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质量评价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直接影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和高质量发展。文章分析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的时代意义,并从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评价顶层设计、优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创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方式等角度论证了优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的路径,旨在全面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质量评价 优质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4)13-82-05
阿拉坦巴根 / 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心理、基础教育课程与改革研究;包建花 / 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通辽 028043);*通讯作者,E-mail:xxxjidi@163.com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2021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研究”(2021JGH149);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1年度课题“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升研究”(2021NDB192)
一、问题提出
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把心理健康工作质量作为衡量教育发展水平、办学治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明确要求“健全心理问题预防和监测机制”,强调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监测和干预工作做出了更具体、更高的要求。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
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升中小学尤其是薄弱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实现教育公平亟待完成的任务。为此,要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研究,通过科学评价与反馈,为教师教学提供合理有效的决策信息,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规范化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是带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评价结果与相关决策将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走向和发展质量。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短板,而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又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短板。从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来看,心理健康教育课+团体辅导活动是普遍采用的教育模式,能够进行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占少数,所以很少有学校能够进行全面、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估。“无论是在实践操作层面,还是在理论研究层面,国内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仅仅局限于心理教师、心理辅导、心理机构、辅导成效等方面,并没有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常规教育教学的大系统(大环境)中去,必然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系统性的考量不足。”[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颁布后,全国各地相继出台了实施方案。但是一项对31省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多数省份心理健康教育地位作用仍不彰显,政策供给滞后,在各级各类教育督导、考核,以及现行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均未得到应有体现”[2]。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是亟待研究的课题。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不仅是全面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回归“人的教育”这一起点的重要举措,更是摆在教育发展决策者面前的重大话题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切入点。
本研究主要探讨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的时代意义,分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优化路径,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的时代意义
(一)对个体健康发展的意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现有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水平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更无法应对学生心理问题常态化带来的挑战。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而且可以及时发现和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助于从学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全局性视角把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脉络和趋势,针对性地优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式发展,有效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二)对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意义
教育现代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需要身心全面发展,包括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较强的创造力。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相对滞后,导致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动力,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能力不足,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水平,不仅能够直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现代化,而且能够促使学校教育从片面关注科学知识到关注人的发展,推动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
(三)对社会心理发展的意义
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个体的学习和生活,严重的心理问题也可能会对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带来严重后果,如发生各种反社会行为和恶性事件。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是诊断、调整和优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前提,而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可以有效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部分中小学尚未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制度,其中包括评价指标体系、运行机制、反馈机制以及监督机制等。评价的随意性较强,对评价主体、目的、指标、方法、结果的反馈与应用等没有明确的要求和可供借鉴的操作性依据,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未能进入常规化发展阶段。评价主体较为简单,通常只有心理健康教师;评价内容主要以硬件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情况为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评价方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缺乏连续性。可见,已有评价主要是对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查,对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
(一)评价认识不到位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表现为流于形式,部分学校甚至从未进行过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认识不足,忽视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作用和意义,这本质上是学校育人理念落后的表现。部分学校和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发展,发现问题时采用简单粗暴的解决方式,或是将问题推给家长,没有真正担负起育人的责任,人为地将教书与育人拆分开来,将大部分的育人任务交给家长,这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常态。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学校没有明确的评价规划,更没有评价、反馈与监督机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入心”仍需努力。
