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编辑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实然与应然

2024-11-08 00:00:00陈丽华金琬卿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5期

摘要: 科研诚信问题是科学的生命。学术期刊是防范科研失信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理应承担起相应的职责。文章从编辑工作角度,提出检测方法不当、检测频率和检测质量低、未进行深入研究比对和无法规避的人际关系因素是编辑无法有效识别学术不端文献、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由此提出学术期刊编辑要通过注重工作细节、提高检测频率和检测质量、正确分辨作者撤稿行为、加强编辑自身的价值体系建设等途径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同时,期刊编辑部要进行一系列顶层设计:做好开放科学计划,培育诚信氛围;承担“文责共负”之责,建立编辑道歉制度;强化编辑认知意识,提高编辑专业能力,以此为捍卫学术诚信、净化学术生态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通过此研究,以期为学术期刊编辑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提供参考,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诚信生态。

关键词:学术期刊编辑;学术不端;路径;顶层设计;编辑道歉制度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57(2024)05-0091-06

学术不端行为不仅污染了学术生态环境,而且动摇了社会公众对科研人员的形象认知。为此,政府管理部门对此出台了系列办法、意见和规则等。科研诚信问题也成了学界研究者的热点话题之一。不同研究学者从法规约束[ 1-2 ]、道德规范[ 2-3 ]、制度建设[ 4 ]、评价体系[ 2 ]等不同角度对此把脉问诊,以期能获得良药。

但是,也有不少板砖拍向出版单位。如章培恒教授曾指出,违背学术规范的学术论文都是通过刊物和出版社公开发行[ 5 ] 225-226。因此,捍卫学术诚信、维护正常的学术规范离不开刊物、出版社的协力。可见,学术期刊作为记载、传承和发布学术成果的主要平台,在守卫学术诚信和学术伦理方面,理应大有作为。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就是编辑。编辑作为办刊主体之一,相应地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学术成果从投稿到出版的流程环节中,编辑从事着学术成果最初始的评鉴,又参与了学术成果的最后完成,这种集二任于一身的特点,决定着其在规范建设中的特殊地位、作用以及隐藏的风险。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有从显性的内容剽窃向更为隐匿的数据造假、图表篡改、署名不当、代写代发等演变之势,且审稿专家和编辑也可能涉及学术不端。有效识别学术不端文献和防范学术不端行为,除了依赖专业的检测软件外,还需要编辑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这也对编辑工作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一、学术不端具体表现及研究现状

目前,学术场域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呈现显性与隐性交织发展的样态[ 6 ]。从论文作者角度和期刊编辑出版角度,具体表现以下方面:

从论文作者角度,学术不端行为具体表现为:一是抄袭剽窃他人学术研究成果。二是伪造个人信息;伪造或捏造实验数据、资料、参考文献等等。三是重复发表论文。通过编造或篡改参考文献、一稿两投甚至多投的方式投给多个刊物。隐性学术不端行为具体表现为:一是论文不当署名。在自己并无贡献e4f456fe5dd2c4e9473747237394ca10fbfdcf949f4c135fc91476e79d49f342的论文或成果上署名,把他人科研成果据为己有;在论文被录用后任意修改作者排序和著作权单位等。二是代写代投代修。委托第三方机构或与论文内容无关的他人代写代投代修。三是一味依赖AI写作。作者在使用AI写作时没有对其生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审查和修改,无法确保内容的原创性和合规性。

从期刊编辑出版的角度,学术不端行为具体表现为:一是期刊社/编辑部经不起经济利益的诱惑,参与学术不端,通过违背学术和伦理标准提出编审意见、违反保密要求、干扰评审、利用编辑权利左右发表决定等方式,谋取不当利益;二是管理人员学术规范意识不强,缺乏相关的学术规范认知,导致在工作中处理不当;三是期刊编辑在利益的驱使下,直接参与造假,公然伪造文章接收日期或随意更改作者署名及顺序;更有甚者,擅自盗用作者未发表论文的内容,等等。这些行为有违编辑队伍的职业道德,使得学术诚信的把关者反而成为了推波助澜的破坏者。

