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等方法,以提升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行为为逻辑起点,从家庭和学校两方面对青少年运动参与规律进行梳理。研究认为,青少年体质健康不仅仅是学校和个人的问题,家庭和社会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需要建立起一套家校协同机制,发挥各方作用,积极参与到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中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培训体系,进一步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
关键词:青少年;体质健康;家校协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57(2024)05-0037-06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体质健康水平关乎国家的繁荣与发展。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肥胖、近视、运动不足等问题愈发严重。在此背景下,家庭与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的两大重要场所,其协同作用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中显得尤为重要。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承担着基础教育的重任;学校则是青少年接受系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场所。家校协同能够充分发挥家庭和学校各自的优势,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发展。近年来,关于家校协同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研究逐渐增多,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王磊、丁源源和王思乐[ 1 ]指出,当前家校协同机制的研究尚不完善,家校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地位不平等,这不仅限制了家长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实施效果。
此外,青少年体质健康中家校合作机制设计缺乏合理性。如,张兰星[ 2 ]指出目前家校合作机制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等方面存在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家校协同的潜力。这种不合理的合作机制设计,不仅限制了家校双方的优势互补,也影响了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的深入开展。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将从家校合作的角度出发,探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有效途径。
一、家校协同在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的重要作用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影响青少年体育活动的最好生态圈。作为学生早期教育的场所,家庭的社会功能、家庭模式、生活习惯、经济基础、文化素质以及身心运动情况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对他们的身心运动状态造成影响[ 2 ]。特别是身处同一空间范围内的学生家长,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青少年产生影响。日常的体育运动习惯和家庭模式会与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有着直接的联系。尤其是在得到家长的鼓励和支持下,青少年会对体质健康促进这一导向有更多的认同感,青少年也会加强进行身体活动的意愿,跟着家长一起参加更多的身体活动[ 3 ]。为此,2023年2月教育部联合十三个部门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同时,国内也相继出台了“家校协同育人”的一系列政策。可见,家庭教育工作做好与否,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工作开展是极为重要的。
二、家校协同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现实审视
(一)家校协同存在的现实问题
1.家校协同不平等影响体育教学效果
如今,国内家校协同多以学校为中心,而学校为了学生的理论学习着想,时常会忽略家长的真实想法与实际情况[ 4 ]。家长只能被动听取教师的建议,在家中监督学生的作业情况,忽视学生的体育运动,使学生在运动项目、运动比赛等方面的参与时间受到了很大限制。并且大部分家长在思想观念上更加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下,忽视青少年的体育锻炼。2014年,教育部对26.19万青少年展开调查后发现: 14.1%的小学生、36.9%的初中生、54.1%的高中生都表示学习压力较大( 1 ),每天在家庭当中完成作业与学习的时间最少为两个小时,继而导致在家庭中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非常少,甚至没有。近些年来,我国青少年肥胖率、近视率呈持续增长且低龄化态势。
由此可见,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不容乐观。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着片面追求高学历、高素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青少年体育教学质量,缺乏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关注,体育测验与评估制度存在着严重的“重智轻体”现象,许多教师并不清楚开设体育测验与评估这一制度的主要原因,在教育过程中并不看重家庭教育带给孩子情绪上的积极性作用。如果学生运动时长过多而耽误正常的作业完成,家长也会听取教师的一面之词,将更多的学业压力加在学生身上,这一恶性循环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后期的健康发展。与此相比,教育部关于“一天一小时运动”的号召就显得有些许不合时宜。虽然学校已经认识到了青少年体质提高的重要意义,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评估体系下,难以真正实施提高青少年体质的措施。
2.家校协同职责界定不清晰
学校体育的一切工作开展都会影响到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与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的形成[ 5 ]。然而,体育长期以来都处于弱势地位。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体育课被霸占的事例并非个例,导致青少年有效户外锻炼时长越来越少(以湖北省荆门市某高中为例,见图1)。随着体育课程的逐渐放权与家校关系的紧张气氛烘托,承担责任的莫过于体育教师,而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之所以得不到学校与家长的重视,很大部分原因就是青少年体质健康存在滞后性,等意识到事件的严重性,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都已受到学校与家庭的双重打击,加上应试教育的倾向及学习压力,让青少年体质健康计划出现了严重懈怠,这主要的问题就在于家校协同的职责界定不清。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过程中,家庭与学校之间所倾向的目标是截然不同的,缺乏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的协同。学校、学生家长两个主体在建设和维护体育设施、加强学生的日常锻炼、执行考核标准等方面的职责关系模糊不清。究其缘由,主要是因为双方都没有在系统的组织下进行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工作,导致不能起到一定的实际效果。