(二)评价目标不明确
当前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主要在以下三个层面进行:一是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由学校自行组织完成,其特点是评价指标统一,有利于建立统一的心理健康档案,缺点是指标体系不够完整,且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应用不足,往往是建立完心理健康档案或提交完评价报告甚至测量完即宣告评价过程结束。二是部分学校或心理健康教师团队进行的校内评价,虽然具有主动性和客观性特点,有利于为下一步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依据,但是评价不够全面,指标体系的选择比较随意,缺乏必要的论证。三是教师个体或研究者以课题形式进行的评价,其特点是学术性较强,具有一定的深度,但是往往没有延续性,覆盖面不够广,样本选择受到研究目的和研究偏好的影响。三个层面的评价体现了三种不同的评价目的,都片面强调评价的某一方面,无法从整体上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动态性。
(三)评价主体单一
学校、教师和家长都较少关注中小学为何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主体比较单一,多数情况下由学校心理健康教师或教育管理部门、研究人员完成,家长、社区、专业机构等很少参与,且对各自的权利、责任、义务以及各方之间的衔接合作关系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师资短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缺口较大,且已配备的师资中,兼职教师占比较大,缺乏相关培训和指导,难以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工作。
二是教师缺乏参与热情。大部分中小学教师还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局性和系统性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种学科教育,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与自己无关,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关心和参与程度较低。
三是家长参与不足。虽然一直在呼吁中小学教育的家校社合作,但是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仍然不足,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支持,影响了评价的全面性。
四是社区参与较少。当前我国社区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不足,青少年心理辅导站或中心的功能有待完善,机构辅导人员力量短缺,因此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合作仅限于一些讲座、简单的开展团体辅导活动等形式,较少涉及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工作。
(四)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
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现状来看,普遍缺少完整的、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没有明确的评价指标(内容)、评价权重、评价方法。而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评价则缺乏多样性,“一刀切”现象普遍存在,根据学校发展现状和特点制订评价指标体系的情况并不多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一般包括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参与教育程度、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个别辅导、团体辅导、心理咨询);师资队伍(数量与资质)、教师培训、心理教研室建设;家校合作情况;教学设备、教育经费、教学环境与安全;工作计划与制度、教育效果与改进措施等方面。然而实际评价内容却较为简单,主要关注点在于是否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是否有心理健康教师(专兼职均可)、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情况、心理咨询室建设情况等,主要调查是否按上级管理部门要求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较少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质量问题。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多数学校以心理测量、现状调查或日常观察为主要评价方法。
(五)评价过程不完整
教学评价具有诊断、反馈、调节和激励功能。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普遍停留在普查阶段,不能很好地实现上述功能。同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普遍缺乏延续性,缺少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应用,缺乏后续的跟进措施和干预过程,无法有效解决评价中发现的问题。评价结果的反馈是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的关键环节,只有在诊断的基础上将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结果反馈给师生、学校领导、家长以及教育主管部门,才能引起各方的注意和重视,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才能根据反馈结果调整心理健康教育政策,采取措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应用不足还体现在评价结果的应用无法与其他教育环节衔接和贯通上。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家长工作等教育环节贯通与衔接起来,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模式,形成系统性的教育工程,才能整体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四、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的路径
(一)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评价顶层设计
1.合理定位评价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评价是以发展性和动态性评价理论为指导的, 重点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 通过对学生在辅导课中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情绪状态、思维状态以及认知、行为等各种状态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转变来衡量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目标涵盖了多个方面,有学者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分成三个层次:终极目标、发展目标和基础目标。终极目标包括自我实现目标、自我超越目标和追求宇宙精神目标,发展目标包括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职业态度与工作能力、环境适应与协调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维护与构建积极健康自我意识能力、归属爱自尊独立能力、认识接纳欣赏自我能力等,基础目标主要指预防心理疾病。[4]学校要充分考虑生源素质、办学条件、学校规模、发展定位等影响因素,并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合理定位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目标。例如与一般学校相比,对于一所以留守儿童为主要生源的基础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不仅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也要时刻留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力所能及地进行学生心理调适和行为矫正,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目标时需要涉及更多方面。
2.完善评价的运行机制
中小学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机制,建立评价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制定运行制度,明确评价主体及其权利、责任和义务;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计划,规定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操作规程;制定家校社合作机制,明确校内外对接方式和权责范围,确保评价工作正常有序进行。
3.完善评价的反馈机制
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结果的反馈机制,及时评估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效果,向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反馈评价结果并收集意见和建议,做好评价方案的修改完善工作,为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实践积累经验。通过长期跟踪研究和优化,检验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可靠性和评价效果的有效性,为不断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提供研究依据。