上述种种不端行为表明,学术本真的使命发生了畸变。此现象也引起了学术界、期刊界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关注。

近年来,大部分学者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强调学术期刊在学术生态建设中要自我规范、自我管理和自我净化[ 4 ,7-8 ],强调通过三审三校、同行评议制度筑起抵御学术不端的防火墙,加强科研诚信教育的主阵地,完善内部管理等措施,谨慎判断和处理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和力量。

此外,有学者越来越重视期刊编辑在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地位和作用。如,杜焱等[ 9 ]从编辑的角色和功能角度,强调学术期刊编辑要参与到科研诚信体系建设中,不断增强自身的科研诚信意识,有必要参与承担更多的职责,要成为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中的中坚力量;赵会懂、徐晶、张瑞等[ 10-12 ]从编辑的职责和措施角度,强调期刊编辑不仅是信息传递者,更是科研伦理的守护者,通过明确伦理准则、零容忍政策、加强审稿流程、培养新媒体编辑能力、版权声明等措施,发挥在科研诚信监督中的作用,推动学术生态圈整体信誉的维护;唐晓莲等[ 13 ]从编辑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把关识别与防范角度,从识别抄袭文章、了解学术不端检索新手段、改进工作流程等方面,提出要建立学术不端把关制度、加强科研诚信宣传、提高编辑专业能力等举措,以此加强对学术不端的防控和鉴别。

总之,防治学术不端行为频繁发生的现象,离不开编辑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努力。基于编辑部角度而言,在科研诚信问题凸显的今天,在维护学术生态环境的学术共同体中,期刊编辑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他们积极寻找新的责任担当和应对之策。因此,笔者结合多年来的编辑实践,从编辑工作角度,分析无法有效识别学术不端文献、编辑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阐述学术期刊编辑在防范与治理学术不端行为中的实然与应然,以此推动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与治理工作,充分发挥期刊编辑在维护学术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优势和作用。

二、学术期刊编辑无法有效识别学术不端文献的原因

在很多科研人员看来,学术研究正成为一种潜藏名利诱惑的职业。同时,社会也给予科研人员较高期待,不正当竞争、同行压力、不尽合理的评价体系,共同形成了科研不端行为的根源。笔者在日常编辑工作中发现,作者学术不端行为已经演化为隐式的深层次的学术不端,因种种学术不端行为导致最后撤稿的例子也经常发生,这不仅极大浪费了出版资源,也给期刊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结合自身编辑工作,笔者认为,导致编辑无法有效识别学术不端文献、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检测结果运用不当

众所周知,现在学术期刊已大多是通过中国知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以及国外检测系统CrossCheck、eTBLAST、PaperFree来检测文献文字重合度,发现学术不端行为的线索。但是,仍有个别学术不端稿件“漏网”而被发表出来。其主要根源在于编辑没有充分理解检测系统的使用方法及科学合理运用检测结果,在使用检测系统过程中,通常是上传整篇学术论文,具体包括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注释等内容。而各大检测系统的学术不端检测结果往往只是针对正文文字部分,从而导致整篇上传的检测结果低于仅针对正文文字的检测结果[ 14 ]。因此,文字重合度在合理范围并不代表文章一定不存在学术不端,还应结合文献检测详细结果,查看重合度分布,根据情况区别处理。另外,有些论文在最初投稿时没有按照相关刊物的投稿格式规范,在文章被录用后,责任编辑在后期编校过程中,可能会删除一些赘余的内容,这些操作都有可能导致论文刊发前和刊发后检测复制比不一致,从而成为“漏网之鱼”。

(二)检测频率和检测质量低

一般情况下,作者的稿件进入外审阶段和终审阶段时,外审专家和终审老师除了提出退稿意见外,退修稿件一般都会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和建议,有些稿件甚至会做出较大幅度的修改等。当作者录用稿件进入编校阶段时,责任编辑也有可能会大量精简原文冗余文字或者提出新的修改意见。这些修改或调整不排除有造成修改稿件重合度增加的可能,但是期刊编辑往往在工作中忽视了这一点,还是以最初投稿时的重合度为参考,在论文出版前很少进行后续的检测,从而了导致一些学术不端文献的出版与传播。

