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博物馆的发展路径研究

2024-11-08 00:00罗超黄薇刘雪莹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5期

摘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阶段,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也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乡村博物馆作为展示乡村历史文化、履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文化场所,是地域乡土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本研究基于乡村博物馆的生动实践,深入挖掘和阐释其价值,分析目前建设中的系列问题,提出要在明确发展定位、合理规划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规划功能、创新展陈设计、丰富宣传手段、提升“造血”能力、建立引才机制、引入多元管理和健全规章制度等,进一步打造乡村博物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特色发展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振兴;乡村博物馆;乡村文化

中图分类号:G269.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57(2024)05-0062-06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1 ]。2022年,文旅部、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在乡村规划建设过程中,要“鼓励兴办特色书店、剧场、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创馆”[ 2 ]。作为展示与传承我国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博物馆在提升乡村的文化软实力,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已逐渐成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新兴力量。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乡村博物馆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本研究在梳理总结我国乡村博物馆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乡村博物馆的生动实践,系统阐释其价值,厘清当前乡村博物馆建设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乡村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我国乡村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博物馆建设主要经历了三次大的发展:

(一)第一次:新中国建设新起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我国乡村博物馆建设的起步时期,这一时期突出表现为向苏联学习,如学习建设“村史馆”、县博物馆等文化场所。1958年7月,文化部通过《文物、博物馆事业五年发展纲要》,提出“大量举办小型地志馆和革命纪念馆,做到县县有博物馆、社社有展览室”[ 3 ],之后乡村博物馆得到飞速发展。到1958年9月,全国共有937座博物馆,其中县级博物馆数量达到856座[ 4 ]。

(二)第二次:改革开放新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乡村博物馆得到第二次大的发展,这一时期主要是在借鉴吸收国外乡村博物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对原有乡村博物馆进行升级改造,出现了各类乡村民俗博物馆、生态博物馆、非遗展览馆、大遗址公园等。

(三)第三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时期的乡村博物馆建设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创新,融合新业态等。乡村博物馆成为了“售卖乡村‘文化’、乡村‘手艺’、乡村‘味道’、乡村‘记忆’、乡村‘特产’,推动乡村‘文创’的重要平台”[ 5 ]。

二、乡村博物馆的价值阐释与生动实践

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积极主动地寻访、挖掘和展示乡村文化资源,打造乡村博物馆示范样板,结合不同地域乡村文化特色开展了丰富的建设实践,乡村博物馆在讲好乡村故事和赋能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讲好乡村故事

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博物馆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展示的重要功能,是讲好乡村故事的重要场所,对于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设乡村博物馆可以有效保护和传播乡村文化,展示独特的地域文化、鲜活的传统习俗和宝贵的文化遗产,记录村民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律令制度等乡土风俗,历史性地展现乡村的发展与变迁。

在浙江省杭州市塘栖镇有一座江楠糕版艺术馆,是当地重点打造的以糕版文化为主题、保护和传承优秀民俗的博物馆。该馆专业收藏糕点制作模具,藏品多达6000余件,除了常见的木质糕版,还有瓷质糕版、南唐年间的石质糕版等[ 6 ]。馆内展览讲述了糕版与风土习俗的密切关系,深耕于江南一带善制糕团的习俗,表现出了江南人在礼仪、习俗、节庆特色等方面的糕版情结,既向观众展示了糕版文化的魅力,再现了“稻作文化”的精华,又将糕版作为一种民俗代表和文化符号保留下来,实现了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

