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专精特新企业是市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调研发现,荆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所属产业分布广泛、企业专业化程度提升明显,但还存在整体发展能级不高、偏重传统制造业、持续创新竞争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成长中面临政府培育与企业自身发展两方面的难点。对此,应以问题为导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分类指导,健全梯次培育体系;整合平台资源,构建协同服务体系;强化人才培养,提升人才素质;强化金融精准扶持。以此促进荆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荆门市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57(2024)05-0068-04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中小企业中的优质企业[ 1 ],它们注重企业朝着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具有规模虽小、创新能力却强的特点[ 2 ]。我国要从制造大国转变成制造强国,必须要提升全产业链的技术迭代、供应安全和质量提升,这离不开专精特新企业对产业链补充和支持[ 3 ]。因此,我国从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再到市级层面都出台经济扶持政策和法律规章制度,以鼓励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从市域层面上看,各地级市在推动本市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在工业领域和农业领域都积极推动培育本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按照区域地理特点和大型龙头企业产业关联特点来布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4-6 ]。近年来,荆门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湖北省对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持续健全梯度培育体系,不断强化支持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加快培育荆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仍存在着一些难点。笔者通过实地调查法,对荆门市产业园区进行实地走访和调查,了解荆门市产业园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认真归纳总结加快培育荆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面临的发展难点,并提出具体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关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国内学者从微观视角上主要围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影响关系[ 7-8 ]、政策工具[ 9-10 ]、创新[ 11 ]、绩效评价[ 5,12 ]等层面做出了一系列分析。由此可见,目前围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展开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都较为丰富。工信部和省工信厅均出台了关于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标准和文件,用于指导培育优质中小企业。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不断推进,对企业创建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实践工作要求一直在不断升级,任务的动态变化反映了中央对企业专精特新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关理论和实践研究也有待进一步展开。鉴于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于市域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因此,有必要对市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行持续跟踪调查研究。
一、荆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
(一)入库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但整体发展能级不高
一方面,荆门市培育入库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逐年增加。2023年,全省认定的第五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全市有110家企业入选,数量居全省第6位,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18家。加上往年累计的企业数量,全市共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25家[ 13 ],占全市规上中小企业(1059家)的21.15%,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31家。
另一方面,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整体发展能级还需提升。从数量上看,湖北省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数4157家,全市专精特新企业225家,占比5.38%;湖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至680家,我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1家,占比4.56%。从研发投入看,湖北省入围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217家,它们2022年销售收入达到1412.56亿元,上缴税金67.55亿元,资产总额达到1736.34亿元,研发投入达83.01亿元,占销售收入5.88%;有效发明专利4638项,参与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981项,细分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平均lXhG5B5RLuyrxLovER90Jw==达到40%以上[ 14 ]。荆门市入围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18家,它们2022年销售收入达到80.9亿元,上缴税金1.9亿元,资产总额达到52亿元,研发投入达5亿元;有效发明专利77项,参与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22项。
(二)企业所属产业分布广泛,但偏重传统制造业
荆门市22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所属的产业分布广泛,既有来自石化、矿业、中药材、食用菌等传统行业的龙头企业,如荆门炼化机械有限公司、荆门市东宝区凯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道地药材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千宝食用菌有限公司等,也有来自近年来快速成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主攻锂电池的湖北雄韬电源科技有限公司,主攻新能源汽车的湖北赛斯欧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主攻新材料的湖北旺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全市3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则主要集中在传统装备、化工、汽车等制造业。
从产业布局上来看,尽管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涉及的产业很广泛,但是大部分专精特新企业还是在传统的装备制造、化工和农业领域,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数量不多。湖北省内的专精特新企业主要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化工原料及新材料、高档数控装备和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等重点行业。与省内其他地市级襄阳、宜昌和荆州等相比,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在这些重点行业领域上还没能充分对接上关键技术领域的落后短板的地方,不能很好地服务我市工业制造在智能化、信息化和数字化上的升级转型。