(三)未进行深入研究比对

不同的学术期刊因其定位不同从而会有不同的检测标准尺度,有的期刊把控严格,文字重合率控制得比较低,而有些学术期刊把控宽松一些。所以,当论文检测重合率并未超过本期刊检测标准尺度时,编辑人员就没再进一步深究和比对。但是,编辑没有意识到,因检测系统技术原因,稿件中涉及到的篡改或伪造图片、表格类等内容,检测系统无法检测是否存在重合现象,编辑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很少关注此方面的内容,未下载疑似源文献仔细比对。此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AI写作现象越来越普遍,而作者未对AI生成内容进行深入的审查和修改,导致论文中可能隐藏无意中产生的错误认知,实施隐蔽性更强的剽窃、伪造、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不实论文数量也可能大量增长。虽然部分采编平台也提供了相应的AIGC检测功能,但编辑人员并未关注此项检测功能,未将两种检测系统同时使用进行比对研究。

(四)无法规避的人际关系因素

作为社会人,编辑在实际工作中,人际关系是永远无法规避的社会关系之一。人情稿、关系稿、利益稿常常是期刊编辑逃不过的坎,从而导致编辑人员幕后人为操纵投稿行为、检测重合率以及评审意见的现象时有发生。技术指标存在多种造假方式,标识信息存在不透明性。比如,当原稿检测重合率超过投稿期刊标准时,编辑利用工作上的便利为作者提供检测稿,以便作者有针对性地降低重合率,放任学术不端行为,破坏学术生态环境,损害学术价值,阻碍科技的发展。

三、学术期刊编辑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具体路径

众所周知,目前大部分学术期刊为了规避学术不端文献的出版发行,一般的做法是在“投稿须知”或“来稿启事”中强调作者要秉承严谨的科研态度,文本书写规范,强调作者要对学术内容负责。但是,作为论文质量的实际把关者,维护良好的学术生态同属于编辑本身的业务范围,他们对优质论文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在实际工作中,编辑应转变“文责自负”的观念,形成“文责共负”之编辑理念,为期刊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把关提供有力手段。在具体的编辑工作中,编辑防范学术不端文献产生的具体路径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 注重工作细节

虽然学术不端有多种表现形式,但与论文发表有关的不端行为的发生率和曝光率相对最高[ 15 ]。所以,学术期刊是避免学术不端稿件出版的最后防线。但现在学术不端行为越来越隐蔽,不易辨别,这对编辑工作提出了一大挑战。此时则需要编辑评凭借多年积累的业务能力,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细致性和专业性,对每一项学术规范的必要性加强深刻的认知,全方位地对论文的原创性、创新性等进行分析判断,以此防范学术不端文献的产生。

编辑要对科研诚信相关问题高度警惕并主动核查。在论文编辑过程中,编辑应关注出版全流程,主动探测、挖掘潜在的科研诚信与伦理规范问题,并充分利用各种工具、信息进行排查。比如,有些作者在撰写学术论文时,修改样本数量、编造调查对象、变换表达方式等[ 16 ],而这些内容一般在检测时难以发现,这就需要责任编辑将论文的题目、关键词输入到数据库或者搜索引擎中进行检索,结合疑似源文献认真比对排查。对疑似存在“洗稿”行为的稿件,可以要求作者提供原始数据和证明材料,同时核校引文、注释;编辑在编校稿件过程中,有时会碰到提出变更作者名单、作者顺序或变更单位等要求,责任编辑此时就应该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要作者阐明变更原因并提交一份新的作者承诺书,切不可把它视为细枝末节而予以轻视,只有这样,才可以尽最大可能地发现部分学术不端行为,把那些虚假学术和违范之作扼杀在萌芽中。