3.家校协同机制设计不合理
目前,在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学校、家庭基本上是独立进行的,两者之间的工作协作很少[ 6 ]。
一方面,家长对于体育运动的支持度与参与度远远低于教育内容的辅导工作,整体的家庭体育环境氛围较差,而且家长在家庭的体育运动中的主导意识不够强,没有做到对孩子的尽心尽责,大部分家长的体育教学观念仍然停留在观念支持层面,缺少实际的行动表率。家长对于体育教学的认知会阻碍“家校”交流,部分家长认为学生的体育教育只是学校的单方面责任,不能给予子女心理方面的抚慰,只为其提供体育锻炼过程中的物质需求。
另一方面,家校协同机制存在主体偏移的情况。部分家长认为,体育教学应是教师的职责,导致家长缺乏主动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无法真正参与到家校协同中来。即便家长有参与学校管理方面的意向,但由于自身能力的匮乏,也很难在家校协同方面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双方针对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工作显然存在着组织性不强、针对性不足等问题。不合理的家校合作机制也成了家长主体缺失的又一大诱因,而家校协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学校教育对于家庭教育的逾越,让现有的教学工作形成了阻碍。家校协同所计划的户外锻炼活动、体育教学课程安排也有了一定的削减,地点安排、活动时间、内容选择往往只考虑到了学校的自身需求而不顾家长的真实想法,为了考虑学业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青少年在正常教学活动中的健身活动,不能很好地促进青少年的体质健康训练。
(二)家校不协同产生的缘由
1.由于应试教育中的考试与评估制度,导致了“重文轻体”的倾向。许多家长认为青少年运动是学校的职责[ 7 ],对青少年运动的特殊性和对其运动训练的重视程度较低,对其与校、家的互动作用也缺乏重视。因为家长过分注重子女的学习,而忽视了子女的品德与体质。因此,在这一领域,学校并未开设相应的课程。然而,在传统的青少年体质训练当中,由于学生数量众多,使老师难以对学生的出勤情况、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等情况进行精确掌握。这就导致了青少年体育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体育教学中缺乏锻炼等。
2.家校协同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共同作用机理不够完善
目前,家校协同等多层次的协调发展还没有形成系统和机制,多数家长一味追求学生成绩,忽视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其与传统体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在管理和组织学生自主运动的过程中,学校没有充分运用各种媒介和途径,构建出多样化的体育锻炼方式,营造良好的体育环境,所以未能完全发挥出应有的社会性作用。
3.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
家长在青少年运动训练和学校体育老师在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提高上缺乏衔接;学校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老师和社会、青少年体育主管部门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不够;目前,在促进青少年身体素质的过程中,家庭与学校之间存在着沟通的“断档”,两者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学校、学生家长需要在建设和维护体育设施、学生的日常锻炼、人身安全以及执行考核标准等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学校应该采用各种形式,与家长展开有效的互动与沟通,对学生的运动技术及时了解,对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身体健康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形成学校与家庭的体育教育合力。
(三)问题造成的影响
1.微观角度
家长和学校在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中的角色不能相互协调,导致青少年难以在家中完成体育训练。而父母不爱运动,子女不积极参与运动也是影响青少年运动能力的主要原因。由于家校之间未曾深入探讨家校之间的协调工作,所以关于青少年健康情况的信息也不够全面,导致一些学校对体育锻炼有所顾忌,对夏令营、户外野营等团体活动也有所顾忌,造成了家庭成员在身体活动上的“盲区”,从而降低了家庭成员获得的相关培训时间,降低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同时,因为缺乏在校园生活中的户外体质锻炼,这也就造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集体意识严重缺失,影响师生之间的融洽度。主要表现为对班级教师的冷漠,缺乏良好的交往交流能力,这都会影响到青少年后期的体质干预。除此之外,学生们体育锻炼兴趣的匮乏主要源于他们对于体育锻炼这一行为的认同感严重缺失,忽略了运动给自身体能素质带来的好处,进而造成了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出现较大偏差。
(1)学校层面
在青少年群体的生存空间里,学校是最主要的生存空间,所以,学校生活对于他们的生存满意度有很大的影响。但是,现在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的每况愈下,与校方的办学理念有较大的关联。由于追求一定的升学率,在对学生进行综合发展时,往往会侧重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而在“素质教育”方面,则很少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的综合发展。上述情况在国内高中都是司空见惯的,部分学校为了增加理论课程的教学比重,禁止晨练和课间练,用体育来补习数学和英语,在这种教育的实施下,学生们对运动的兴趣会逐渐下降,各类运动项目能够分配到的时间也会越来越少,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也会逐年下降。所以,不能一味地追求成绩,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素质特点,重视对学生的人性化教育,使其与传统体育相协调发展。因此,学校教育也不能忽略体育的重要作用,应该把它融入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体育教师层面
体育教师是学生身体发育、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体育课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因此,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育教师的工作质量决定了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发展能否达到国家标准。然而,在传统的高校体育中,由于学生数量众多,老师难以对学生的出勤情况、运动技能的掌握、身体素质等情况进行精确地掌握。这就会影响到学校体育课程的正常进行,不能有效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标,当然也就不能保证学生们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笔者通过对安徽省淮南市某高校体育课程体质训练情况的调查,得到如下信息(见表1)。