(二)赋能乡村振兴

1.文旅结合,振兴经济

乡村博物馆是赋能文旅融合、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链接键”。乡村博物馆与乡村的历史息息相关,是地域文化时代价值的具象表现。一座博物馆的落成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了村民对乡村发展的积极向往,承载了村民建设和谐乡村的美好愿景,对增强村民的文化自豪感具有积极作用。推进乡村博物馆建设,有助于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乡村文脉,也有助于构建文化自信,推动文旅融合。乡村博物馆将村民联结起来,构建一个展示乡村文化生活、涵盖文化资源、文化活动和文化机制的公共文化空间[ 7 ],使他们对乡村公共事务逐渐关心,对脱贫致富逐步充满信心,更加主动地为乡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实践证明,乡村博物馆在创造供给的同时也提供了需求。我国多个地区充分发挥乡村博物馆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旅游辐射效应,通过推动旅游业的兴盛,间接地促进了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产业的繁荣,帮助村民就业和增加个人收入。如,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良山镇下保村的农耕文化展示馆,自2015年建成开馆后就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参观。当地适时成立了文化旅游公司,在参观展览的基础上,开发了多种具有趣味性的体验项目。比如设立农耕文化体验区,游客可以体验种菜、采摘、烧柴火等农事活动,感受土地翻耕、育秧、插秧、收割、入仓的全过程,下保村充分利用农耕文化展示馆带来的人气,积极举办旅游节庆活动,开展农耕文化体验活动,通过文旅融合带来经济上的迅猛发展,实现以文兴业、以文促富助力乡村振兴。

2.唤起乡愁,回流青年

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景点,乡村博物馆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平台,还是维系村民情感的纽带。现代社会,青年们通过考试、结婚、务工等方式离开乡村并定居城市,乡村劳动力严重流失,村中往往只剩下年迈的老人和留守儿童。乡村发展动力不足,“如何留住青年”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难题之一。

乡村博物馆从藏品的内在逻辑出发,把握乡村生活的本质,通过体系化的展陈架构再现大众记忆中的乡土日常,诠释乡村祭祀、劳作、婚嫁、饮食等背后蕴含的人文价值,展现农耕文明。在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乡村博物馆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与自然、先辈对话的空间,再现了过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朴素生活,安抚了人们浮躁的内心,唤醒了乡愁乡情,深化了村民与乡村之间的情感联系。乡村博物馆的藏品大多为村民家中的老物件,如,农具、旧家具、衣物。正是通过日常物件,可以让村民更为深刻地感知到个人与乡村之间的文化传承联结,以及传承优秀乡土传统文化的意义[ 9 ]。这样的乡愁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将真挚的情感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另一方面,乡村博物馆将游子心中的乡村在博物馆空间中固化下来,利用乡村遗产连接了乡村的过去与现在[ 10 ],在一定程度上浓厚了外地游子的的思乡之情,有助于吸引本地青年人才返乡创业,为家乡的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力量,更好地带动当地发展。

如,杭州余杭百丈镇溪口村的传梭博物馆,在打造传梭天地城乡联动综合体的过程中,吸引了不少当地手工艺人、文化学者、企业家回乡,共建乡村。自建馆以来,传梭博物馆启动了“乡信100”百名青年返乡培训计划,号召青年人才返乡传承乡村文化、开设以乡村文旅发展为主的电商直播工坊、推动研学旅游、艺术创意以及农副产品销售,实现了乡村“富脑袋”又“富口袋”的目标。浙江省土布纺织技艺非遗代表传承人、余杭区百丈镇的传梭博物馆馆长郑芬兰说,“建设传梭博物馆的初心就是让手工艺实现在地活化,构建起一条城市与乡村双向激活与联动的产业链;充分聚合在地村民、返乡创客和手艺人,使其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 11 ]。

3.保护非遗,传承文化

乡村博物馆对于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乡村文化,特别是非遗技艺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乡村博物馆为非遗技艺创新等提供了传承渠道。乡村博物馆有力地推动了非遗工艺的产品研发和技术传授,赓续了非遗技艺的传承。在建立以非遗为主题的乡村博物馆时,需要大量搜集非遗技艺的相关资料和实地探访非遗传承人,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记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会进行数字化处理,这些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传承了非遗技艺。其次,乡村博物馆为非遗技艺贡献了展示平台。乡村博物馆可以充分发挥博物馆公益和商业结合优势,联合线上线下双渠道,扩大非遗传播面,人们可以在乡村博物馆进行非遗技艺学习和体验,直观地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心。

