,最优措施是减少包装量,规范包装种类和规格,引入智能包装技术,规范物流作业流程,杜绝野蛮操作,从而避免二次包装,减少过度包装。例如,在保障货物运输和存储安全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减少包装箱瓦楞纸层数,由五层减为三层,减量可达到40%;封箱胶带也可进行“瘦身”,在满足使用的前提下,宽度由53mm降至45mm,减量可达到15%,同时也减少了包装中铅、汞、镉、铬等重金属和苯类溶剂残留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其次,要提高包装物的可循环利用率,如对可循环利用的快递包装箱、文件袋、周转箱、托盘等建立完善的可循环回收体系,通过社会化回收、网点回收、驿站回收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实现对包装物的可循环利用,减少包装废弃物。最后,要加大力度开发和鼓励使用可回收、可循环、可降解的包装产品。例如,对于不能减量也不能回收的包装,推广使用可降解的环保包装产品,通过技术创新,研发新型的环保包装材料,同时制定绿色环保包装行业标准,淘汰传统的有毒包装材料,真正做到从源头管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6 推广低碳物流理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在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应加大低碳物流理念的推广和宣传力度。对此,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借助传统媒体、互联网、讲座等多样化渠道和方式加强对低碳物流理念的宣传推广。一方面,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低碳意识,提升人们对于低碳的认知,促使低碳物流理念深入人心,倡导低碳生产、低碳消费;另一方面,帮助物流企业认识低碳发展对于行业及其自身的积极作用,鼓励企业推行落实低碳物流。

此外,政府部门还应充分发挥自身调控作用,为低碳物流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对此,应结合福建省物流行业实际发展情况和特点,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实现对物流行业的有效引导,促使物流企业在推行落实低碳的过程中,能够有法可依。同时,还应建立碳排放奖惩机制,实现对于物流企业的有效约束,提高物流企业在降低碳排放方面的积极性,推动行业向着低碳方向不断发展[4]。

3.7 加强自贸试验区建设,推动物流产业转型

近年来,随着物流运输事业的发展,为促进物流行业进一步发展,福建省开展了自贸试验区建设,使得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加强,功能愈发完善,同时自贸试验区的建设不仅有效推动了物流和电商行业的发展,而且为物流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极大助力。在此背景下,低碳物流的发展,也应尽可能满足、适应自贸试验区的要求,借助自贸试验区的特点和优势,落实低碳物流,发挥园区的高集成价值和协同效应,科学、合理地开展园区建设,避免不合理规划、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等,减少资源浪费,以免影响低碳化发展、加剧实际物流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时,还应充分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如物联网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构建现代化物流管理模式,在实现物流行业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物流产业向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不断发展,实现福建省物流产业的转型升级[5]。

3.8 优化物流环节,减少能源消耗

物流过程各个环节的推进和流转,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碳排放量。因此,要想实现低碳物流,就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优化物流环节、程序。一方面,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程序,有效提高物流运输效率,为客户提供更好的物流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另一方面,物流环节的优化和调整,不仅能够减少碳排放量,符合当前物流行业低碳发展的要求,还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帮助物流企业减少经营成本,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对此,可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对于物流企业而言,运输和配送环节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排碳量相对更多。因此,物流企业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着重优化运输和配送环节,合理选择运输和配送路径,缩短运输距离,有效降低运输成本,最大程度上减少碳排放;第二,结合企业情况和自身实力,定期进行设备的维护管理和更新换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功能齐全、状态良好的设备,能够有效提高作业效率,同时减少设备能耗,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对于企业控制成本有着积极作用;第三,加强对于可再生能源和环保运输工具的利用。相较于高碳能源,绿色可再生能源不仅碳排放量较少,而且来源广泛,是物流企业落实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选择。例如,使用新能源汽车,是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的有效方式。

4 结 语

综上所述,随着当前福建省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碳排放量不断升高,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为降低物流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低碳物流,需要加强对物流行业碳排放情况的分析和控制。虽然物流行业的发展会导致碳排放量不断升高,但通过应用先进技术、手段,能够进一步实现对于排碳量的有效控制,实现绿色低碳物流。对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建立相应评价体系,加强对于低碳物流理念的推广和宣传,同时加强福建省自贸试验区的建设。此外,还应深化应用自动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手段,合理优化物流环节,减少物流环节中的排碳量。相信随着对低碳物流对策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福建省物流行业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也将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金岳军,张华荣,段晓龙,等.绿色低碳、数智化背景下绿色包装在电力物资中的应用[J].供应链管理,2023,4(10):51-61.

[2] 丁宝成,段思琦.低碳视角下辽宁省物流业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5):327-334.

[3] 陈潺,杨伶俐. “双碳”背景下杭州市跨境电商低碳供应链推进机制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3,45(5):45-48,79.

[4] 宾厚,张路行,王素杰,等.基于改进多目标遗传算法的农村低碳物流配送路径优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3,28(7):224-237.

[5] 覃琼葵.低碳背景下广西农产品物流配送优化策略研究[J].物流科技,2023,46(12):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