如表1所示,传统体育课程授课往往无法正常进行,中途可能出现课程安排的变动,学生每日锻炼时间难以保证。针对这一问题,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健康体质的教育和培养,让他们与传统体育和谐发展。为此,学校需要制定《家校协同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调查问卷——专家问卷》《家校协同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调查问卷——学校问卷》《家校协同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调查问卷——家庭问卷》。在对该量表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后,以安徽为例,对该量表进行了大量的抽样,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学生身体素质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学校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和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同时,根据调查结果,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以便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认识,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教育。
2.宏观角度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的发展决定着国家未来的综合国力,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对国家和民族具有重要意义,所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得以从个人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削减青少年的体质健康运动,不仅会影响国家人才储备的质量,制约国民身体素质的发展,而且还会对国家的国防安全构成威胁。只有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各个层次上,形成一个健康生活、健康学习、健康娱乐的正确引导,通过实施科学、行之有效的体育运动方法,才能促进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提升,为其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当代体育政策频繁颁布的背景下,“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口号十分响亮。政府政策的出台无疑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程度的影响。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政府作为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在实施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实际效果并不如预想的结果。在政策层层下发的过程中,各级实施机构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政策的实行进行适当的修改。但是,修改的结果依赖于当地机构对政策的理解程度与当地实际情况,这就导致各地政府或学校的政策实施各不相同,进而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锻炼程度各不相同,有高有低,如此便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率。归根结底,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不缺少政治制度的支持,缺少的是相关政策的实施效率。
三、家校合作视角下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促进路径
(一)建立健全家校交流协作的评价体系
为进一步促进青少年加强体育锻炼,需要家长与学校加强交流与协作[ 8 ]。学校应该制定一套定期将学校的重大工作进展告知家长的制度,让家长们能够对学校的工作提出更多的合理化建议,让学校与家庭能够实现互动和交流,为推动青少年锻炼提升身体素质相关工作提供有利条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把制度改革、机制创新作为提升全民卫生素质的切入点。首先,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用强硬的姿态,来强化家庭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责任,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积极地参与到青少年体育锻炼中来;其次,家校之间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交流与协作机制,使青少年体育决策、成绩提升、事故预防、人身伤害保险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支持,家校双方需要针对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水平进行常态化的测试和评价suHJB4fLYxkVzTqLWlf6OG/yM+fOmL+wRkb0pLH3t40=,构建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系(如图2所示),给出相应的查看途径,如线上网络平台查看等,并在此基础上,对社会和家长们的意见进行公开,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倾听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看法和建议,从而提高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了解和互动,为推动家校协同共育奠定良好基础。
ie+MHlo/AWLPMRiEVDPKxKotgnNoAOyGD9rLGPkgIyc=(二)以“协同共育”为目标,加强家校交流
学校、体育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是体育运动执行的直接参与者。为了推进“协同共育”这一目标,都应该履行当地政府、教育部门以及学校的相关政策,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条例;都应该充分意识到,要加强家与学校之间的联系,要落实好“加强家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加强青少年在家里的体育锻炼”中的要求。在家庭与学校之间进行体育共育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建立起积极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从而为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和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毫无疑问,学生居家运动让校方再一次意识到,加强家校交流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也给校方“协同共育”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更好地建立起“家校合作”的体育教育理念。为了能够促进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情况,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地运用班级QQ群、微信群、人人通等网络平台,深度融入家校协同的理念,定期跟家长进行交流,以了解学生居家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情况及心得体会。同时,还可以在班级群中,针对居家体育学习和锻炼过程中遇到的某些共性问题展开共享与讨论,逐步构建起家长与学校之间长久而稳定的沟通关系,最终让家校体育教育的合力得以发挥。
(三)以家校协同的方式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