例如,四川宜宾珙县的苗族蜡染技艺传承保护中心,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珙县苗族蜡染为展示主题,设置了珙县苗族蜡染主题广场、展览区、制作体验区、蓝靛种植基地等区域,集展陈、研发、体验为一体。苗族蜡染技艺传承保护中心注重对珙县苗族蜡染纹样、蜡染服饰及蜡染场景的复原,展示了精美的苗族蜡染纹样和精湛的蜡染工艺,并设有苗族蜡染技艺制作体验馆和非遗技艺传习教室,使参观者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沉浸式了解和体验蜡染非遗技艺。中心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渠道提升了非遗的知名度,加强了蓝靛种植和蜡染工艺研发,促进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三、乡村博物馆发展的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乡村博物馆建设事业整体发展趋势良好,多家乡村博物馆出圈爆火,在振兴乡村文化中产生了积极示范效应。但同时,部分地区乡村博物馆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发展定位模糊,功能规划有待完善。当前一部分乡村博物馆仍处于探索期,对建设规模和展示内容规划存在误区。有些效仿本地区知名的城市博物馆改善自身建筑的外观和扩大场馆规模,有些仿照当地网红博物馆推出相似藏品和展览活动,但忽略了不同类型乡村文化的独特性,在短期内收获了一定热度后逐渐无人问津。当前多数乡村博物馆仅作为传承乡村文化、保存乡村特色物件的空间,尚未发挥其在带动乡村旅游、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价值。部分乡村博物馆缺乏科学规划,项目经费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限,相关的配套设施如餐饮、住宿、娱乐、教育等有待完善,尚未形成以乡村博物馆为中心的特色集聚区,在促进乡村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反哺方面仍需努力。

二是展陈吸引力不足,宣传方式有待创新。乡村博物馆大多是小规模的、民营的,在场馆展陈设计方面缺乏专业性的指导,藏品的陈列逻辑简单,对于藏品间的关联性以及主题分类还需进行深入的梳理整合。大部分乡村博物馆的藏品展出设计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主要是在展台上摆放实物,再配合相关的图片和辅助性的文字进行说明。另一方面,部分乡村博物馆未能发挥 “两微一端”、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宣传作用,信息更新滞后,宣传内容和形式缺乏新意,宣传推广效果有待提升。

三是资金保障不足,人才队伍有待加强。建设和运营乡村博物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我国多数乡村博物馆是非国有博物馆,主要由热爱文博事业的社会人士等社会资本出资筹办,在长期建设过程中难免会面临资金不足的困境。部分乡村博物馆建成后,由于经费短缺很难吸引到本地青年人才,更无余力引进专业化人才。由于缺乏专业化的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乡村博物馆场馆的陈列设计、藏品的征集、管理与保护日常运维、宣传等一系列工作都受到极大影响,对乡村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

四是管理体系松散,规章制度有待健全。目前全国除部分试点省份制定了相对明确的建设指南来规范乡村博物馆的管理和运营外,多数乡村博物馆尚未建立起严格的管理体系,一般将场馆事务交由筹办人全权处理,容易带来权责不明、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从而影响到乡村博物馆的正常运营和长期发展。有些乡村博物馆自身管理尚不完善,馆内部分藏品遭到损坏、窃取,严重影响后续运营。

四、乡村博物馆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

乡村博物馆建设是保存乡村文化记忆和增强乡村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现阶段我国乡村博物馆建设在数量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尚有待优化。对于这项艰巨而深远的乡村文化工程,要立足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和建设,持续探索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路径。

(一)明确发展定位,科学规划功能

作为乡村文化的集聚地、展示乡村历史文明的重要场所,乡村博物馆担负着保护和传承当地乡村文化的重要使命,因此,必须根植当地文化土壤,彰显独特的地域特色,在建设运营过程中明确其独有的发展定位,逐步完善配套设施。