(二) 提高检测频率与检测质量

期刊编辑部作为期刊的实际负责方,有义务不断完善论文检测措施,丰富论文检测手段,以实际行动维护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AMLC是知网官网专门开发出来为编辑来稿、学校以及事业单位职称论文查重检测的系统。大多数学术期刊编辑部认可AMLC对稿件的检测结果,只有符合编辑部规定的重复率才予以接收。但是,在编辑实践工作中,编辑部一般只在投稿时进行查重检测,极少对后续一系列的修改论文以及刊前检测。这是导致采用检测系统后仍有“漏网之鱼”被刊发的原因。

因此,期刊编辑需要多管齐下,在文章发表前进行多阶段、多系统查重,加大查重频率,把好学术质量关,降低学术不端稿件出现率。若出现一些质量还行但复制比偏高的论文,不盲目搞“一刀切”,应细致比对疑似源文献,深入分析重合内容,并耐心与作者及时沟通,了解情况。除了在初审阶段进行检测外,若有修回稿件,也需要再次予以检测,因为返修稿件中有可能增加一些重复文字。同时,在最后录用阶段,也需要再次结合AMLC进行检测,将双系统检测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后再决定是否刊发。

(三)正确分辨作者撤稿行为

学术期刊撤稿是科学研究共同体的一种自我纠错和净化机制。期刊撤稿时有发生。在日常编辑工作中,有很多编辑面对作者的申请撤稿行为,无论是处在哪个审稿环节,最后一般都采用统一的惩戒手段:拉进黑名单。其实,作者撤稿存在两种情况:科研不端撤稿和诚实性撤稿。顾名思义,两者存在本质上的区别。科研不端撤稿与学术不端有关,而诚实性撤稿有时则是因作者的无心之失而进行论文纠错。若期刊编辑不加分析与辨别,将作者撤稿和学术不端画等号,则有可能导致作者不敢纠正文章中的错误,这对科学进步其实是一种阻碍。

因此,编辑面对拟录用或已刊发稿件的作者申请撤稿行为时,要求作者与编辑进行有效沟通,提供撤稿说明,明确撤稿原因,编辑对其论文及投稿行为进行严格审查。对于符合撤稿标准的论文,则按撤稿流程妥善处理,已刊发稿件则在所有版本上发布撤稿声明;对于某些不符合撤稿标准的拟录用或已刊发稿件,不应简单粗暴地进行撤稿,而应采用关注声明或更正声明[ 17 ],并建立不当撤稿作者“黑名单”,并进行后续监管。此外,当稿件还处于审稿流程中时作者提出撤稿,此类情况极有可能是涉及一稿多投或重复出版的论文。

(四)加强编辑自身的价值体系建设

202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一文中,要求加强学术期刊作风学风建设,“有效发挥学术期刊在学术质量、学术规范、学术伦理和科研诚信建设方面的引导把关作用,力戒功利浮躁,杜绝‘关系稿’‘人情稿’,坚决抵制和纠正学术不端行为”[ 18 ]。这些文本明确了学术期刊编辑在科研诚信建设中的责任。因此,应重视编辑队伍的价值体系建设,使其真正成为科研诚信的捍卫者和防火线。

期刊编辑尤其是核心期刊的编辑现在都是“香馍馍”。因为,从投稿到出版的整个流程中,编辑扮演着评鉴者、校对者的角色,这种职责特点,决定了其在规范建设中的特殊地位、作用以及隐藏的风险。所以,期刊编辑要严格践行自身在科研诚信共同体中的责任和使命,崇尚道德自律,拒绝利益稿、人情稿、关系稿,以科学工作的态度严把论文质量关;抵制各种经济利益诱惑,严格遵守学术期刊在出版过程中的“第三方服务边界”,不与中介公司、代写代投等不合理不合规的第三方服务公司合作,增强边界感。

四、学术期刊编辑部加强学术不端行为监督的顶层设计

学术不端现象是一个社会问题,涉及多方责任主体。虽然目前学术期刊尚未被列为科研诚信建设的责任主体,但是,违背学术规范的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刊物发表和出版社出版的,树立正常的学术规范离不开期刊社/编辑部的齐心协力。