(三)企业专业化程度提升明显,但持续创新竞争能力不足
一方面,荆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业化程度提升明显。这些中小企业涵盖模具、汽配、通用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医药等产业领域,它们专注于产业链上某个环节,在核心主业上深耕平均超过10年,在国内细分行业领域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或拥有领先的技术优势。如湖北航特装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以汽车轻量化底盘作为主导产品,主要产品前、后副车架总成市场占有率超过80%。湖北绿钨资源循环有限公司致力于废钨资源化回收利用及高端钨产品再造关键技术研发,每年回收钨资源占中国原钨开采量5%以上,公司成立至今10多年时间里,共回收钨金属量近4万吨,相当于省下一座大型钨矿山的开采。
另一方面,荆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竞争力不足。我市的大型龙头企业往往具有国资背景,在技术创新、资金获取和引进人才等方面具有先发优势的主导地位,更容易获得政策、资金、人才等支持,创新竞争力较强。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依附于这些大型龙头企业的,在技术、资金和人才等资源上和龙头企业竞争就处于弱势地位。这导致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基础先天薄弱,后劲不足。此外,我市大型龙头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上处于前端位置,在分工合作上也处于领头羊的位置。而我市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大部分都在产业链的中低端位置,在分工合作上处于追随者的位置,它们往往是被动地接受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才去做某类技术的创新。
二、荆门市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难点
经过与部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关管理人员的访谈和资料整理,笔者分别从政府培育角度和企业自身发展角度分析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面临的难点。
(一)政府培育角度
1.扶持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荆门市虽然已出台《荆门市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云雀工程”实施方案》《荆门市支持新一轮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政策措施》等相关政策制度,但是在具体的财政、税收、金融支持、人才、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缺乏对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的细化政策。专精特新企业在融资信贷、用地需求、人才支持、服务资源整合、数字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的具体需求,还不能全部得到解决。
2.梯度培育体系不健全
一是全市的中小企业信息库不健全。我市没有建立完整、全面的全市中小企业信息库。如,有培育潜力的中小企业没有入库;已建立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信息库只纳入了符合申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条件的企业信息,而且已入库的信息也没有及时更新。
二是产学研合作孵化生成机制不健全。在政府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通过产学研合作产生专精特新企业的孵化数量较少。荆门市的专精特新企业更多是以市场主体民营企业主导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和高校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项目数量不多,资金规模不大。专精特新企业急需破解和提升的技术需求没有得到我市高校的科研产出支持。校内的科研成果大部分以理论性论文、专著呈现,针对企业技术问题的校内“学研”较少。有应用性市场效益的科研技术产出未能有效地通过企业来进行市场化的转化。
3.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
荆门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不足,内容不完整,入驻企业和服务商数量与荆门实际不符,活动推荐也只有1个,无法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专门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专项服务缺乏,尤其是一对一的服务包资源,需要建设好平台,发挥好平台载体作用,完善精准对接服务机制。
(二)企业自身发展角度
1.人才需求存在结构性短缺
一是创新型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严重不足。访谈调研发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做过博士后的人才在出站后大部分都倾向去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留荆意愿不强。有个别人才表示出站后,会选择进入高校和政府机关这些体制内单位。二是技能型人才缺乏。具备专业技术能力的技工人才基于薪资待遇、发展平台、工作环境的考虑,更愿意选择入职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在薪资待遇、发展平台、工作环境等方面不具备优势。
2.融资较难,资金短缺
荆门市推出了“科创贷”“循环贷”、创投引导基金、专利权质押贷款等融资方式,系统性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由于这些融资方式要求的担保条件较高,有形担保物少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易获得资金。部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担保、抵押不足,难以满足银行准入条件,融资难以实现。同时,银行开展的应收账款融资、票据融资等产业链融资业务,对企业内部管理要求较高,企业认为比较麻烦,不愿意办理,加大了融资难度。
3.鼓励创新、维护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不完善
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在核心技术研发创新、技术人才留用等方面同大型企业存在一定差距。在争取国家重点产业和发展项目上,由于政策性限制,中小企业面临一定程度的不公平竞争的行业壁垒,难以在该领域同具有国资背景的龙头企业进行竞争,发展壮大。
三、加快培育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对策
(一)以问题为导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通过网络调查、实地访谈等形式对全市中小企业进行系统性调研,真实了解中小企业面临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耐心倾听企业的诉求,客观评估现有政策制度的落地实施效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完善。特别是加大对已经入库的专精特新企业在产业、科技、金融、人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力度。如入库专精特新企业优先推荐智能工厂、绿色工厂、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项目等;加大政府投资基金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投资,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
(二)加强分类指导,健全梯次培育体系
针对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在产业链上处于弱势地位的现状,我市应组织各级部门对专精特新企业按照企业发展运行的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三阶段分类制定个性化的培育体系。初创期的企业要根据其在产业链的贡献特点,适当降低加入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的门槛,放宽孵化期限,让小微企业也能进入省级、国家级梯度培育队伍。成长期的企业要持续通过政策引导和创业帮扶,帮助其发展壮大。成熟期的企业要大力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技术改造转型升级。