乡村博物馆建设要结合当地乡村文化特色来收集和展示藏品,以展示内容最大程度地表现当地乡土文化的独特性为第一要务。建设乡村博物馆要因村制宜,充分挖掘特色乡土文化资源,不必过分追求“一村一馆”,而应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考察当地文化资源,综合考虑其是否具备建馆条件。由于乡村博物馆地处乡村地区,资金投入有限,无需照搬大馆建设模式,可以集合相邻村落力量建设小而精致独特的场馆,以此加强周边村落情感联系和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乡村博物馆具有复合型功能,一方面为村民情感交流建立纽带,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进程;另一方面+DFWw4LdlMu7qaBRxddjXg==推动文旅融合以增强乡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增加村民的收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以乡村博物馆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应依据其功能定位科学规划、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打造集餐饮、住宿、娱乐、教育等场所为一体的综合生活圈,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使其既能满足参观者基本的旅游需求,也能满足其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创新展陈设计,丰富宣传手段

乡村博物馆应当按照藏品体系的内在关联性来进行展陈设计,适当运用数字化手段呈现藏品的动态性,增加参观者在游览过程中的互动性与趣味性。鼓励博物馆大胆创新,以丰富的宣传手段扩大知名度,吸引更多参观者。

在进行乡村博物馆的展陈设计时,应注重梳理现有文化资源并进行有效整合,可以通过策划专题展览,展现当地乡村特色文化的发展历程。可采取多样化展示形式,最大程度提升公众满足感。如面对实体器物,可以采用实物+图文展示的形式;针对当地村民记忆中的物件、画面、受损的文物,则可以采取数字技术手段进行还原。同时,可设立数字化展区,增加多媒体互动屏和虚拟投影设备,还原当地乡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和劳动场景,通过动态画面和声音等丰富参观者的视觉和听觉体验,以直观的展示形式拉近参观者与当地乡村民情和特色的距离。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避免乡村博物馆无人知晓,要通过多种宣传手段将乡村文化的内容和魅力呈现在公众眼前,进一步提升乡村博物馆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乡村博物馆可根据不同平台目标人群的特点开展不同的宣传方式,美化官方网站设计,通过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申请认证账号等,有效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强宣传,随时随地、全方位地进行展示乡村风貌和特色文化,扩大乡村博物馆的知名度,吸引更多人到馆实地参观。

(三)提升“造血”能力,建立引才机制

现阶段我国乡村博物馆大多是由个人投资承建的,尽管一些地区加大了对乡村博物馆的政策扶持,但投入资金依然有限,乡村博物馆应加强自身“造血”能力,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xGDbZ+CNFxhdQchl1SfNhg==

乡村博物馆的经费虽然主要来自博物馆的经营性活动和社会人士赞助,但最终服务对象是社会大众,博物馆需要培养自身“造血”功能来优化公共服务水平,提高自筹能力以获取长期稳定的经费来源。因此,乡村博物馆可以打造“博物馆+”模式,如“博物馆+旅游”“博物馆+研学”等,以博物馆为中心在周围建立文化场所、教育场所或体验中心,配套相应的商业支持,支持村民策划农家采摘、手工体验、民俗观影等活动。许多专题性的乡村博物馆充分展现本土的饮食文化,如展示茶文化、酒文化、糕点文化等,这类乡村博物馆可以与本土食品企业建立合作,共同研发具有创意的联名产品,或者成立村镇企业打造专属品牌,形成独立的对外销售产业链。

同时,乡村博物馆应加快建设专业的博物馆人才队伍,提升博物馆在陈列、藏品的征集、管理与保护等方面的专业化水准,实现乡村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引进外来的专业文博人才,通过积极与大型博物馆建立帮扶关系,加强人才交流、挂职,借助专业人才先进的管理理念,针对自身建设和后续的长期运营出谋划策。另一方面吸引本地青年人才返乡,让熟悉家乡情况、具有本土情怀的新乡贤等群体加入到建设乡村博物馆的队伍中,让他们成为建设家乡的真正主体力量。