在新时代,家校共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家校共育的核心是充分发挥学校和家庭的融合教育功能,让青少年在老师和家长的陪同下健康成长。通过家长对学校的管理进行适当的干预,从而形成家、校、生协同三位一体的共教网络。与此同时,还能够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此外,由于许多家长对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的关注程度不足,大多数青少年身体素质培养计划难以得到良性发展,所以,校方需采用“家校共育”的方法,让家长更加关注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积极参与到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训练中来。校方以此为基准,加强学生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以班级为单元,组织一次小规模的家庭体育活动,让家长作为体育活动的一部分,陪伴学生们一起完成此次集体运动项目。这样,不但可以加强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信任,也可以让家长们对学校的教育与管理情况有一个深入了解,并协助学校改善教育和管理工作,营造一个融洽的家校共育氛围,推动学生身体素质健康发展。
(四)优化体育教学内容及方法,构建体质监测反馈制度
对于在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来讲,可以采用“四分教学”的思路,在教学内容上依据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以及健身效果来分为四种类型:高兴趣高效果、低兴趣高效果、低效果高兴趣以及低效果低兴趣。体育教学内容选择方法为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就可多次选用,低兴趣则尽量少选用;对于高效果的项目可以长期的选择,周期也持续较长,比如,学生对中长跑项目的兴趣较低,但其效果却显而易见,因此可将中长跑项目分多次竞赛的方式,设置到整个体育教学计划当中去,则会起到有效锻炼学生身体素质提升体育教学效果的目的。体育教学方法方面,应针对青少年心理和身体特点,结合体育教学内容灵活多变地采用“游戏教学”“情景教学”“竞赛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提升体育教学趣味性,调动青少年参与体育课堂的积极性。在家校协同共育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背景下,应构建起完善的青少年体质监测反馈制度。体质监测具体包含三种形式,首先依据不同地区、年级、学校及班级,定期公示学生体质检测结果,起到提醒的作用;其次,通过手机短信或QQ、微信等方式将学生体测报告以书面形式通知家长,继而加强家长与学生自身对身体健康状态的重视,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来,对于体质测试不合格的学生应进行特别提醒;最后,对于运动干预的学生应采用绩效监测,并把结果及时告知学生与家长,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到通过体育锻炼能够切实提升身体素质,让其看到努力锻炼获得的成果,继而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
四、结语
在家校协同的大背景下,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大力普及体育健康知识,是构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基本要求。为保证青少年拥有一个健康的生活、学习、娱乐环境,就必须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学习、娱乐风尚,为青少年身体健康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和发展提供一种可持续的、强大的推动力,方能有效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注释:
(1)蒋立兵,李永安.青少年体质问题致因分析与健康促进协同机制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6(6):8.DOI:10.3969/j.issn.1002-9931.2016.06.002.
参考文献:
[1]王磊,丁源源,王思乐.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家校社多元联动模式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3,13(29):140-144,150.
[2]张兰星.学校环境中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策略——基于“双减”政策[J].湖北体育科技,2021,40(12):1117-1120.
[3]陆炎,史曙生.家校共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策略研究[J].教育视界,2021(31):24-27.
[4]李冲,史曙生.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政策评估现存问题及改进思路[J].体育学刊,2018,25(4):68-72.
[5] 陈振民.政x5ROqs7DNtmDZ31DrDChjMJU8h4RQjlP+4S4RwsJ1VU=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60-244.
[6] 蓝怡霖.政策认知视角下青少年医保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7.
[7]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有关情况介绍[J].体育教学,2021,41(9):6-7.
[8] 孟祥波,刘红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现实困境与突破[J].南京体育学院报,2022,21(7):15-20.
A Study on the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echanism in
Promoting the Physical Health of Teenagers
SHEN Shu1, CHEN Jun2, LI Pengcheng1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uainan,Anhui 232038, China;
2.Department of Public Sports,Jingc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ingmen,Hubei 448000,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this paper takes how to improve the sports behavior of teenagers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from the family and the school two aspects carry on the combing to the teenager sports participation law. According to the study, the physical health of adolescents is not only a problem for schools and individuals, but also for families and society to assume their own responsibilities,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work to promote the physical health of young people to develop a mor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teaching plan and training system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physical health of young people.
Key words:Adolescents;Physical health;Home-school cooperation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