(一)加入开放科学计划,培育诚信氛围

开放科学计划是由国家编辑学会出版融合编辑专业委员会、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发起,面向学术期刊行业的一项开放科学公益计划。该计划主要针对期刊。它借助SAYS(Scientist at Your System)系统工具,以全媒体思维,应用“现代纸书”模式,通过给每篇论文标注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实现精准知识服务,使单篇论文转化成独立的知识工作者互动交流载体平台[ 19 ]。期刊编辑部应积极投身开放科学行列,在促进学术论文交流的同时也践行科研监督和诚信建设的职责。期刊编辑可以给每篇论文配置开放科学标识码 (Open Science Identity, OSID),并为该二维标志码配置相应的资源与数据,使其成为智慧型的刊物[ 20 ]。这样不仅使每篇论文具有独一无二的身份,也为单篇论文提供了知识互动交流的载体平台,论文相关资源与数据的上传以及开放的学术评价与讨论,便于读者查证溯源和及时反馈,这有利于创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环境。

克里斯·格拉夫指出,多数研究是好的研究,多数研究人员也都是诚实的[ 21 ]。同时,科研团队成员会对周围环境作出响应,如果团队有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文化,学术不端行为普遍较少,反之亦然。可见,坚守科学诚信是一种社会责任。诚信绝不仅是研究人员的事,还应当成为全社会的责任。出版诚信建设是多主体的共同责任,除了期刊自身严格把关外,还需要与其他机构通力合作,维护良好的学术环境,培育学术共同体诚信氛围。

(二)承担“文责共负”之责,建立编辑部道歉制度

制度层面建设是学术期刊诚信的基本保障。所以,利用科学合理的制度对编辑进行适度规约,能够促进编辑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他们在具体实践工作中才能更好地有章可循,依规执行,指导相关实践工作的开展。

一般情况下,一旦发生学术不端事件,社会舆论的焦点大多集中于科研人员,而没有过多地对期刊编辑部提出异议或指责。其实,在已公布的科研失信案例中,涉事主体除了作者外,有时还包括了期刊编辑。有些是期刊编辑有意为之,有些是期刊编辑无意为之导致的失误。因此,在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方面,期刊社/编辑部要做好内部监督,建立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与编辑签订责任书,明确责任,建立编辑部道歉制度,将编辑列入应当道歉的人员之内。编辑部内部认真分析每年发生的一稿多发和抄袭等学术不端文献,统计每名编辑出现此类文章的数量,责任到人。期刊编辑若在相关流程中出现失职行为,应该向读者公开道歉。

(三)强化编辑认知意识,提高编辑专业能力

维护良好的学术生态圈属于编辑本身的业务范围。因此,需要不断强化编辑参与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识,提高学术认知能力和编校能力。期刊社/编辑部要加强编辑的继续教育和培训,通过参加相关国内外社会团体,如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国际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等机构提供的教育培训,掌握国内外最新的科研诚信标准和规范,对新老问题保持熟知与警惕。也可以定期组织相关优秀专业人士指导编辑如何高效识别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稿件,练就一双“鹰眼”,练好一身“内功”,逐步提高对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审查力度与效率。

五、结语

总之,期刊编辑在科研诚信建设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文章结合自身编辑实践,从编辑工作角度出发,分析了学术不端文献产生的原因,阐述了学术期刊编辑在防治学术不端行为中的具体职责与要求,使其在维护良好的学术生态圈方面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从编辑工作层面,强调了编辑要转变“文责自负”的观念,树立“文责共负”之理念,并建立编辑部道歉制度。当然,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也并非一日之功,需要社会各界相关部门高悬警醒之剑,以期建设一个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在未来研究中,如何规范同行评议的审稿行为,如何规范作者署名和贡献声明、如何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加强对图片、数据、表格等相似性分析和重合度识别等等,是该领域的研究焦点,仍有待进一步关注与讨论。

参考文献:

[1]印波,邓莉泓.科研诚信规范的法治化及其分析实证主义法哲学路径[J].自然辩证法通讯,2023,45(10):1-11.