(四)引入多元管理,健全规章制度

实现乡村博物馆可持续良性运营,需要创新管理机制,引入多元主体共同管理,通过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汇聚集体智慧,实现其长期稳定的发展。积极探索政府、企业、村民、公众多元主体共同管理模式,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发挥政府在土地使用、税收减免等方面的政策扶持优势,在政府指导和监管下进行合法合规的建设和运营。企业作为主要筹建方,可以引入专业人员管理博物馆,打造文化品牌,整合优化产业布局,以博物馆文化推动产业发展,最终实现乡村博物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建设者和参与者,村民在管理乡村博物馆建设、运营的重要性不可忽视,要提升村民对本土文化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他们的积极性、认同感和归属感。乡村博物馆最终是服务社会公众,要让公众参与到乡村博物馆的管理之中,以此来优化服务体系和机制,从而提高博物馆服务质量。

多元化的管理机制是确保乡村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它有赖于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首先,乡村博物馆应有明确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确保各个部门高效协同工作;其次,应制定严格的财务制度,确保财务收支情况透明、合规、合法;此外,还要建立文物保护和藏品管理制度,提高文物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开放管理方面,要制定具体的参观准则,以维持场馆良好的参观秩序和氛围。

五、结语

乡村博物馆是承载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在促进乡村历史文脉传承、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旅融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逐步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力量。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的乡村博物馆建设事业如火如荼,并在一些地区取得了显著效果,对于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大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乡村博物馆在未来建设运营过程中,需要不断“因村制宜”,创新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特色发展路径以实现其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22(21):4-35.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 教育部 自然资源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乡村振兴局 国家开发银行: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EB/OL].(2022-03-21)[2024-04-14].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 04/07/content_5683910.htm.

[3]文物、博物馆事业五年发展纲要——1958年7月经文化部部务会议通过[J].文物参考资料,1958(9):10.

[4]朱小军,王瑢瑢.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博物馆面临的问题及设计策略分析[C]//第六届东方设计论坛暨第二届中国乡村文化振兴高层论坛.江阴:国际设计科学学会上海交通大学,2020:442-451.

[5]浙江省文物局.文化赋能 筑梦共富——乡村振兴中的乡村博物馆建设之思考[EB/OL].(2022-07-11)[2024-04-14]. http://wwj.zj.gov.cn/art/2022/7/11/art_1229633200_58881047.html.

[6]黄敬惟,邹雅婷.乡村博物馆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力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11-29(07).

[7]红梅.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的生态博物馆实践[J].人民论坛,2023(13):107-109.

[9]殷波,潘鲁生.乡村博物馆,与乡村生活共生[J].美术观察,2021(5):8-10.

[9]张茜,徐卫民.接触地带:乡村博物馆何以承载乡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3(8):33-42.

[10]窦瀚洋,高晓玲,谭琴.杭州余杭:链接美好生活,引领乡村共富[N].人民日报,2022-05-26.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Rural Museums

under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LUO Chao, HUANG Wei, LIU Xueying

(School of Marxism,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60, China)

Abstract: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currently in a critical phase of fully implemen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is not only an essential aspec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ut also its soul-casting project. As a cultural place to display rural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perform the function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rural museums are a concentrated embodiment of regional local culture and an important carrier to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in an all-round way. Based on the vivid practice of rural museums, this paper deeply explores and explains its value, and analyses the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n the basis of clear development positioning and reasonable planning,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create a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path for rural museums and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scientific planning of functions, innovative exhibition design, enrichment of publicity means, enhancement of earning capacity, establishment of talent attraction mechanism, introduc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management, and improvement of rules and regulations.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museum; Rural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