(三)整合平台资源,构建协同服务体系
荆门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智慧企业服务平台等相互独立,资源信息没有互通共享。建议加快促进这类平台的数据信息共享,与湖北省的联企e站等平台功能融合,整合优化平台服务资源,实现数据信息交换、技术供需对接等方面的使用,从而构建一个整体的协同服务体系。
(四)强化人才培养,提升人才素质
一是依托荆楚理工学院、荆门职业学院,充分利用我市的高等教育资源打造人才培养教育基地。在专业设置、实践课程、科研项目合作上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战略转型、技术提升等方面下功夫。二是对专精特新企业的高技术人才在引才留用上加大经济补贴力度、职称评审激励、配套服务优化。总结发展科技特派员的工作经验,鼓励研究型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专家团队挂职、深入企业一线,解决企业人才短缺困境。
(五)强化金融精准扶持
建议坚持打通银企对接的常态化通道,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切实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投融资需求特点,提供差异化融资产品和服务。基于对不同产业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的经营现状和财务状况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银行机构应大力推广应收账款、预付款、存货、仓单等动产质押融资,满足产业链上的专精特新企业的融资需求。保险公司提供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信用保险产品。
参考文献:
[1]连俊华.积极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24(4):78-84.
[2]韩晶.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J].人民论坛,2022(7):90-93.
[3]陆岷峰,高绪阳.关于新时期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群体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基于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视角[J].新疆社会科学,2022(5):61-72.
[4]卫东.中小企业有四条可行之路专精特新[J].财经界,2000(3):27-28.
[5]张司飞,陈勇岐.“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绩效提升路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24,42(4):873-884.
[6]陈金勇,汪小池,长昊东,等.“专精特新”认定政策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J].科研管理,2024,45(3):20-30.
[7]葛宝山,赵丽仪.创业导向如何影响专精特新企业绩效?——创业拼凑和组织韧性的多重中介作用[J]. 科学学研究,2024,42(4):805-816.
[8]宋扬,范柏乃.“专精特新”企业制造过程数字化转型的组态路径研究[J].科技与管理,2023,25(2):80-88.
[9]谢菁.我国“专精特新”企业支持政策的现状、不足与优化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3):44-52.
[10]张璠,王竹泉,于小悦.政府扶持与民营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转型——来自省级政策文本量化的经验证据[J].财经科学,2022(1):116-132.
[11]谭建,肖诗韵,张秀娟.基于DEA-Malmquist模型的“专精特新”企业创新效率评价研究[J].经济界,2023(2):41-46.
[12]赵甜.中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质量测度与评价[J].科技与经济,2023,36(1):96-100.
[13]荆门晚报.湖北省第五批1800家“专精特新”出炉我市110家企业成功上榜[EB/OL].(2023-04-05)[2024-08-25].https://www.jmnews.cn/news/2023/04/362333.shtml.
[14]湖北日报.湖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增至680家 企业总数跃居中部第一[EB/OL].(2023-07-27)[2024-08-26].http://news.cnhubei.com/content/2023-07/27/content_16286033.html.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ccelerating the Cultivation of Specialized
and Sophisticated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SMEs)in Jingmen City
YANG Ruining1a, ZHENG Xiaojie1b, LIU Yujie2
(1.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chool of Management,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Henan 450001,
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ngc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ngmen, Hubei 448000, China)
Abstract:Specialized, refined, differential and innovativ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SMEs)are important forces in promoting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the city, and accelera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conomy.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scale of specialized, refined, differential and innovative SMEs in Jingmen City continues to grow, their industrie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and the degree of specialization of enterprises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low overall development level, heavy reliance on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insufficient sustainable innovation competitiveness; SMEs face difficulties in both government cultivation and their own development during their growth. In this regard, Jingmen City should be problem-oriented and increase policy support; Strengthen classification guidance and improve the hierarchical cultivation system; Integrate platform resources and build a collaborative service system; Strengthen talent cultivation and enhance talent quality; Strengthen precise financial support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pecialized, refined, differential and innovative SMEs in Jingmen City.
Key words:Specialized; refined; differential and innovativ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Jingmen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