[2]钟慧.我国科研诚信制度体系的发展、问题与对策[J].北方论丛,2021(6):72-77.

[3]程东红.在科技期刊科学道德规范集中宣讲教育活动上的讲话[J].科协论坛,2012(7):2-4.

[4]孙娟,何丽,宋勇刚,等.学术期刊在科研诚信建设中的作用与实施路径[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32(2):153-157.

[5]高若海.编辑力十讲:与青年编辑朋友聊做书[M]//章培恒.关于建立学术规范的两点建议.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6]陈亮.大学学术不端行为及其治理[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8(2):49-56.

[7]张晓雪.科技期刊在学术生态中如何发挥积极作用[J].编辑学报,2021,33(1):23-26.

[8]谈桂春.学术出版规范下科技期刊科研诚信建设[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2):179-180.

[9]杜焱,邓履翔,张光,等.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在高校科研诚信体系建设中的角色与功能[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32(8):975-982.

[10]赵会懂.探讨新媒体时代期刊编辑在科研诚信监督中的责任和措施[J].采写编,2024(3):132-134.

[11]徐晶,王思文,孙玉婷,等.新媒体时代期刊编辑在科研诚信监督中的责任和措施[J].传播与版权,2023(16):12-15.

[12]张瑞,刘生鹏.国内外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学术不端防治研究与实践[J].编辑学报,2020,35(3):268-272.

[13]唐晓莲,邹小勇.科技期刊编辑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把关识别与防范建议[J].天津科技,2022,49(5):86-89.

[14]张辉玲,白雪娜,崔建勋,等.学术不端文献的发表追溯及防范对策——基于185篇疑似学术不端文献的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7):691-697.

[15]张英丽,戎华刚. 2006—2020年国内学术不端研究进展与文献述评[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32(7):917-926.

[16]刘清海.科技期刊编辑在防范学术造假论文中的作用[J].编辑学报,2014,26(3):258-261.

[17]靳彤,袁子晗.我国高校科研不端撤销论文发现机制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3,34(5):668-675.

[18]中国期刊协会.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EB/OL].(2021-06-25)[2024-06-20].http://scdfz.sc.gov.cn/gzdt/zyhy/content_62302.

[19]我国“OSID开放科学计划”建设与推进情况[EB/OL].(2022-05-13)[2024-06-22].http://www.istis.sh.cn/cms/news/article/98/25304.

[20]钟志艳,杨明炜,黄光英.浅谈科技期刊编辑在科研监督与诚信建设中的作用[J].科技传播,2020,12(3):1-2,5.

[21]唐芳.“撤稿不是处罚,而是为了论文纠错”——专访施普林格·自然科研诚信总监克里斯·格拉夫[N].科技日报,2023-05-04(002).

The Reality and Necessity of Academic Journal Editors to

Guard against Academic Misconduct

CHEN Lihuaa, JIN Wanqingb

(a.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b. College of Further Education,Jingc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ngmen,Hubei 448000,China)

Abstract:The issu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grity is the life of science. Academic journals are the last line of defense against scientific research misconduct, and they should assume the corresponding responsibilities. From the editorial point of view, the article proposes that improper detection methods, low frequency and quality of detection, failure to carry out in-depth research and comparison and unavoidable interpersonal factors are the causes of academic misconduct literature. Thus, it is prop60EqNAcvgeNK16/RzWMrRbe65Hm4ySdpwhJhsFhEwsU=osed that the editors of academic journals should prevent and control academic misconduct by focusing on the details of their work, improving the frequency and quality of detection, correctly distinguishing the authors' withdrawal behavior, and strengthening the editors' own value system constru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s should carry out a series of top-level design: do a good job of open science program, cultivate an atmosphere of integrity;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y of "shared responsibility" and establish an editorial apology system; strengthen editorial cognitive awareness and improve editorial professional ability, so as to make due contribution to the defense of academic integrity and purification of the academic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rough this study, we hop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ditors of academic journal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academic misbehavior, and make joint efforts to create a good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grity ecology.

Key words: Academic journal editors;Academic misconduct;Path;Top-level design;Editorial apology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