4.建立评价质量监督机制
为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评价质量,学校应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评价质量监督机制。明确监督的目标、原则、内容和反馈机制,确保监督工作的客观、公正、专业和有效。设立由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背景的管理者、教师和家长组成的监督机构,负责监督、评估和指导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工作。监督机构应制定详细的监督检查计划,定期开展督查工作,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学校落实改进措施。
(二)优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
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指标要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原则,便于进行评价、比较和改进。同时,应该定期评估和调整优化评价指标体系,保证其针对性和有效性。在严格论证的基础上,根据评价目标及目标分类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细化各级指标,明确关键指标。例如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心理健康意识的提升、心理问题的识别与自我调适能力等关键指标要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有研究从CIPP评价角度对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进行分类,CIPP评价包括内容(Context)、输入(Input)、过程(Process)和结果(Product)四个部分。鉴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本文主要探讨过程和结果两个部分。其中,过程评价包括心理辅导、心理课程、全面渗透和家校合作,结果评价包括师生心理健康水平、教师专业成长和各方满意度。
综上可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可以包括以下十个方面:①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情况;②团体辅导情况;③心理咨询情况;④学科渗透和家校合作情况;⑤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应用情况和形成情感态度情况;⑥师生心理健康水平;⑦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及成果情况;⑧心理健康教育硬件建设和经费投入情况;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运行制度;⑩教师、学生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
2.权重
学校可以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及发展需求选择指标权重。根据调查结果,学校心理咨询教师更多关注输入性评价指标,这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有密切关系。然而,随着心理问题的普遍化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评价权重应该向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倾斜,突出过程评价。
3.评价途径和方法
选择符合学校和地区发展实际的评价工具,采用问卷调查、心理测量、行为观察法、深度访谈、成长记录袋、师生自我评价、作业评价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确保评价工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其中,问卷调查法和心理测量法适用于大规模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旨在发现共性问题;深度访谈适用于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行为观察法更适用于课外活动、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情境;成长记录袋和作业评价方法更适合发现个别问题;师生自我评价则有助于发现个性问题和共性问题。
(三)创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方式
1.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构建多元评价体系,鼓励学校、社区、家长及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参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改变单一的问卷调查、实地调查、工作汇报等评价方法和途径,将学生自我报告、教师观察、家长反馈等多方面的信息纳入评价范畴;通过多角度、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和开放式的评价环境,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促进学生、教师、家长之间的多向互动和沟通,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收集多层次、全方位的评价信息。
对于生源多样化、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较多的学校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要更加严格和多样化,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应用更加重要,评价的延续性更为突出,需要灵活多样的跟踪措施。
2.优化评价过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要避免评价过程的形式化和以偏概全。当前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以总结性评价和静态评价为主,不利于反映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因此,要优化评价过程,进行过程性评价、动态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每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历程都是独特的,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校之间的差异和不同需求,制定针对性的评价计划,进行个性化评价,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化发展。
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为评价提供更加客观、科学的依据。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模拟真实情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评估。
3.整合评价资源与平台建设
在学校层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不仅关系到学生和家长,更关系到包括社区、科研团体、高等学校等在内的多元主体,因此,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要充分考虑各方诉求,整合资源,通过优化合作机制,更新评价过程与方法,促进评价质量的提升、评价结果的应用及评价模式的创新。例如2022年8月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八仙筒中心校等8所中小学自发组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交流群,并进行师生心理健康评估,统一了学生心理健康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
在校际和政府层面,不仅需要中小学各校之间加强交流合作,更需要地方高等学校心理学院与中小学加强合作。这种合作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还能实现高等学校和中小学之间的互补和双赢,通过高等学校带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而中小学又能为高等学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例如2021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颁发《关于全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对口支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通知》,帮助中小学校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为学校和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服务。2023年4月24日,召开内蒙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会,进一步促进高等学校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典型经验交流。2023年4月14日,吉林省辽源市举办《新时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大讲堂》,万余高中生家长及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听取讲座,覆盖面较广,为家校合作提供了平台。
【参考文献】
[1]赵兴万.中小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10.
[2]谭鑫,彭玮婧.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省际政策比较:基于31省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的文本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20(1):119.
[3]田丽.基于学生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探究[J].教育探索,2010(12):138.
[4]经卫国,姚本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原则及途径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10):5-7,11.